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女性出版人职场小调查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张聪聪 采访/整理  2024年03月17日08:59

在出版行业的各个环节,“她力量”都不可或缺。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我们特别策划此次专题,约请女性出版人分享职场生活、职业状态和做书感悟。

Q1.如何与出版结缘?有着怎样的从业经历?

Q2.目前有哪些重点工作?以10分制为目前的职业状态打分,会打几分?

Q3.有没有哪些时刻、事情或者案例,让自己“成就感爆棚”,或者深感无力、遗憾?

Q4.作为女性出版人,有何凸显女性优势的做书经验或者对于职场状态的感悟?

Q5.工作之余,有什么业余爱好?对于平衡家庭与工作,有哪些心得?

Q6.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路径或有何向往的职场方向?

追求儿时梦想进入出版行业

■祝 薇(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总监)

A1:我人生阅读的第一份报纸,是小学时父母订阅的《中国少年报》,这张报纸打开了我通往未知世界的窗口。进入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简称“中少总社”)之前,我在武汉市武昌区教委从事共青团和基础教育工作7年,是《中国少年报》的资深读者和通讯员。2000年,我被借调到北京,作为工作人员在团中央参与筹备第四次全国少代会,有机会近距离和《中国少年报》老报人们一起工作。看到了他们对少年儿童的尊重和信任,感受到了他们对少先队事业的热情和执着,很受触动。时任《中国少年报》总编辑的卢勤老师问我,是否愿意到北京做知心姐姐工作?成为一名少儿报刊记者、一名知心姐姐是我从小的梦想,于是,我义无反顾地放弃公务员身份,来到北京加入中少总社,开启了新的职业生涯。

A2:我主要从事教育出版和教育服务板块的工作。所负责的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以知心姐姐品牌IP为核心。中心有《知心姐姐》杂志、知心姐姐图书出版和知心姐姐教育培训服务、知心姐姐社会公益等业务。

打分的话,我给自己7分。满意的地方是在社领导的支持下,和团队一起努力,在中少总社这片土壤上,探索出了传统出版的创新之路——以“教育”为核心,探索教育出版和教育服务的融合,找到了出版社新的盈利增长点。不满意的地方是,我们现在所提供的是基于B端和G端的教育解决方案,在直接面对C端用户,也就是如何激活中少总社“书报刊”的C端读者,服务链路还不太清晰,有待继续探索。

A3:做《知心姐姐》主编时,改版后的杂志发行量快速提升;参与策划和编辑的图书获奖或发行量喜人;参与公安部交管局的“交通安全体验课”、“关爱行动”大学生志愿者项目、共青团“伙伴计划”等项目,服务孩子们的成长……这些工作中的片段,都会让我有欣慰和成就感,但都是短暂的瞬间,“爆棚”的感觉好像没有。可能和性格有关,我更多的感受是对未来的担忧和思考。无力感和遗憾常常有,少儿出版和少儿教育,处在产业链的底端,很重要,很有意义,但是这个行业缺钱、缺人、缺资源,特别是薪资待遇留不住优秀的年轻人,这让人有些遗憾。

A4:女性出版人的优势我觉得有三点:韧性比较强,工作状态相对稳定,容易在某个领域、某个图书套系上深耕;共情能力比较强,与作者端、市场端沟通有优势;女性出版人很多也是青少年教养者,有育人经验和优势,更能敏锐地捕捉到少儿出版和教育出版方面的选题和热点。出版是个相对静态,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行业,女性出版人在职场中需要克服一些惰性,走出舒适区,去做一些跨界的探索,充分利用出版和各行各业的连接,探索更丰富的可能性。

A5:我的业余爱好是听音乐、看电影、旅行、散步、和朋友聊天、写作等。不太喜欢泛泛的社交,喜欢和人深度沟通。平衡家庭和工作我觉得还是有心得的:作为少年儿童出版和教育工作的从业者,我觉得只有自己重视家庭,家庭和谐,才能更好地干事业。不是为了平衡而平衡,而是事业与家庭应该彼此成就。

我的经验可以总结四个方面。一是即使工作再忙,每天都有15分钟以上的深度沟通,保证和先生、孩子都有情感的链接,聊工作、聊学习、聊时事、聊彼此的困扰,家庭的价值观就在潜移默化中彼此交融、渗透。例如,我女儿高二了,学习压力很大,我每天都要和她聊聊天,帮她梳梳头、挠挠背、按按肩膀,我觉得语言的鼓励和身体的安抚,对孩子来说,都是爱的滋养,让她对家庭充满了安全感。二是和家人一起分担家务小技能。职场人太忙,不可能包揽全部家务,但是彼此分工,每个人做一些家务,也是增强家庭凝聚力的方式。三是工作再忙,总要抽出一些时间专程陪伴孩子和伴侣。生日、结婚纪念日、节假日……拿出一些时间,和家人一起吃饭、运动、看漫展、听音乐会、户外探索、出门旅行,这些都能提升关系质量,让自己在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中 “一直在场”,高效能地陪伴彼此。四是把工作带回家也不是不行。孩子写作业时,我看稿子,都在认真学习和工作,对孩子也起到榜样作用,比刷手机好。

A6:下一步希望能和心理健康、家庭教育行业的专家合作,策划出版少年儿童心理科普和家庭教育的优质图书;希望能向年轻人学习,多了解直播和AI技术,探索出版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也希望有机会能写出自己对儿童、对教育和出版的一些理解,有个人的出版成果。从事知心姐姐教育出版和教育服务,就是我的职场方向。

向往的职场状态是相对安静和从容的,现在的职场比较“卷”,事情千头万绪,很多工作得在工作日晚上和周末完成。忙乱和焦虑,无法“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应该是很多出版人共同的状态。

横跨文理专业 做书不固守成规

■杨艳丽(华文出版社人文社科编辑部主任)

A1:我研究生读的是有机化学专业,2003年进入广东实验中学成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2006年辞职来京。2007年起,与朋友一起成立了一家小文化公司,开始涉足出版。2011年7月进入华文出版社。从一个有机化学研究生跨专业进入社科类出版社,对我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不过,3年做文化公司的经历,对于我策划选题和开发作者资源,以及编辑稿件非常重要。

A2:目前,我的工作重心是做好我前两年开辟的一个产品方向,为城市和地区立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已经出版祝勇的《辽宁传》、文心的《南京六千年》,今年出版洛阳、西安的城市传记,已经约好了扬州的稿件。

我为自己的职业状态打8分。满意的就是可以自主做喜欢又被读者认可的图书。相对地,不满意的地方是,我的一天,几乎像打鸡血一样工作14小时左右。

目前,我做的“张捷说红楼”系列三种《红楼财经传家》《红楼深宅博弈》《红楼政经逻辑》,还是有一定成就感的。该套书从策划到成书,大概历经一年多,亮点是,作者从律师和世家的角度对《红楼梦》进行解读,角度新颖。而且这套书的装帧较好,锁线裸背装,内封是特种纸压的书名,手感好,市场反响好。

目前,做编辑深感无力和无奈的地方是市场折扣不高,且盗版很多,书刚出来,某电商平台盗版就上架了。

A4:我是一个理科女,可能有跨学科的思维,做书不固守成规。也许是之前在实验室养成的习惯,善于总结、勤于思考,引用朋友对我的评价“看到什么都想策划”“别叫艳丽吃饭,叫她谈书稿,她更高兴”。

A5:我热爱生活。虽然一直处于忙碌状态,但心态年轻,精力还算充沛。工作之余,会给自己找理由买衣服、做点面食展示一下手艺(小时候我们家做熟食生意,1989年初中毕业还开了一年小饭馆,经历丰富)。最近,晚上躲起来把20年前学的歌,都再唱了一遍,放松自己,找回自己,已唱了30首了。

A6:我现在过了争强好胜的年龄。虽然不是成功人士,但也从理科转到文科编辑,从南到北,开过小饭店,当过老师,失过业,创过业,可以为以后回忆留下一点素材。未来尽自己最后一分力,做好出版。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坚守一颗年轻的心。

专注于将当前工作做到最好

■王淑花(机械工业出版社生活分社社长)

A1:研究生毕业,我投递了人生的第一份简历,从此踏上进入机械工业出版社做书的旅程。首次面试,首次获得offer,都是在这家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出版社。转眼间,我在这里已经度过20个春秋。我在教材营销领域耕耘10年,担任过5年发行部主任。一次机构调整,我开始担任分社社长,踏入编辑领域,至今已有5年时间。凭借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我用5年时间带领团队让业绩翻倍。

A2:工作重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带领团队:我的首要工作是确保团队的和谐与高效,让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从而推动整个部门的工作全面且高效地展开。二是选题规划:我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选题策划上,从方向确定到具体策划,再到与重要作者的沟通与维护,亲力亲为,以确保我们的出版物都是精品。

关于职业状态,我会给自己打9分。这个分数主要基于我对工作的热爱和投入。尽管工作中有时会有挑战,但这些挑战都是成长的机会,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满意的是自己能够在一个热爱的行业中工作,与一群优秀的同事共同创造有价值的内容。

A3:面对生活品类图书这一竞争激烈、充满挑战的领域,我们团队展现出了不凡的创新基因和实力。在摩点众筹平台上,我们成功推出了多个解谜产品,吸引了大量粉丝,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最新推出的《设定与解构之书》创造了众筹金额数百万元的辉煌业绩,这充分证明了我们团队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洞察力。同时,我们也在产品形态上进行了创新。例如,我们引进了《打开孩子世界的100个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化和拓展。我们开发了一本记录与孩子沟通内容的本子,并配备了一套互动卡片,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互动性和实用性。这种创新举措使一本书成功转变为一套全面的教育解决方案,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A4:女性通常具有更加细腻的情感和敏锐的洞察力。例如,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我洞察到他们成长中面临的问题和需求,这为我策划相关的书籍提供了宝贵的灵感。同时,这种敏锐的洞察力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使我在编辑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A5:在工作之余,我的业余爱好丰富多彩,它们为我带来了无尽的乐趣与启发。

我喜欢弹吉他,始终享受着音乐带来的愉悦;此外,我还对书法充满热情。书法练习不仅让我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也帮助我放松身心,缓解工作压力。当然,运动也是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热爱跑步和跳绳,这些运动让我保持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充沛的精力。同时,瑜伽和冥想也是我放松身心的好方法。它们帮助我平衡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让我在工作之余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A6:对于未来的职业路径,我倾向于“活在当下”的理念。专注当前的工作,将其做到最好,是对自己职业生涯最负责任的态度。

编辑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

■黄珊珊(福建教育出版社综合图书编辑室主任)

A1:2003年,我从福建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毕业,同年通过招考进入福建教育出版社工作至今,从事编辑工作近21年。因岗位需要,我先后在社里的文教编辑室、社科图书编辑室、企划部、青少图书编辑室、综合图书编辑室任职。

A2:工作主要是按出版社既定的出版思路及规划,重点策划出版主题出版类、人文社科类、儿童文学类读物。

打9分。满意工作内容、工作氛围及收入。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是工作节奏略快,加班审稿不断,以至观察体验生活以及阅读、学习的时间不足。

A3:成就感爆棚的时刻有很多。10年前的一天,我在办公室接到一位读者来电,他很礼貌地询问我是否有出版扫盲教材,要怎么购买。我说有,可以给他免费寄去一本。之后他说刚好要从外地回福建老家,下了火车就来社里购买。他来的那天,拖着行李,背着行囊,身材矮小的他戴着度数很深的眼镜,一副学生模样。他有点怯怯地说,他在北大读医,从网上了解到我们社有出版扫盲教材,他想买一本送给妈妈。妈妈务农一辈子,只会写名字。他毕恭毕敬地捧过扫盲教材和配套光盘课本,突然对我鞠了一躬,我顿时有点不知所措。临走时,他非塞给我一面湘绣,说是一家实习单位在年会上送给他的,不花钱,家里也摆不上。这面湘绣至今摆在我的桌前。

前些年,我们在浙江开展了近百场的名家进校园阅读推广活动,城市学校的孩子给儿童文学作家精心制作小卡片、手抄报的画面;村里的孩子兴高采烈奔跑着来领书籍,午间捧着温热的午饭在操场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都烙印在我的心头。有的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了我们出版的书,家长忍不住跑到学校跟班主任聊教育心得聊了许久;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不堪学业重负走极端,孩子却说让家长放心,因为读了我们的书,思考成熟了许多……

大道起于无形,也止于无形。当思想者的无形经由图书这种智慧的载体进入读者的心中,影响并改变他们的观念时,一种由无形而有形,又由有形而无形的转变,既给这个世界增添炫目的亮点,也给从事编辑工作的我带来由衷慰藉。

A4: 从业20余年,我越发感受到编辑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我们拿到的每部书稿,从写作对象上来讲,无外乎是关于“人”的故事、“人”的历史、“人”的文化、“人”的研究;从写作主体上来讲,每部书稿背后的作者都是一个个生动的、丰富的人;从写作受众来讲,读者更是千姿百态的人群。作为女性,可能更具有对“人”的敏感体认,能够更细腻、更充分地去思考、理解、接纳不同人群的理念与需求。

A5:业余爱好包括听音乐、读书、旅游。家庭与工作,只能说很难平衡。工作还是“绑架”了大部分的生活,偶尔的放松休闲也经常是为了让身心更好地投入工作。这是一条“痛并快乐着”的编辑之路。

A6:静下心来,做好的书,把书做好。

做编辑“不可一日不拱卒”

■郑 颖(海燕出版社图画书编辑部主任)

A1:1993年大学毕业后,我来到海燕出版社工作,在这里,一干就是30年。2023年12月,我收到了来自中国编辑学会颁发的从事编辑工作30年的编审荣誉证书。真的是心潮澎湃,往事历历在目。

A2:目前我的工作重心在全品种图画书开发以及儿童文学出版方向。

职业状态,我觉得可以打9分。职业生涯已基本置顶,编审职称、2022年荣获河南省优秀编辑、责编的图书获得过2次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次“中国好书”,1次“中国出版政府奖”,国家“十四五”规划2项,其余各种奖项40余种次。

满意的地方用两个关键词可以概括。一是热爱。我非常热爱这份工作,它已融入我的生活、我的血液。每天能安安静静地看稿子,徜徉在童年的岁月里,是我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二是价值。我常常以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名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自我“解嘲”我所从事的出版工作,虽然收入不高,但格调清雅,我喜欢。

不满意的地方也有两方面。一是近年图书市场生态日益趋于畸形。一方面是读者知情权被剥夺,而另一方面出版社苦于好书走不进读者视线。这都成为困扰出版人的新课题。二是盗版图书在有些平台售卖猖獗,屡禁不止,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出版秩序。

A3:说起“成就感爆棚”时刻,我想起了两次:一次是2018年4月23日,我责编的《花儿与歌声》荣获2017年度“中国好书”,我受邀前往中央电视台录制颁奖典礼,当我站起来在央视镜头前向全国观众示意时,这是我作为责任编辑最幸福的时刻,也是成就感爆棚的时刻。

另一次是2019年10月《外婆家的马》荣获了第六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首奖,我受邀前往上海参加颁奖典礼,当我和《安的种子》的作者黄丽站上阔别10年的领奖台时,那是我最幸福的时刻,也是成就感爆棚时刻。

A4:作为儿童图书编辑,女性有着得天独厚的性别优势,近水楼台先得月,因为首先我是个妈妈,儿子便成了我的试验田,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成长故事都成为我策划选题的源泉。他也是我的第一个读者,有时还是我的第一个作者。

A5:工作之余,我喜欢看电影、喜欢听书、喜欢钻研茶艺,然后就是读书,什么书都读,确切地说是我在编辑图书的过程中需要弥补某些知识盲点。编辑是个杂家,这个“杂”就体现在编什么书,就得通晓什么知识。在家庭和工作之间,作为女性,我们可能会更劳累,唯有热爱可以冲淡所有。

A6:我想用一句话来回答最后这个问题。职场需要我们的状态是:“宁可一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

像男人一样思考 像女人一样行动

■肖 晶(明天出版社少儿文学读物第二编辑部主任)

A1:从小到大,我似乎都是一个晚熟的人。比起周围那些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同学,我进入出版行业做图书编辑,完全是误打误撞。入职明天社以来,我一直做文学编辑。在我看来,明天社有非常正统的文学基因和良好的师徒传承机制。我从入社起,就在一批前辈和领导的带领、影响下学做书和做人,到现在,也正和一些年轻编辑们携手前行。一晃,十几年竟过去了。在出版行业里待得越久,我越发觉得,不管未来出版形态如何变化,图书(内容)编辑是一份可以当成事业去做的工作。从中习得的各项能力,完全可以复制到生活中去。所以,人到中年,我好像没怎么出现所谓的职业倦怠期,这让我感到庆幸。

A2:编辑本质上是一份需要为他人赋能的工作,不管是对作者、客户,还是对领导、同事,都要有利他精神。利他是起点,也是手段。因为认可编辑的职业本质,工作目标也清晰,目前我对自己的职业状态比较满意。

A3:工作中最大的无力感在于,一定会像黑天鹅、灰犀牛般,出现很多无法把握的不确定性事件:到稿时间的不确定、稿件质量的不确定、销售前景的不确定,等等。一旦碰到这些情况,我总是不免沮丧和难过,毕竟前期投入太多心血,最后没有实现预期,实在让人意难平。不过,沮丧一阵,也就过去了。毕竟,就像万维钢老师所说,“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世界不会完全按照你的设计运转,那就打起精神,再来一把。

A4:传统出版业中,女性从业者的比例非常大,这恐怕跟工作节奏相对舒缓,工作压力相对较小有关。工作中,女性要做到出类拔萃非常不容易,因为要兼顾家庭和孩子,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天然少于男性。相较而言,女性的共情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都优于男性,因此行动方式更温和,能给人更好的感受,不像男性那样攻击性过强,很多情况下只能靠硬刚。但据我观察,很多女性在系统性、结构化思考和情绪管理方面,做得确实不如男性。要想把事做成,套用一句我的职场偶像、“得到”联合创始人脱不花的话说,应“像男人一样思考,像女人一样行动”。

A5:工作之余,我喜欢健身、旅行、看各类展览等。它们都能将我从工作和家庭的琐碎事务中解放出来,给身体和大脑以休息放松的时间,也是一种加油方式。

好的沟通成功一大半

■高辰旭(浙江人民出版社时政出版中心主管)

A1:我本科硕士学的是文科类专业,那时感兴趣的工作就是出版和传媒行业。刚好毕业前夕在同学们都忙着考编时,看到了出版社的招聘信息,觉得这就是给我准备的工作机会,赶紧报名。报名后我还不放心,时不时就给出版社办公室打电话询问考试时间。后来,经过笔试、面试,进了出版社,先跟着老编辑做助理,经历了实习期,然后转正,边做事情边学习,考了中级,拿了责编证。就这样一年年过去,转眼工作8年了。

A2:目前的工作重心有三个:一是考虑选题方向,重点是拿奖夺杯的大项目提前谋划,其次是市场选题这块做一点学术价值高、能够常卖常销的书;二是统筹科室里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大项目,做好项目协调;三是带团队,让部门里的几个“95后”尽快上轨道“单飞”。目前的职业状态可以打7分,还有1分留给改进工作方法、1分留给提高选题策划能力、1分留给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对自己比较满意的是责任心强且心态好,对跟自己有关的事情都会负责任地完成好;心态好就是无论白天工作多累压力多大,基本上不太会影响我情绪,能稳得住。不满意的地方是有时候纠结细节,导致事情拖延,这是我需要着力改进的地方。

A4:作为女性出版人,我最深的感受是好的沟通使事情成功一大半。比如,跟作者好好沟通,耐心倾听对方意见,不忽略任何诉求,逐一给出回应,得体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时反馈进度信息,就更容易获得作者的信任和共鸣,这在组稿和改稿中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比如,跟社里职能部门好好沟通,就更容易获得帮助和支持,让工作更顺利更高效。

A6:前几年的工作,主要是配合社里完成一些重点项目。下一步的规划是更加向策划组稿倾斜,在为编辑部未来申报奖项、增加市场图书比重这两个方向上更加努力。短期来看,就是统筹协调好目前部门里在做的项目,花更多时间挖掘优质作者、提升选题质感。

爱书的法律人实现了完美职业诉求

■薛 晗(法律出版社法商分社社长)

A1:我从小就非常喜欢跟随大人去新华书店看书,在法学院的七年时间里,读得最多的就是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书,心目中对于法律出版社非常崇敬和向往。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毕业前夕法律出版社招聘,非常顺利通过了笔试、一面、二面等招聘流程,成为了一名图书编辑。历任法律出版社法制音像分社策划编辑、法律应用分社策划编辑、法律应用分社社长助理、律商工作室主任、法商分社社长兼首席策划编辑。这是人生第一份也是目前唯一的工作,这份工作将我对图书的热爱和对法治的追求完美结合在了一起,非常幸运也非常感激法律出版社这个平台,让我从一名刚出校门的青涩学生蜕变为了一名有理想、有情怀的法律出版人,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A2:目前的工作重心主要是对于部门日常工作的管理、统筹以及对于重要选题的组织、策划和审读。对于目前的工作状态我打8.5分,满意的地方在于工作内容是自己非常热爱的,工作的状态也是自己非常喜欢的,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来自自己在创新性和开拓性方面的不足,希望自己接下来能够投入更多精力深入研究和亲身实践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以及直播等新型营销模式,以更好地应对数字化时代对于出版业以及个人工作所带来的挑战。

A3:工作之初,当看到一本本充满墨香的新书版权页编辑一栏印着自己名字;工作5年,创立了“法商”图书品牌和律商工作室时;工作10年,在社领导支持下创设法商分社时……这些时刻都让我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A4:在出版社这个职场环境中,对文字的敏感度和沟通协调能力尤为重要,女性的细腻、敏锐、坚韧以及擅长沟通等特质非常适合这个工作。我的感受是在出版社职场中,女性的上升途径不会因为性别而受到区别对待,很多重要岗位都是女性扮演重要角色,所以作为一名女性我能在出版社工作感到非常幸运和自豪。

A5:业余时间喜欢打网球、跑步、阅读,我觉得家庭与工作并不矛盾,核心在于让自己充满能量,找到自我,内心自洽,同时认清自己在每个环境中的角色定位。

A6:自己将会继续坚守出版情怀,向专业出版人和品牌化的方向继续努力和精进,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领域做出更多探索和成果,为读者提供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也期待能为法律出版社的发展继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期待其成为百年老店。

做原创纪实图书成就感满满

■刘宇婷(上海译文出版社社科室副主任)

A1:我大学期间就想做编辑,2003年中文系毕业时秉持“先落户,再择业”的原则,在一家民营发行公司做编辑。2008年入职世纪文景。那几年正是郭敬明最火热的年份,文景有一个类似的年轻工作团队做类似的产品,让我去对接相关的编辑工作。但特定产品需要特定的土壤,这条产品线没有发育起来,我随即转向了图书编辑。5年后,因为很喜欢张吉人老师,我就从世纪出版大楼的楼上跑到楼下,从世纪文景跑到上海译文社来工作,至今仍在张老师的领导下工作。

A2:我在上海译文社是一个比较另类的编辑,译文99%以上都是引进版图书,我主要的精力放在做原创上。对于职场状态,会给自己打7分。满意在这几年做出了比较好的成绩。从译文传统的“人文精神”入手,做出了大众欢迎的医学科普书——王兴医生的“健康三部曲”《病人家属,请来一下》《医生,你在想什么》《癌症病人怎么吃?》。《病人家属,请来一下》开始有影响的时候,很多人都看不明白,怎么上海译文做这种书?仔细探究下就会发现,它们的内核没有脱离上海译文出版物圈定的范畴。“译文纪实”系列里,现有的三种原创作品——《生死课》《最好朝南》和今年1月出版的《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都是我责编的。这三本书无论在销量还是口碑上,都非常不错。不满意的地方在于,原创在译文社还是很新的产品线,很难获得更多来自社里的支持,如果有更多支持,可以做得更好。

A3:成就感爆棚的时候当属《病人家属,请来一下》出版时我写了一篇编辑手记《这是我第一次觉得我们做的书能帮到人》,发在我们科室的公众号“非虚构时间”上。这本书第一年的发行量达到5万册,集团内不少同行来咨询,我们是怎么把一本医学科普书做到这个量的。的确很难,最开始推荐给媒体人、读书博主、科普博主时,大家都反应冷淡。但作品会说话,后来我们就收到大量反馈,说这书出得太晚了,如果早一点看到,他们当年面对亲人的病就不会有那么多纠结,也就不会有那么多遗憾。收到那么多感谢,成就感远非做了一本畅销书可比。

A5:业余爱好很多,看书、料理、运动、画画、带娃。我一度号称自己是“四马路(世纪出版大厦曾经所在的福州路的旧称)做戚风做得最好的编辑”。2023年是我个人的出版大年,有几本社里看好的书要赶,白天做营销的相关工作,晚上回家看稿,基本顾不上家里。办法就是求助别人,老人、老公、朋友。工作不那么忙时(毕竟不是一直有畅销书要赶“死线”),下班了就切断工作。我的心得就是,该忙的时候就专心忙,家庭先放一边;得闲了就好好闲,珍惜每一寸时光。出版有起有伏,心态要稳。

A5:继续在译文做原创纪实图书和原创科普图书。国家大力鼓励原创,社里也开始鼓励原创,原创市场大有可为,也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的同事加入到做原创书的行列中来。

热爱工作是为了更加热爱生活

■程 楠(中国电影出版社副编审)

A1:小学时,我自发在学校创办纸质报纸,初中时,我又创办了班刊,都是自主“印制发行”,虽然捧场的人不多,但我却乐在其中。虽然那时的我从未曾梦想过成为一名出版人,可是每当想起当时自己的这些无心之举,便觉得大概是那时便已与出版结缘。

A2:目前,我是一名从业十余年的图书编辑,主要从事电影行业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对于目前的职业状态,我想可以打8分。现在年轻人的阅读大多以手机媒体为主,很多人质疑纸质图书存在的必要性。在出版行业不景气的大环境下,能够大浪淘沙留下来的人,一定都是对图书有着独特理解与热爱的人。把我对纸质图书和电影的热爱加在一起,值得8分。如果说不满意的,就是出版行业尚没有主动适应数字化新时代,还处于一个追随者的被动状态,导致行业里的每一个人多多少少有一些被动。

A3:由于我从事的是电影专业类图书的编辑工作,在文字加工过程中难免遇到专业领域的知识。我本身毕业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有时碰到书稿中出现几个冷门的专业名词,可以凭借自己的学识、经验来判断和修改它们。这是专业带给我的底气。每一次让文字、图书成为更好的样子,都使我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A4:我想没有一个性别更适合做出版,只是出于收入等现实问题的考虑,男性更加不愿意投身出版行业。这就造成了出版行业女性远远多于男性的现状。我并不认为这是优势,反而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业发展状态。

A5:我非常喜欢运动,运动是我的生活方式。除了规律健身以外,骑行、滑板、冲浪我都愿意去尝试,哪怕并不擅长也没关系,因为运动可以提供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机会,可以让我获得一种看待生活的视角。热爱工作是为了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

从喜爱一套书到成为幕后一员

■陈姿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社科图书编辑部编辑)

A1:去年3月8日,我交完硕士毕业论文初稿,在等待导师反馈的时间里,短暂地从紧张状态切换成放松模式,翻阅手边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一个人的意大利》《去剑桥学插画》,书籍别致的装帧设计和图文传递的治愈能量令我深受感动,当时正好看到轻工社春招信息就立刻投递简历,顺利通过面试和笔试。虽然手头还有其他几个offer,但因“插画+”系列的书让我没有犹豫地选择了轻工社。

A2:目前的工作重心主要在“插画+”艺术绘本系列图书上,参与策划、编辑与营销全流程,目前该系列已出版了《在巴黎的每一天》《一个人的意大利》《去剑桥学插画》《东京插画故事》,4月将陆续出版《从伦敦出发》《一个人的小世界》《从零开始做绘本》《从北京出发》,还有更多屡获国际奖项的新锐青年插画家以克罗地亚、博洛尼亚、纽约、巴尔的摩、温哥华等国家与城市为坐标的新书正在筹备中,将陆续与大家见面。

A2:因工作性质与做书方向,除了伏案看稿之外,还会参加各类艺术书展、市集,这是我学生时期生活方式的延续,只是身份从穿行在艺术作品与展位前的游人转变为观察读者阅读习惯与偏好的编辑,目前我还挺享受其中的快乐。

A3:由田子千著绘的《东京插画故事》是我从事编辑工作做的第一本书,深度参与、见证它诞生的全过程是令人兴奋、充满成就感。因该书是随笔插画集,图文需相得益彰、视觉呈现和色彩还原要求高,我与作者、各位编辑老师们共同协作,对封面、图文、版式、用纸等每个细节进行了反复斟酌、沟通与修改,历经大半年时间,于2023年末北京初雪那天去天津盯印,在热乎的新书纸样上签字确认后,终于在今年1月出版。在这期间,我深感做好一本书的不易,让读者看见的一本书凝集了众多“看不见的他/她们”的辛勤付出,而上市即打折的现状也令人倍感无力。

A4:女性出版人的“他者视域”独特且多元,在与作者等各方沟通时能提供充分的情绪价值。

A5:不工作时是“帕梅拉女孩”“城市漫游者”。感谢家人对我做自己喜欢之事的支持与鼓励,妈妈总对我说:“人生就是不断体验的过程,如果正在体验的事是自己乐意的就很幸福了。”

A6:在现有岗位努力工作,更加熟悉图书出版的各流程与细节。备考中级编辑资格证,提升编辑专业能力。保持阅读、观察、思考与记录。

人工智能将极大释放行业生产力

■宋旭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新史学策划部负责人)

在这个专属于女性的节日,我更想谈谈编辑工作本身面临的挑战性。

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时代带来的变化,ChatGPT的横空出世、快速迭代及2024年开年Sora的问世,如何用人工智能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价值,值得每个人思考。

关于出版行业,我们可以想象一种新的出版业态或者是生产场景,能让身处其中的人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创造力真正得到释放。纵观历史,每一次生产力的解放都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对于人工智能,哪怕它能实现的只是一些局部的革新,都意义重大,更何况目前人工智能和出版行业的人工智能都处在一个起步阶段,未来是不可想象的。比如人文社科类图书最为苦恼的引文和注释的核查、理科类图书最为烦心的公式和符号的核查、基本的编校错误的发现、可疑问题的标识,以及在这样的过程中用“学习” “算法”积累起的“编审经验”、通过“数据喂养”获得的更广泛的链接,这就能帮助出版行业解放不少人力。

对于出版行业而言,最本质的还是好内容的发掘和传播,以此推演,最核心的岗位还是优秀内容的发掘者和传播者,追寻本质和核心,继续修炼的应该是我们与机器有最大区别的部分,有创造力的人永远都是最稀缺的资源。如果我们希望优秀文化以最为恰当的方式得到更广泛传播、能最精准地抵达目标受众、吸引到更多的人群,借助如潮水般拍案而来的最新技术手段成为必选路径。

成为好的讲述者 让更多人享受阅读之美

■尹琳琳(化学工业出版社美术编辑)

A1:最早接触书籍设计是上学时学校设置的短期课程,当时我做的是北村的《孔成的生活》,文字翻来覆去读得烂熟,还创作了一些插图,硬是把一个小中篇撑成一本书。毕业设计做了一套《青铜时代》,从内容到设计都是自己策划执行的。这为我后来选择“做书”埋下了种子,毕业后我就进入出版社工作至今。

A2:工作着力于重点项目的设计,以设计创造生产力为理念,带领团队出精品;以重点书专项组为着力点,促进团队业务能力不断提升;以系列化、专业化、规范化为抓手,助力出版社品牌建设;整合社内外优质设计资源,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相结合推动服务升级;加强人才培养,为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积聚后续力量。

职场状态可以打8分。一个人想要长时间保持对工作的热情,是非常困难的。从业这么多年依然葆有对这份职业的热情和敬畏是我最满意的方面。不满意的2分,1分用来找齐理想和现实的差距;1分给沉甸甸的责任与压力以缓冲。

A3:“成就感爆棚”的时刻太多了。得到编辑的信任;作者寄来手写的表扬信;在书店里看到自己设计的书摆在书架上……

A4:我认为首先是“出版人”然后才是“女性”,“出版人”的部分男性和女性没有根本差别。如果说有什么实用技能,那就是让自己“变懒”,简单生活。如果想专心在一件事情上的时候,一定是舍弃其他事情。市场上有很多讲时间管理的书,中国台湾作家吴淡如前些年在我们社出过一本书,讲时间管理,她说要想管理好时间,你就要能忍受掉在地上的头发。相信专注的力量。

A5:平时我喜欢看展览,会给我一些方法之外的启发。家庭非常重要,如果家庭出了问题,几乎就没有办法工作了。工作和生活很难平衡。答案就是要更多地付出,渡过去,渡过去之后,回头看看,也没有什么。我的体会,首先是各就各位,父母、孩子如果能各就各位,就是最好的状态。问题通常出现在有孩子之后,这个时候就是建立统一战线,统一教育理念。养育孩子的过程我收获了特别多,好像自己重新长大一次。孩子终会有他的路,你有你的人生,他有他的人生。

A6: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好的讲述者,让更多读书人享受阅读之美。

编辑是给他人滋养也令自己向上的职业

■董树丛(山东文艺出版社三编室副主任)

A1:研三时曾在外研社实习,主要做文稿校对,少量涉及选题调研及视频剪辑,每天都过得充实快乐。感到编辑是个能给他人滋养,也令自己向上的职业,心生敬畏和向往。2014年毕业,怀揣对文学的念想,也为了与家属团聚,来到山东文艺出版社。做了9年编辑后,去年开始带编辑室。主要做文学类的书,也做过少儿类和学术类的书,还编过俄语教辅。虽然没有对文学从一而终,但我很珍惜每本书带来的崭新际遇。

A2:我的底色是比较乐天的,相信努力终有不同形式的回报,所以一直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于是我工作中的成就感既存在于重要作者对自己的认可中,也藏在书稿里似春光乍现的金句里。既为《一地霜白》(陈年喜著)登上东方甄选而欣喜,也为一本销售惨淡的书真正影响一个具体的读者而欣慰。对自己的满意恰恰在于这股持续的能让自己和团队嗨起来的精气神。而不满意的地方也正是在于自己过于乐观,导致市场竞争意识淡薄,节奏不疾不徐。手头的工作重心是推动“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历史与前沿: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理论研究丛书”完稿,这套书力求呈现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文论的起伏发展及新旧理论之间的基因传递和复杂关联。作者团队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外文所的多位教授,既能体现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能深入浅出解惑答疑,详细剖析常见的“解构”“女性主义”“赛博朋克”等关键词,展现理论的魅力。另外要做好《丝路:行走的植物》(沈苇著)一书的营销工作,这本书已入选“中国好书”2023年8月月榜、央视《读书》2023年度十大好书等各大榜单,而目前的公域宣传似乎多侧重该书的主题类价值,它的科普价值、情绪价值,它丰富的思想和人文意蕴,还有待进一步在细分社群营销。

A4:通常来讲,女性的细心和耐心在书稿编校上是加分项,体贴和共情能促成更有效的沟通,定力和韧性能让我们应对多变的局势。但我们也不必过于强化自己的性别,以致把女性身份内化为一种束缚,在无止尽的琐碎细节和敏感的人际中反思内耗。

A5: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职家平衡需要团队作战。在此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帮忙带娃、料理家务,让我尽可能全身心投入工作。

也感谢工作能成为我生命中的支点,让我同每段旅程中的领导、伙伴、作者、读者共同成长,让孩子看到我努力的模样。此外,我每周会练两次瑜伽来充电,在与身体的对话中拓展它的边界,也拓展心的边界。

做童书考验细心、耐心和共情力

■王雅梦(接力出版社童书编辑)

A1:刚毕业时,我认为自己做编辑该是顺其自然的事情。毕竟自己“根正苗红”,本科专业编辑出版,研究生专业传播学,毕业之后就该成为一名编辑,去做自己在学生时代期待了7年的工作。但真正成为编辑之后,我才发现学校里学习的出版知识,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都能够慢慢掌握,反而是拥有一身文理知识,在出版行业才显得更加可贵。但好在入行之后有好师父(好领导)的带领,才很快地适应了这份工作,在童书出版领域扎了根。

A2:作为一名编辑,目前我的工作重心,在于踏踏实实做好少儿科普类选题的开发、出版以及营销推广工作。科普漫画是目前我比较侧重编辑的童书类型,轻快的漫画和硬核的知识碰撞出的童书,能让孩子们更轻易地接受学科知识,培养学科兴趣。除此之外,目前我还在尝试在小红书平台进行内容输出,目的是想通过一个出口分享做童书编辑的所思所感。

如果以10分制为自己目前的职业状态打分,大概打8分。细想来,我对自己的适应能力、工作执行力比较满意,因为自己本身属于“今日事今日毕”的性格,不喜欢给工作留小尾巴。这个习惯能让自己在交错庞杂的出版实务中时刻保持主动性,能抽出身来处理更多临时工作。给自己的选题组织能力打个低分,希望以后的自己能创意满满,想出更多有创意的做书点子,把更多好的童书呈现给孩子们。

A3:“成就感爆棚”来源于对自己图书项目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或者小读者真正认可我做出来的图书。我们编辑部出版了“小学生学科漫画”系列丛书,已经出版的有“这才是数学”和“好玩的金融”两个系列。因为尝试小红书的营销方式,所以“好玩的金融”从上市前的预热到新书期,我前前后后策划了很多小红书发文主题,也落实了它们。后面这套书真的在小红书上做起来之后,自己还是挺有成就感的。还有一种成就感就是有段时间闺女在幼儿园逢人就推荐我的书:“这是我妈妈做的书,你们都去看,可好看了。”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是双重的。

A4:做书尤其是做童书,考验细心、耐心和共情力。在工作中,女性更加“柔软”,具有同理心,也能使沟通更高效。自己是巨蟹座,对待童书相对细致、感性,总能想到书的另一端——孩子阅读时的反应。同时,女性出版人还得锻炼得更有韧性和抗压性,得坚持做好每一件事。

A5:工作之余,我比较喜欢摆弄乐器,琵琶、电子琴、卡林巴拇指琴都是我在家里常会玩的。我买了本简谱儿歌大全,最喜欢带着闺女一起,她唱我弹,听到孩子那种兴奋的声音,看到她滑稽的动作,实在是太解压了。

因为自己会把稿子带回家处理,因此晚上总会跟着4岁的闺女一起看稿,我边读边画,她边听边说,氛围很轻松,孩子也很开心。在有限的时间里,既做了亲子共读,又处理了工作的稿子,一举两得。如果没有带稿子回家,晚上睡前的聊天时间我会给闺女讲讲白天稿子里遇到的好玩的故事,以前没听过的新奇知识。

A6:未来几年,我希望自己能在少儿科普领域扎扎实实继续钻研,做透童书细分领域,学更多选题策划本领,发掘更多好选题,做更多爆款图书(质朴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