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山乡茶韵更绵长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赵晏彪  2024年02月26日07:42

喝茶要到武夷山,看茶要去“燕子窠”。在茶农的指引下,我来到福建南平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这里因“有机肥+绿肥”的种植模式闻名遐迩。

一个人,一片园,一个理念,她既可在实验室攻克世界难题,又能扛上锄头、卷起裤脚,跟农民一块下地,用科技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她有一个非常响亮又特别的名字:科技特派员,简称“科特派”,她是谁?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廖红。

时光,在茶香中流淌。来到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见到的是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茶吐新蕾,绿色浓浓。

接待我的是茶农杨文春。“我们燕子窠茶园最大的特点是在茶树中套种大豆,您看,豆苗已有小半米高了,与绿油油的茶树相得益彰。”我轻轻地抚摸着茶叶和豆苗,一股股树木与草香味扑鼻而来。茶园的深处有五六位茶农在地里忙碌着,其中有一位妇女手拿锄头,用力锄着地。杨文春说,“看,那就是廖红教授。”眼前这位裤脚高高卷起的“茶农”,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廖红教授,我心生敬佩。

廖教授开朗且健谈:“年轻的时候,觉得在理论前沿取得成就是我的奋斗目标,可是来到武夷山后,观念转变了。”从她的话语里,似乎读懂了她一路探索的艰难过程。

上世纪90年代,廖红被推荐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根系研究中心学习。植物90%以上的养分都是依靠根系吸收的,这类研究当时在美国已成为前沿,但在国内还没有人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

廖红主持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2020、2021、2022年连续入选ESI全球植物科学与农业领域“高被引学者”。曾获评2014年度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人物、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服务标兵。

廖红带领团队构建了国际上首个基于田间实验数据的大豆磷效率遗传图谱,在这一研究指导下,廖红团队2015年赴泉州安溪县和武夷山市,在茶叶种植区走访了1000多家茶企和茶农,采集各类茶青样本,收集不同土壤标本,进行各项大数据分析研究,制定了高品质茶园土壤最适合养分范围。基于调查分析,她提出了茶豆套作的高效生态茶园建设方案,示范推广“夏种大豆、冬种油菜”的间作绿色栽培模式,指导茶农进行豆科轮种、间种,促进优质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大豆根系具有生物固氮作用,茶园套种大豆可提升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用量。油菜也是根系发达的作物,根部分泌物能活化土壤中的磷和钾。油菜压青后种大豆,大豆还田后种油菜,一年之中交替轮作。油菜辛辣的味道还能抑虫避虫,毗邻的茶树就不需喷农药。套种还能抑制杂草生长,不用、少用除草剂,也减少了环境污染。这样不仅解决了过量施用化肥导致的土壤退化问题,又通过将农作物改造成“绿肥”保住了土壤的养分,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在廖红团队的指导下,套种绿肥作物,让茶叶的优品率较3年前提高了20%左右。同时团队在武夷山燕子窠选择了一处800亩茶场和一处300亩茶场作为试验田。2015年春末夏初,他们先在800亩茶场套种大豆,秋末冬初再播撒油菜种子。茶场在多年坚持“‘无化肥无农药’+套种”模式下,茶青产量、茶叶品质持续上升。

廖红在根系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闻名遐迩,国内各高校纷纷邀请她去作报告。在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当廖红热情洋溢地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时,台下一位老师提问:“廖红,你做得挺好,但是我想知道,你这套技术在中国的大豆生产中到底有多少老百姓在用?”这件事让廖红感触很深,是呀,农民不知道我做的这些试验,更很少有人知道我们这项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有多么领先。不知道就不能推广,试验再成功,没有得到田野茶农的认可,就起不到作用。试验与实践,对于科学家应该是如左右手一样,不可顾此失彼。

还有一件事让廖红感到心痛。江西是大豆种植大省,但近些年,大豆种得越来越少。廖红去江西的农村调研。许多农民纷纷诉苦,说他们的大豆早衰,产量很低。廖红来到田间察看,发现了问题所在:大豆不是早衰,而是得了“根腐病”。她见到一位80岁左右的老人蹲在地里,篮子里装着满满的碳铵肥料,正给大豆施肥。廖红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因为这个肥料会让大豆“根腐病”更严重。肥料一旦施下去,大豆的根系很多就死掉了,根本没有办法吸收养分。

“我做的科研试验获得了许多荣誉,可是在老百姓那里,连最基础、最简单的一些方法他们都不知道。科学没有进田园的话,越勤劳的老百姓,地可能会种得越差,土壤也越差,因为他们没有按照科学规律去施肥呀。”这是一次根本性的改变,廖红下定决心从实验室走向田野,做一个接地气的科学家。

“廖教授是研究土壤和大豆的,后来被我们‘强迫’走上研究茶叶的道路。”说话的人是福莲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世安。2015年夏天,廖教授正在山里考察,突遇大雨,何世安邀请她进茶棚里避雨喝茶,闲谈中得知她是来武夷山做茶园土壤调研的。廖教授喝了一口茶说:“你这茶园的土壤太瘦了。”她的话引起了何世安的兴趣:“土壤太瘦是什么意思?”廖教授解释,土壤太瘦,简单说就是肥力不足,贫瘠的土地不能充分提供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类营养。低劣的土壤环境会危害作物的生长,特别是土壤健康出现问题,就会越种越“病”,导致种植的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她的话解开了何世安心里的谜团。

廖教授和她的团队走遍了武夷山大大小小的茶山,发现普遍存在养分吸收效率低、土壤退化、肥力下降及水土流失等问题。

如何才能让退化的土壤健康起来?尽管许多茶农追求绿色种植,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但不用化肥使土壤长期耗竭、肥力下降,茶树就吃不饱,影响茶树生长和茶叶产量。

廖教授三番两次地向茶农解释,茶园里套种油菜和大豆,可以解决过去过量施用化肥导致的土壤退化问题,也可以解决现在不施化肥使土壤太瘦的问题。

“廖教授,我愿意与你们合作,来我们茶园做试验吧。”何世安真诚地望着廖红,廖红说:“我试试。”

秋季播种春季开花,“茶园开油菜花了”,福莲茶园一夜成名,大家都来观看茶园里盛开油菜花的景观。茶叶翠绿,油菜花金黄,这里成了摄影爱好者和游客的打卡地。

采茶的季节到了,由于土壤改良成功,茶树有了亮色,产量增加了许多,品质口感都优于以前的茶叶。

何世安笑得很开心,他告诉我,正是廖教授的无心之举让她与茶农结缘,与生态茶结缘,而廖教授也接受了大家的请求,把茶园土壤改良、改善茶叶根系、提升土壤肥力作为重点试验,让土地变得健康、更适宜茶树生长。

何世安边泡茶边为我介绍:“您喝的这茶就是用改良土壤和茶树根系后采摘的茶叶泡的。过去的茶泡三泡最多五泡就没味道了,可眼下这茶已经是第六泡了,您尝尝,是不是依旧甘醇?现在这款茶最多可以泡十泡。廖教授说,生态茶第一泡并不惊艳,到第三泡以后会越来越浓郁,因为其富含的多酚类物质要泡一泡才能够释放出来,所以从第一泡到第十泡差别很小,这就是生态茶的魅力。”

这时一位茶农落座,一边喝茶一边对我说:“我们按照廖教授的指导种出来的茶,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福莲茶园试点成功了,成为一个很好的范本,并带动了其他产区的从业者。

燕子窠成为廖教授下一个推广种植油菜和大豆的茶园。有茶农提出,这么折腾,茶叶会不会减产?种植大豆和油菜太麻烦了,他们平时用剪草机更省事,现在除草后还要种大豆和油菜,费时费工;还有,科学种茶或许不是一年就可以成功的,耽误一年就会损失一年的钱,茶农算的是笔经济账。

廖红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讲在茶园里套种油菜和大豆的生态茶经。她向茶农们保证:一,不会让你们减产,受到经济损失;二,茶叶口感会更好;三,有品有质有产量,还怕没钱赚?

茶农们听懂了,他们开始积极配合做试验田。许多茶农看到生态茶园确实能够带来效益,也纷纷加入生态茶园的改良中。

在推广生态茶园的过程中,廖红遇到过不少困难。

武夷山生态条件很好,很多野生动物经常出没,破坏茶园,但又不允许伤害,比如野兔。怎样才能把野兔驱走呢?廖教授研究了野兔的习性,知道它不喜欢异味,就在大豆上喷上“大蒜素”。果然野兔一闻扭头就跑,再也不来了。

我至今还记得廖红那一番肺腑之言:“我最大的感触,‘科特派’是把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打通最后一公里,将论文写在大地上;而老百姓的实践经验也把我们的理论水平提升了一公里,二者相辅相成。我把大豆种在茶园里,它会让茶香更加醇厚、绵长。”

廖红此举,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褒奖和茶农们的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