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从新的角度认识作家,认识文学” ——专访“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总导演陈学武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杨  2023年11月19日11:02

11月18日晚,浙江桐乡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正门外灯箱、走廊悬挂的道旗烘托出热烈气氛。“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彩排现场,所有演职人员都在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19日晚,这场文学的典礼将在这里盛大举行,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五位获奖者将领受属于他们的荣誉。在大幕开启前夕,中国作家网记者就“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的准备情况、亮点以及文学破圈等话题专访了总导演陈学武。

陈学武,“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总导演

中国作家网:执导这场文学的盛典,您和浙江卫视超级晚团队在前期做了哪些相关工作?其间遇到了哪些挑战?

陈学武:对于我们来说,超级晚团队之前所承担的,更多的是跨年晚会等一系列大型综艺晚会,对于主题性的晚会活动接触不多。尤其是中国文学盛典这样的活动对我们的挑战就更大了。它考验的是团队在文学这个领域深耕的能力。这些获奖作品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也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每一本书都凝聚了作者大量的心血。对于我们来说,如何在把握盛典主题的同时,还能够体现出浓厚的文学性,以及熟练运用各种舞台元素,将这三者有机糅合起来,成为了考验我们的一个巨大的难题。

在策划之初,我们要求导演团队通读了这五部作品。虽然每个人可能对作品的理解各有侧重,但相信读过作品和没有读过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当我们面对作家,阐述节目或短片创意的时候,目的性和表达的准确性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一做法对团队的提升也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在作家系列短片的创意初期,我们以作家自己的口吻写了一部分旁白,发给他们修改的反馈,与我们最初的想法差距不大。我觉得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褒奖,说明我们对文学性的把握,对作家的切入点,以及对作家本人的判断,方向是对的。

前期准备还包括对符合晚会调性的主题表达的设计。因为是中国文学盛典,从舞台舞美,到仪式感环节的设计,再到文艺节目的组织,都按照高水平、大格局的要求来进行设计,希望文学盛典具备它应该有的呈现方式。

中国作家网: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此次回到茅盾先生的故乡举行,那么晚会将以怎样的形式展现这次回归?

陈学武:在具体的设置上,关于茅盾先生和茅盾文学奖的关联,我们会有一个主题短片叫做《人民大地 文学无疆》,它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以及茅奖设立之后涌现的一些优秀作品,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茅盾先生对整个文学界的影响。就像乌镇有一句宣传语叫“来了,未曾离开”,时隔十几年后茅奖又回到茅盾的故乡,这次回来就像回家,我们希望办出更好的、更让人记得住的茅奖颁奖典礼。

另外,晚会也会通过诸多浙江元素来凸显茅奖和茅盾故乡的关系。在上面提到的主题短片《人民大地 文学无疆》中,除了体现我国的文脉,也呈现了浙江的文化元素,比如浙江文化中心、杭州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以及一系列文化遗存的建筑。此外,在晚会精炼的节目当中,我们用一个节目的体量,把曾经上过春晚、具有浓郁浙江韵味的舞蹈《碇步桥》搬上舞台,非常唯美。

中国作家网:与其他类型的晚会相比,文学盛典有哪些创新的尝试或者亮点?

陈学武:一个突出亮点就是将在盛典上首发的五位获奖作家系列主题短片。虽然五部片子的篇幅都不长,每部在两分钟左右,但我们认为,这个系列短片具备破圈传播的潜质,突破了以往大家对同类型主题短片的固有印象。

我们在创意之初,就希望这个片子能符合现在短视频传播的特点,在较短时间内采用电影化大制作,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每部片子都请作家自己配旁白,虽然他们语音语调各异,但是传达的内心情感的真实度,那种对世界、对周围人群观察的深入细致,以及作家独特风格的表达,都成为这些片子能够立得住、并让人非常有代入感的基础。

五部片子各有特色,我们在每部片子中也花了很多小心思。比如在刘亮程老师的片子中,我们让时空“倒转”,人物在时空中转换,刘亮程会遇到另一个刘亮程……再比如东西老师的《回响》讲的是人内心的迷宫,有时候人走不出来,有挣扎也有呼唤,在内心中形成了一种“回响”。为了表现出这一点,我们借助广西的特色建筑鸳鸯楼,用它的对称结构,把镜像效果做到了极致,让“回响”除了体现为声音,也体现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类似的细节和巧思不一而足,一定会给大家带来关于作家和文学的不一样的呈现。关于这五部短片的发布,我们也斟酌了很久,最终选择在盛典现场首发,也是希望大家通过这五部短片,从新的角度认识作家、认识文学。

同时,我们也更多考虑怎样把固定环节做得更加完美。比如茅盾文学奖的五次颁奖环节,既要形成大家期待的重复的形式感和呼应,又需要在每一次颁奖中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元素和体验。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在每一位获奖作家出场时,特别选择了不同主题的音乐。比如河南是我国重要的小麦主产区,《宝水》这部作品写的又是发生在乡村的故事,因此在乔叶老师出场时,我们选择了《风吹麦浪》作为主题音乐。

中国作家网:作为总导演,您对这台晚会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陈学武:能够让观众更广泛地接收到获奖作品的信息,对作家作品、对文学产生随之而来的兴趣,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也是我最大的期待。长篇小说的篇幅使得你很难通过一两句话呈现出作品的核心思想,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准确传递出作家和作品的精神气质,力求这种精神层面的表达引起大家的共鸣。普通人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发现自己和作家在某个点上“原来是一样的”,从而对作家和作品产生兴趣。这个兴趣就是文学得以传播和繁荣的一个重要契机。

中国作家网:在让文学更深、更广地走向人民群众,通过不同艺术形式,在不同传播媒介“破圈跨界”等方面,您有怎样的看法或建议?

陈学武:就这次的创作感受来说,我觉得其实可以更多地把文学破圈传播的突破点放在作家本人身上。可能之前的传统思维对于作家的认知太过于刻板,经过接触,不难发现每个作家都是非常鲜活、“活生生”的人,有魅力,充满个性。在一些传播领域,作家的宽容度是很高的,只不过可能因为一些刻板印象,没能找准更好的切入点,把作为“人”的更丰富多彩的一面展现出来。相信如果找准切入点,呈现将非常有意思。每一个作家都是一个富矿,是一口井,可以不断地开掘。我们要做的,是给作家提供更多新鲜的切入点,供他去思考和判断,在尝试新鲜事物的过程中,没准我们的新媒体传播途径能够和作家内心潜在的想法达成“突如其来”的默契,从而产生更多新的呈现角度,这既能展现更丰富的作家形象,又是广大读者和受众所喜闻乐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