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剧团里来了年轻人
来源:文艺报 | 许 莹 杨茹涵  2023年09月08日08:30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指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的人才是戏曲事业发展的长远大计。一台大戏,要有“角儿”;一个院团,要有“腕儿”。传统戏曲艺术如何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青年后继人才,这既是老话题,也是新形势带来的新课题。青年一代戏曲演员应如何继承传统、守住艺术初心?又该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抓住新时代带来的新机遇,为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贡献自己的才华与青春?

近日,记者走进中国国家京剧院、上海昆剧团、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小百花剧团,采访了解多位青年戏曲演员的从艺经历和心得体会,希望通过他们的讲述,呈现青年文艺工作者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生动实践。

以老带新,多方滋养培根育苗

中国戏曲的历久弥新与其活态传承密不可分,戏曲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和以老带新的优良传统。今年是罗晨雪来到上海昆剧团(以下简称“上昆”)的第11年。这一年,她凭借全本《牡丹亭》一举夺得了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上昆第14位获此殊荣的演员。全本《牡丹亭》的创排凝聚着上昆几代人的心愿,接棒这部传世大戏,对于罗晨雪而言是压力更是难得的机遇。回想建组之初,导演郭小男长达35页的导演阐述带给罗晨雪深刻的启发。“郭导说《牡丹亭》不仅仅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更是一部明代社会哲学及艺术美学的鸿篇巨制。在此之前,我从未深入地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所理解的《牡丹亭》只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明代社会哲学’‘艺术美学’这些词儿从未进入过我的思考范畴。”此后,罗晨雪开始恶补《牡丹亭》的相关知识,一边通读原文,一边查阅资料,努力“吃透”剧本内容。

演出全本《牡丹亭》将罗晨雪之前所学的表演技巧全部调动了起来,再加上高强度的排练和导演与老师们的不断启发,让她迅速建立起了对人物的全新认识。“魂游”“幽媾”“冥誓”等是二本中的重头戏,在这几场戏中,杜丽娘始终是鬼魂的状态。如何表现杜丽娘化魂后的灵动、轻盈,呈现出既带着些许鬼气又有几分少女感的人物状态,成为罗晨雪塑造人物的一大难题。“老师张静娴建议我可以用长水袖,我经过尝试后发现长水袖的舞台效果非常好,水袖的延伸感拉长了演员的身线,动作展现也更加丰富,很好地为人物增添了色彩。”在排练过程中,年逾80岁的张静娴尽可能抽出时间为罗晨雪的表演把关。“老师看我排练时,会用笔把我表演中的问题都一一记录下来,比如接口节奏不紧凑、字头字腹字尾不规范等,反复帮我纠正。我现在手里还有厚厚一沓纸,都是老师看完我排练后记下的。”

出身梨园世家的李博更加清楚传承的意义。李博的姑父是老生名家耿其昌,“姑父平日里待人十分宽厚慈爱,可一到教我唱戏时就变得十分严格。”李博说,“记得我学《四郎探母》时,光是一句念白就练了一上午。这出戏我很早就会了,没想到姑父一直不让我过关。因为在他看来,我只会唱词,却没体会到人物的心境,没有表现出角色的惆怅和忧虑”。学戏的过程虽然艰辛,但正因老艺术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才把李博一些不好的发声方法、吐字归韵一点点归正过来。去年,李博作为中国国家京剧院(以下简称“国京”)的“领军人才”参加了院里举办的助推青年人才培养的“百日集训”系列活动,并在现代京剧《白毛女》中担任主演。《白毛女》是国京的经典保留剧目,也是李少春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能够参与这出戏的复排,接棒演出杨白劳,李博深感荣幸。在排练过程中,陈淑芳、郑岩、江其虎等前辈艺术家全程把关,张建国更是对李博进行了一对一的重点辅导,不管是眼神、台步还是念白都严格要求,这也令他受益匪浅。

2021年是李博艺术之路的收获之年。这一年,由他主演的现代京剧《红军故事》被搬上银幕,受到了更多观众的喜爱和欢迎。此外,他还在革命历史题材剧目《风华正茂》中担纲主演,饰演伟人毛泽东。他把融入骨血的京剧程式表达,重新淬炼转化为现代戏的生活化、沉浸式表演形式,呈现出一个英姿勃发、风华正茂的青年毛泽东形象。这也让李博获得了第十七届文华奖。回想起创排这出戏的日子,李博尤其感念导演宫晓东的启发和艺术总监袁慧琴的帮扶,魏积军、张小清、黄炳强等前辈艺术家在剧中甘做“绿叶”,为年轻人保驾护航的举动激励着包括李博在内的每位青年演员。

舞台与生活,打磨出一个“角儿”来

对于戏曲演员而言,跟老师学戏固然重要,但最终能否成为高水平戏曲人才,还取决于舞台实践和多年历练。一日傍晚,记者与国京青年演员郭霄相约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这日上演的是“梅尚程荀折子戏专场”。演出前,后台人影穿梭,化妆、勒头、换服装,各种准备工作忙中有序,还不时传来几声“咿~”“啊~”的喊嗓声。临近7点,准备工作进入了尾声,有的演员对着镜子整理身上的行头,有的则安静地在一旁默戏。梨园行有规矩:演员一旦扮上了戏,就不能再和旁人嬉笑打闹,目的是要让自己尽快进入角色状态。第一折戏是梅派代表剧目《霸王别姬》,故事的女主人公虞姬身着鱼鳞甲,头戴如意冠,手持双剑在舞台上且唱且舞,美不胜收。台下更是掌声不断,叫好声此起彼伏。饰演虞姬的就是京剧梅派传人郭霄,这出戏她在附中时就曾习得,近年来更是愈加精进。40分钟的演出结束后,她回到化妆间,搭档演出此戏的演员杨威对郭霄说:“我看你今儿也铆上了。”郭霄笑说:“观众们太热情,一会一个好,我必须也得铆上啊。”

卸去浓重的戏妆,郭霄的脸颊有些微微泛红。戏曲演员为了使角色在舞台上光彩照人,通常都会使用油彩化妆。油彩延展性好,上色能力强,不易脱妆,但对皮肤的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郭霄似乎早已习惯了。今年是郭霄进入国京的第13年,也是她学艺的第24年。“进团后,演出的次数多了,我发现自己一直追求的是对前辈艺术家们的模仿和复刻,但又永远不可能超越,所以会有一些彷徨和沮丧。”回想起刚入团时的迷茫与无措,她坦言,这其实是每一个演员的必经之路,戏曲演员学戏都要经历重复和模仿的阶段,但戏曲艺术的传承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复制”就可以完成,更重要的是要把老师教的内容“吃透”,内化为自己的本领。近年来,郭霄主演了《杨门女将》《宝莲灯》《穆桂英挂帅》《白蛇传》等传统大戏,还在《红军故事》《延安往事》《党的女儿》《风华正茂》等新编现代戏中贡献了不俗的表演。郭霄也不再纠结自己是否模仿得更像,而是开始注重从人物的内心出发,运用基本功技巧更好为角色塑造添砖加瓦。从学校到剧团,从学生到演员,戏曲从业者的学习是终其一生的。郭霄说,在家偶尔看电视剧放松休闲时,她也会留心观察,把某些细微动人的表演方式默默记在心里,化用在戏曲表演中。

陈亭是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小百花剧团的青年演员,主攻老生行当,杨六郎、薛平贵、李白等风格各异的男性人物都是她常演的角色。戏曲舞台上,女演员饰演男性角色的难度较大,再加上河北梆子高亢嘹亮、慷慨激昂等特点,这些都对演员的嗓音有着极高的要求。陈亭刚进入戏校时学的是青衣,老师发现她嗓子特别宽厚,高低音都能驾驭,就让她跟陈秀兰学习王(王玉磬)派老生。进入剧团后,老师曾语重心长地嘱咐陈亭:30岁之前不要唱《辕门斩子》。由于缺乏演出经验,陈亭并不明白其中的缘由,只觉得观众喜欢这出戏,自己就要去唱。事实证明,老师的话是对的。由于常年频繁的训练与演出,不到30岁陈亭的嗓子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陈亭意识到,唱戏的经验不止在舞台上,更在舞台下。戏曲演员只有珍惜自己的天赋,才能尽可能让自己的舞台生命更长。为了继续自己的艺术之路,陈亭考入了天津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系统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进一步钻研演唱技巧。如今,陈亭又恢复了每年近百场的演出场次。陈亭说:“之前演出只知道在舞台上卖力气,不懂怎样保护嗓子。只有经历了台上台下的各种磨砺,才能成长为更好的我们。”

角色无大小,全当正戏唱

在京剧诸多行当中,老生、青衣、花旦往往最容易被“看见”,行业内甚至有“一窝旦、吃饱饭”的谚语。但同时,一台好戏的呈现离不开舞台上所有演员的共同努力,阵容强大、行当齐全也是衡量一个戏曲院团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

出生于北京的“95后”男孩谢毅是国京二团的丑行演员,丑行在京剧中主要扮演插科打诨的角色,独自挑大梁的戏不多。但每一出戏的成功又离不开丑行,正所谓“无丑不成戏”,丑的出现往往为演出带来很多欢乐,而丑角演员背后的付出却鲜为人知。在今年的一次演出中,谢毅下午要在京剧《大闹天宫》中“一赶二”,饰演监正和小猴,晚上还要在两出折子戏里做好“绿叶”。一天三出戏,要赶四个角色,脸上的油彩卸了又画,在当天最后一场戏开演前,勒头师傅在帮谢毅准备着最后的装扮,汗水不住地渗出,有的还滴进了眼角,而谢毅此时只关注着脸上的妆有没有花,赶妆的时间是否充裕,自己的演出状态有没有调整好。“角色无大小,只要登台演出,就必须全力以赴、一丝不苟。”演出结束后,仍有几十位观众守在剧院前厅没有离开。见有演员走过,观众们纷纷上前,他们并没有因为谢毅等年轻演员仅是配角就选择忽略,反而不住地表达着赞誉。记者问:“演员最满足的时刻莫过于此了吧?”谢毅笑笑说:“是啊,任何疲惫劳累都烟消云散了。”

相较于丑行而言,京剧小生由于其发声的特殊性,也是人才较少的行当之一。小生演员郭铸锋是团里的“多面手”,每次演出前,他都会早早来到剧场,不仅要为自己的演出提前做准备,还会给同台的演员化妆、勒头。演员之间互相帮助是梨园行的老传统,也是“一棵菜”精神的体现。由于小生演员较少,各团之间相互救场的事情也会时常发生。“救场如救火”郭铸锋从不敢怠慢。一次,在《花田错》里演完公子卞玑后,又急忙换装,赶到《断桥》中演出许仙。为表现人物冲突和内心的挣扎,戏中的许仙要通过吊毛、抢背、跪挫等高难度技巧来将角色的情感外化,要圆满完成这一系列的高难度动作,十分考验演员的功底。“小丑、小生等行当虽然多为配角,但高水平的呈现同样是作品艺术表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每一位演员认真对待。” 郭铸锋的从艺经历较为“另类”,他从普通高中直接考取了中国戏曲学院,从普通文化生一跃成为戏曲后备人才。事实证明,老师们当年的眼光是独到的。2019年,还在中国戏曲学院读书的郭铸锋凭借京剧《白蛇传》许仙一角斩获了第29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配角奖”。毕业后他顺利进入国京成为一名专业演员,现已成长为团里的青年骨干。郭铸锋平日里的爱好也十分广泛。演出不忙的时候,他会在公众号上连载小说,偶尔抱起吉他也能弹唱几曲。此外,他还是少见的“手工达人”,舞台上的穿戴饰品很多都是他亲手制作的。同事笑称他为戏曲行业里的“斜杠青年”,是祖师爷赏饭吃的天才型选手,他说:“技多不压身,祖师爷既然赏了我这碗饭,那我就端好手里的饭碗,把戏演好,把艺术传承下去。”

青年戏曲人才的成长是戏曲艺术薪火相传的根基与源泉,他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在创造戏曲艺术更加璀璨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