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筑梦航程 ——河北援疆教师纪事
来源:河北日报 | 黄军峰  2023年09月11日09:1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因盛产香梨而有“梨城”的美名。

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也因美丽的风景留驻人们心底。春天来到库尔勒的人,会看见碧波荡漾的天鹅河上,暖风吹过,河边花吐着蕊,树披着绿,鸟儿敞开歌喉欢唱。还有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年向你走来,他们身穿蓝色校服,有说有笑,稚嫩的脸庞上青春飞扬,步伐轻盈地走进一所美丽的学校……

这所学校正是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它于202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是新疆第一所由河北援疆教师组团托管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有一个光荣的集体——“河北援疆教师”。一提到这支队伍,我忍不住想把自己在这里看到和听到的感人故事,从头讲给你听。

一 首个招生季

河北援疆教师李双梅回到宿舍的时候,已经是凌晨1时了。

这几天,她总是顾不上喝水,嗓子眼儿冒了烟。抓紧时间喝了一杯水之后,李双梅躺在床上,依然心乱如麻,毫无困意。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可她万万没想到的是,新学期招生这么难!

此时正是2022年7月底,距离开学只剩一个月了……

2022年是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高中招生的第一年,按照招生计划,学校的高一年级将设置10个班,可容纳学生400余人。然而几天下来,老师们苦口婆心地讲政策、摆优势,招生结果却是:整个高一年级,仅招上来一名学生。距离目标相去甚远啊!

新建的学校环境好、设施全,来自河北各地的50名优秀教师都集中到这里……如此优质的教育资源,怎么就招不来学生呢?李双梅思来想去,心中有了答案:问题可能出在一个“新”字上。

对于一所新落成的高级中学,“新”意味着未知,意味着教学质量难以预料。正因为如此,学生家长的态度大多是观望,是担心。

从学校建设到师资配置,从制度完善到课程设置,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的老师们费尽苦心,下足了功夫。可是,招生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作为年级主任的李双梅意识到必须改变思路,与学校领导几次沟通后,她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利用新媒体!”

她的意见很快得到了采纳。但是,实施却并不容易。

微信群建了一个又一个,李双梅和同事通过各种渠道,把家长们拉进群。起先的一个QQ号已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了,她又接连开通了四个。微信群和QQ号上信息不断,需要及时关注和回复,但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有限,那段时间,李双梅的每一天似乎已无黑白之分,有时候好不容易眯上一会儿,“嘀嘀嘀”的声音一响,她又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每一位家长的咨询都代表着希望——希望了解我们的学校。因此,第一时间回复和解答他们的问题,是对家长的尊重,也会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良好作风。”李双梅的话说得平淡,语气里蕴含的真诚却打动了许多人。

辛勤付出终于赢得回报。2022年,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高中首个招生季,新生线上确认415人——超额完成任务!李双梅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二 痛与爱

在库尔勒的那段日子,对康林宁而言,有最痛的回忆,也有最爱的惦念。

康林宁是石家庄市第二十七中学的一名化学老师。2019年,她作为第九批援疆教师来到库尔勒市实验中学,之后进入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任教。

援疆期间,康林宁74岁的母亲正患重病,家人理解她的工作,经常让她通过视频与母亲通话。尽管如此,每次和母亲互报平安后,她都忍不住轻轻拭泪,在心里一遍一遍呼唤远方的妈妈。

屏前咫尺身千里,忽闻故乡传悲声。康林宁没有想到的是,思念抵不过无常的命运,母亲还是匆匆离开了。当康林宁见到遗像上慈母的笑容时,她肝肠寸断,终于忍不住痛哭失声……

笼罩在巨大的哀痛中,康林宁却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援疆教师。新学期开课在即,作为年级化学课程组长和备课组长,她在家仅仅待了不到一周,便带着失亲之痛,登上了前往新疆的飞机。

回到学校的当天晚上,康林宁就投入到工作中。第二天,由她参与制定的新学期课程表如期完成,保证了学生顺利开课。

“那时候刚开学,特别忙,每个老师一天要上多个班的课,晚上还要给青年教师进行培训。我们太想为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青年教师队伍了……”康林宁在讲述这段人生经历时,努力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平静,然而她眼睛里的光芒,却让她的话,有了一种温暖、坚定的力量。

三 教育与陪伴

来自河北经贸大学附属中学的杨健曾担任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初中部主任。但是,他说自己不仅仅是个“主任”。

当老师的人都知道:刚升入初中的孩子们,大多还没有从小学的喜玩好动中培养起专注的习惯,学习与生活的自律性较弱,需要一定时间作为过渡期,引导得当才能蜕变、成长。

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的学生同样如此。刚开学时,孩子们一上课,要么乱扔纸条,要么随意走动,要么冷不丁喊一嗓子,他们像迎接春天的鸟儿一样,叽叽喳喳好不热闹。

杨健通过观察发现,这里的孩子活泼开朗,引导他们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生硬说教,必须循序渐进找对方法。

于是,杨健除了准备教案、按时上课,还给自己和同事们安排了许多教学以外的工作。比如,跟学生谈心、陪他们吃午饭、提醒午休等。杨健知道,只要把这些看起来普通的事都做好,孩子们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但是,“把这些都做好”,不仅是对学生的锻炼,对老师又何尝不是一种考验?

从那以后,杨健和同事们白天忙于教学,晚上看护学生。备课和检查作业等工作,他们常常是要等到夜深人静时,才加班完成的。

日子天天如此——杨健和他的同事们,为学生的改变留足了时间与耐心,却逼着自己在最短时间里不折不扣地完成了“工作扩容”。

“我们习惯把这样的工作状态称之为‘朝八晚零’——从早上八时开始,到夜里零时结束。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的老师都是这样,你在校园里随便拉住一位,一问便知。”杨健担心别人不信,说这话时特意挺直了腰板,表情略显严肃。他的同事、来自邢台市南宫中学的英语老师李长治则补充道:“学生可以休息,老师们却没有多少休息的时间;学生可以请假,老师们却少有假日的空闲。”

四 省出十分钟

“勤杂工”的昵称,是来自正定县的永安中学体育老师武书娟给自己起的。

老师与勤杂工,何以联系到了一起?

武书娟掰着手指头,一项一项说明,听到最后,所有人都会认同她对这个称谓的“借用”。

武书娟是2022年2月来到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的。从来到这里开始,她每天的生活与工作,都写进了一张又长又满的日程表——

每天早晨7时30分,起床音乐响起,武书娟催促学生起床,又督促班干部清点各班出早操的人数,还要到操场上查看各年级列队情况;

上课时间,武书娟担任着高中多个班的体育老师,工作十分繁忙;

晚上熄灯了,武书娟又成了兼任的“宿舍管理员”——刚住校的学生往往管不住自己,夜深了还在宿舍里说笑打闹,她总是一层楼一层楼地检查,一间屋一间屋地巡视,督促学生尽快休息,别耽误明天的学习;

待同学们都进入梦乡,武书娟又有新的事情要做,她拿起笤帚、墩布,在楼道、宿舍门口和水房里,把那些学生和保洁员没有收拾干净的地方,再清扫一遍……干完这一切,往往已是凌晨。

武书娟记得,自己这一批河北援疆教师来到库尔勒市的时候,当地政府在一个小区给他们安排了专门的宿舍。

小区距离学校只有三公里,骑车最多十分钟。然而,因为工作太忙,学校事情太多,武书娟和许多老师一样,很少能在小区的宿舍里踏踏实实地睡上一觉。从今年春节后返校到现在,她只回过小区几次。不单她一人这样,很多河北援疆老师都选择了这样的生活,追问原因,他们的答案出奇一致:“在学校里休息,比在宿舍踏实。那么多孩子在学校,随时都有需要老师的地方,把从学校到宿舍的短短十分钟省下来,日积月累,能做多少事情啊。”

在这些老师心中,时间的宝贵与学生的珍贵,已经牢不可分。

五 校园里的“河北梆子”

生旦净丑,唱念做打……在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活跃着一个河北梆子艺术社团。

这个社团成立于2022年4月,由河北援疆教师、井陉县第二中学的音乐教师王劲峰创办,社团成立之初有19名成员,其中8名是维吾尔族学生。

说起梆子社团的创办,王劲峰称之为一个“意外”。有一次上音乐课,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王劲峰为学生唱了一段河北梆子,没想到,高亢激越的腔调立刻吸引了他们。后来,王劲峰发现,一些学生对河北梆子的喜爱远远超过了普通歌曲。能不能把这门传统艺术融入音乐教学之中?王劲峰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质朴优美的民间音乐和传统戏曲,对学生有天然吸引力。针对这样的特点,采取尊重学生、鼓励创作的教育模式,辅以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社团活动和艺术教育的效果一定会更好——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的河北梆子艺术社团,就在这样的思路下成立了。

学生对河北梆子这种艺术形式,喜欢到什么程度呢?王劲峰讲述了一段小插曲:

河北梆子是我国北方影响较大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但对于刚接触这种艺术的新疆娃来说,由于发音习惯不同,看似简单的一小段唱词也需要学习很长时间,他们进步缓慢,王劲峰曾一度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一天午休间隙,王劲峰来到排练厅,猛然听到里面传来阵阵唱戏的声音。他推门一看,原来是一位维吾尔族学生,小姑娘对他说:“王老师,我爸爸看了我的表演,说我唱得真好听,让我好好跟您学,全家都等着看我演出呢!”学生渴望的眼神,让王劲峰顿时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

2022年5月,在巴州教育系统组织的一次活动中,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河北梆子艺术社团现场演唱了经典剧目《大登殿》片段,精彩的表演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

同年7月3日,在巴州的一次汇报演出中,河北梆子艺术社团的表演再次赢得满堂彩。演出视频传到燕赵大地,很多河北梆子老艺术家都为之激动不已。他们特意给学校打来电话,对河北梆子艺术之花在遥远的新疆绽放,感到由衷的欣慰和欣喜。

从天山到太行,或许我们的习惯、风俗不同,但追求美、热爱艺术的文化共识,却能够让心灵之弦和谐地共鸣。据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校长冯永庄介绍,学校坚持把思想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教学宗旨,同时深入开展书法、绘画、戏曲、舞蹈等文化艺术活动,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促进民族交融,为文化润疆贡献河北力量。

六 驶向未来的航程

河北教育援疆的老师们,一批一批来,一批一批走。队伍轮换,目标却愈渐明确,他们要把优秀的教育模式留在当地,为库尔勒市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据了解,自1998年对口援助巴州、兵团二师以来,已有1300多名河北优秀教师在这里留下奋斗的足迹。从简单的“输血”式援助,到建立“造血”式、“活血”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援疆“河北模式”,他们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

“整体托管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是河北教育援疆的一个优秀典型,也是河北第九批援疆工作的重要创新。”河北省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临时党委书记、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指挥长徐付军表示,探索创新“托管式”教育援疆模式,不仅实现了模式快速植入、人才集体作战、资源多方整合、效能整体提升,达到了“1+1>2”的效果,而且是文化润疆、教育援疆的高度融合,为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河北援疆教师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讲述的这些只是一个开头。然而透过故事的开头,我们却仿佛看见:优秀的河北教育工作者,正用行动助力“梨城”教育乃至新疆教育这艘巨轮,稳稳地驶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