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撑出“黄金水道”的瓯江舴艋船
来源:文学报 | 杨明明 曹凌云  2023年07月24日15:18

宋元时期,在八百里瓯江上来往的舴艋帆船,把龙泉青瓷运往瓯江的入海口温州,再从温州运往西方国家,使得“海上丝绸之路”有了“海上陶瓷之路”的美誉。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人们把目光重新投向即将消失的瓯江船帮——“海上陶瓷之路”的缔造者和开拓者。

瓯江,位于浙江南部,干流长388公里,流域面积18165平方公里,是浙江省第二大河。风光秀丽的瓯江流域,高山重重,限制了陆路运输,促进了水路交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瓯江是商贸的大动脉。

瓯江干流发源于丽水庆元、龙泉两地交界的锅帽尖,自丽水市龙泉开始,途经云和、莲都、青田,到达温州,在温州湾注入东海。而这一条航线,早在两千年前的秦汉时期就已经通航。

舴艋船(瓯江帆船)是瓯江流域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王羲之、谢灵运、孟浩然、陆游、文天祥、汤显祖等人都曾乘坐舴艋船游赏瓯江,写下不朽诗篇。瓯江帆船还源源不断地向外地输运木料、瓷器、药材、食用菌和农产品,也带回全国各地和海外的大量物品,成就了三千年的水运文明和船帮文化。

七十多岁的谢定锦是永嘉县鹤盛村人,瓯江船帮的最后一代船工,他十多岁开始撑船,上世纪八十年代歇业,撑船二十来年。二十年里,他与瓯江、楠溪江的风浪做千百次的较量,练就了一身撑船的技艺。

谢定锦说:“和许多商业帮会一样,温州船帮也是众多船工在撑船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他们的舴艋船从瓯江支流楠溪江下来,到达瓯江,一般情况要四五天,在瓯江行驶要看潮候,一般一两天到达目的地。这样,一个来回就要半个月左右。船工们过急流、闯险滩、避暗礁,需要互帮互助,加上商业资源的共享,比如哪里有货源,该收多少运费等等,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帮会。谢定锦的父亲谢岩送也是船工,谢岩送听上一辈船工说,明清时期瓯江沿岸还有山寨、山贼,常常打劫过往的船只,驾船出行,不得不结帮成队。出航时,少则四五船为一帮,多时二三十船为一帮,有时会更多,并且让体力好、经验足、有号召力的船工带头在前。瓯江船帮最鼎盛的时期在20世纪上半叶,“瓯江船只8000艘,每日到达永嘉终点船只平均250艘……”可以想见,当时行驶在瓯江上的舴艋船,是多么的浩浩荡荡。

在船工谢修根的记忆中,瓯江上的青田温溪帮、丽水龙泉帮、云和石浦帮最为有名,当然,温州永嘉帮名气也不小。谢修根从父亲谢纯秋手里接过来的舴艋船,那时已经归到永嘉县航运公司了,被公司指派,他大多为当地合作社运输货物。谢修根每次出航,都要到当地供销社提取货单,才能装上货物,运送到目的地,卸货之后,要开来“回单”,再到当地供销社结算运费。1978年后改革开放,才能搞私人运输,但没几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公路运输发展起来,水上航运业衰落了,舴艋船也很快被淘汰了。

据谢修根介绍,瓯江上,丽水船帮人多势众,温州船帮相对弱小,不过,矛盾纠纷并不多,大家各做各的生意。丽水的船只来到温州,大多停泊在温州老城西郭和郭公山沿岸,而温州楠溪港过来的舴艋船,停泊在东门浦一带,有一些船只去瑞安的,停在洪殿沿江。谢修根十四岁就开始跟父亲撑船,十八岁起就单独撑船闯荡码头了。

周成联和他的父亲周纯法都是温州船帮的成员。周成联小时候跟过父亲的船,周纯法年轻时到龙泉、青田等瓯江中上游撑过船。上世纪六十年代,周纯法还被永嘉县航运公司调到龙泉,帮助运输货物。龙泉山货资源多,运输忙不过来,丽水政府向永嘉等地要求支援。周纯法也有撑船到瓯江下游,有一次撑到龙湾灵昆一带,江面开阔,是瓯江入海口区,无风也有三丈浪,那天还受台风影响,江浪掀得很高,盖过了船篷,周纯法紧张了,马上把船停靠到岸边,躲过一劫。后来周纯法年龄大了撑不动了,就把船交给周成联。父子俩都在瓯江的航道上来往穿梭,尽展雄风。

船到温州东门码头,卸完货后,船帮人往往会在温州城里待上一两天。改革开放后,温州城里文艺活动多了起来,船帮人就去看看戏看看电影,去得最多的是公园路口的东南剧院和松台山下的电影院。大家也会带一些水产品、南北货以及布匹、石灰回去,因此船帮人的生活要好于种田农民。瓯江流域流行着“种田不如开店,开店不如撑船”的说法。

温州船帮往瓯江上游走可达庆元、龙泉、云和等地,往下游走可达温州市区、龙湾、乐清等地。他们通过瓯江航运,让食盐、水产、南货、工业品等进入大山,让香菇、粮食、茶叶、竹木柴炭等进入瓯江下游沿岸各地,并通过温州港口,远销全国和海外。

丽水莲都区大港头,是瓯江干流龙泉溪和支流松荫溪的汇合处,两港交流,江面大开,成为大港,瓯江流域从这里开始称为大溪,也是瓯江中游的开头。

丽水山区土特产丰富,通过瓯江航运运往温州城或在温州集中转海运,货物以树木、竹子、柴炭、粮食、茶叶、药材、水果等为大宗。据温州有关材料记载,1880年丽水山区仅毛棕(棕榈的一种,棕衣可制绳索、床垫等)就有1183担运到温州出口,价值4000多海关两(即关平银),并且逐年增加,到1913年达4323担。1880年牛皮也开始列入温州海关统计,由丽水运到温州出口的仅29担,到1916年多达2353担,价值37000余海关两。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内许多地方水陆交通中断,而温州港仍然开通,船只可以航行到上海、宁波、福州等地,与温州港密切关联的瓯江水运更加繁忙了。“八·一三事变”后,日本海军对我国沿海、包括温州港实行封锁,严格禁止中国籍船舶行驶。但外国商船,尚可继续。1939年,行驶温州港的外籍轮船共达80余艘,进口的洋货主要有白糖、石蜡、颜料、皮革、煤油等,也有不少棉纱、布匹、针制品、卷烟等国货,这些物品运抵温州后,大部分通过瓯江运输,供应抗战后方。1942年,日本侵略军占据金华后,浙赣铁路被切断,温州与丽水之间的水运航线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通道,瓯江成为当时我国抗战大后方物资供应的重要运输线。

云和县石浦村的船帮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南宋时,瓯江上游出现了许多龙泉窑,建窑要考虑柴火的问题,也要考虑运输的问题,石浦村离这些瓷窑不远,又面临广阔的水域,龙泉的窑火越旺,石浦村也越热闹。

对石浦村做过多次文化调查的云和作协秘书长陈兆燕告诉我们,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浦本地就有船只120条,最多时有300余条,大户人家一家就有两三条船。这些船只密密匝匝,将石浦码头里外围了三大圈。再加上外来的船只,大概有上千条,还有数量可观的木筏、竹排,那个场面,壮观可想而知。

陈兆燕带我们去村东头参观船帮古宅,古宅占地350多平方米,属于院落式四进结构,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所建。在厢房里,我们遇见了一位姓张的船工后辈。他说:“我爷爷是瓯江上的船工,他的船往上游走龙泉,往下游走温州,运的多是木头。我小时候跟过爷爷的船,去温州有几次,去一趟要十五天到二十天,看江水的情况,水小了不好开船,水大了也不好开船。到温州卖掉木头,买些饼呀盐呀酒呀什么的回来。”从瓯江下游往上游走,是逆水的,航道险滩无数,船只过滩时,只能拉缆上滩。冬天里水冷,一些船工是喝了烧酒下水拉缆的,就不怕冷了。水大的时候,水性好的船工提了网兜潜入水中兜鱼,很有收获。

大窑是龙泉市小梅镇的一个村落,属于瓯江上游,地处山区,这里曾经窑火熊熊,历经一千多年,生产数不胜数的瓷器,铺张眩目,令世人叹为观止。

大窑具备丰富的高岭土、紫金土等瓷土、釉土资源,山林茂密,水源充沛,大窑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材料,纷纷以陶瓷为业,始烧于三国两晋,起于五代,兴于北宋,盛于南宋,衰落于明朝中后期。宋朝大窑的陶瓷业的兴盛,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沿河十里,都是窑厂,下雨天走在屋檐下,不要撑雨伞。所谓的“沿河”,就是指大窑溪两岸,那时各色瓷器成品堆积如山。龙泉青瓷销售全国各地,大量出口国外,龙泉也成为一个生产瓷器的世界工厂。

南北朝时,瓯窑所产的青瓷颇负盛名,因其釉色淡青、晶莹滋润而得名“缥瓷”。南宋至元朝,龙泉窑瓷器崛起,龙泉青瓷成为瓯江港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在欧洲有重大影响。龙泉青瓷的釉色追求一种青翠碧玉的情调和效果,这种青瓷传入欧洲,欧洲人却叫它“雪拉同”(Seladon)。十七世纪初,法国作家雨费写了一部长篇小说,被改编成戏剧搬上舞台,上演后引起轰动。演出时,剧中的牧童雪拉同穿着一件海水一样碧绿的外衣,而龙泉青瓷当时也是许多法国贵族喜爱的艺术品,恰好龙泉青瓷的色调和牧童雪拉同所穿的衣裳相似,人们就把龙泉青瓷也叫成“雪拉同”。

宋元时期,在八百里瓯江上来往的舴艋船,把龙泉青瓷运往瓯江入海口的温州港,再从温州港运往西方国家。因为有了瓯江船帮,从而成就了驰名世界的龙泉青瓷。

瓯江舴艋船是瓯江流域主要的船只,又称小木船或麻雀船,头尾尖,舱肚大,以木桨、竹篙、风帆为推力。浅水用篙,深水用桨,顺风扬帆。上滩时船工要下水拔船或拉缆相结合,“缆”多为竹丝编成的绳子。

我们在莲都区时,拜访了瓯江流域颇有名气的造船师傅林祥彬老人。他说:“我三岁时被父母卖给了造船的人当儿子,长大了跟养父学会了造船,有了名声,也到温州、青田、云和等地去造船修船。因为我自己是撑船的好手,所以我造船就根据自己撑船的经验,不停地对船只进行改造改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还造了两百多只木船模型,许多模型被爱船之人买走了。”

瓯江曾经是舴艋船的天下,早期为小四舱,后发展为小五舱、大五舱。载重3吨的大五舱,总长约12米(包括前后伸出的兜筋),前三舱为装货舱,后二舱主要为船工生活用舱。船只自重约400公斤,空船吃水13厘米左右,用三段篾篷遮盖,前头的小篾篷装卸货物时可以掀开,中间的篾篷固定,后面的篾篷可前后推动。舴艋船吃水浅,转向灵,适宜多礁多湾时深时浅的溪流航行。目前,瓯江两岸能建造传统瓯江帆船的工匠不到十人,永嘉有两位。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瓯江上建起了许多水电站,大坝拦截了瓯江,瓯江水路被切断,航运黄金水道被切断,自然航道阻塞,舴艋船无法长途航运。又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传统的瓯江船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许多航运公司破产解散,船工转岗或下岗。目前,只有少数河段还有渔船作业。

近些年来,随着老船工的不断离世,存在于他们记忆中的船帮习俗、撑船和造船技艺、传说故事、船工号子等等,因没有文字记录,又无年轻人传承,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应该到了抢救的时候了。抢救整理瓯江船帮史料,对船帮遗迹进行一次较全面的调查登记,选取较有代表性的码头、渡口、古建进行修缮,并列入文保单位;同时结合旅游或景区建设,利用相关古建筑,开辟船帮文化展览馆,丰富景区内涵,扩大船帮文化影响力,这些工作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