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扬帆计划”文学沙龙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周茉  2023年06月14日17:23

文化沙龙现场

文学沙龙现场

6月13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扬帆计划”文学沙龙在北京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协外联部副主任郑磊,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纳杨,中图公司海外业务中心主编赵大新参加文学沙龙。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花城出版社等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十余家出版社代表、青年编辑,以及倪可贤(Sarek Katarzyna)、高拉姆·瑞扎·纽埃(Gholam Reza Nuei)、艾哈迈德•赛义德(Ph.D Ahmed Alsaeed)、沈如风(Jack Hargreaves)、卡琳·希尔什伯格(Karin Hirschberger)、金涛煐(Kim Doyoung)、李季(Li Ji)、多米妮卡·吉恩伊(Dominika Gyányi)、吉来(Giray Fidan)、古普耐(Kulpynay Duisenbay)、金依莎(Kim Lee Sak)、阿卜杜拉·沙罗波夫(Abdulla Software Sharopov)、吴瑞龙(Raydis Moises Franco Guerra)、徐天佑(Jacopo Maria Lasala)等来自波兰、埃及、英国、奥地利、韩国、加拿大、匈牙利、土耳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委内瑞拉、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的汉学家、海外翻译家、出版人参加活动。活动由中国作协主办,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办公室、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协办。中图公司海外业务中心国际营销部副经理刘怡主持沙龙。

纳杨致辞

纳杨致辞

赵大新致辞

赵大新致辞

纳杨介绍了“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创作进展和版权输出情况。中国作协从去年开始实施“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并联合全国优秀的专业文艺出版社和文学刊物,共同为优秀文学作品的创作、出版、宣传推介而努力,目的是要把这些优秀作家、作品凝聚起来,更好地推荐给全世界的文学读者。截至目前,“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已经推出了20部作品,且基本都已与海外出版社签署了版权输出协议。今年2月,中国作家协会与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联手打造的“扬帆计划·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译介”正式启动,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支持作品的海外译介提供了更多平台和渠道。

赵大新在致辞中表示,中图公司一直致力于搭建国际文化互通的桥梁,是“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联合发起单位之一,也是“扬帆计划”的主要执行单位。自“扬帆计划”启动以来,中图公司和各出版社通力合作,目前已实现多语种版权签约共55项,涉及19部作品,近20种外文。这些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各异,展示了中国多彩多姿的文化和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非常值得翻译和传播。期望通过此次文学沙龙和后续一系列活动,将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海外读者了解新时代的中国文学,感受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魅力。

五位作家依次为熊育群(左上)、叶舟(左下)、徐坤(右上)、叶弥(右中)、石一枫

五位作家依次为熊育群(左上)、叶舟(左下)、徐坤(右上)、叶弥(右中)、石一枫

发布会现场播放了介绍已经出版的20部入选“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的视频短片。《金墟》作者熊育群、《不老》作者叶弥、《凉州十八拍》作者叶舟、《神圣婚姻》作者徐坤、《入魂枪》作者石一枫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发言。

来自广州的作家熊育群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金墟》,从赤坎古镇旅游开发切入,以民国时期和新时代赤坎古镇的两次城建为线索,写出了全球视野下两代侨乡人传奇的人生、百年古镇的兴衰与悲欢。“这是我被翻译作品中最独特的一部小说”,熊育群说,“金墟”是一座华侨之城,这里一半人口横跨太平洋移民到了海外,赤坎成了全球化的一个缩影。时代命运、国家命运、个人命运的生死兴衰在平凡与传奇中,尽显世界风云历史。熊育群表示,“金墟”作为乡村振兴的实验场,所面对的新旧观念碰撞,记忆与传承、发展与守护、过去与未来、推陈与出新等等问题,其复杂程度超乎想象。

如果说写作是一种宿命的话,河西走廊就是叶舟的文学版图之一,也是他的文学故乡,长篇小说《敦煌本纪》和《凉州十八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在叶舟撰写过的一部纪录片解说词中,描述了从丝绸之路涌入中国内地的瓜果与蔬菜,这便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例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丝绸之路这一条通道为世人所遗忘。写作过程中,叶舟从民国年间的一份报章上,发现了“锈带”这个词,“人类的文明与交流犹如我窗外的黄河,它不应该是停滞的、断流的,而应该是澎湃向前,一路欢歌。”鉴于这样的认知,叶舟认为自己的书写就是在“除锈”,用文学的方式剔除偏见与促狭,擦亮被灰尘覆盖的过往,寻找西北腹地的精气神,问询少年中国的那一条光荣来路。

2008年夏天,叶弥去韩国进行文学交流,这是她参加的唯一一次国际交流活动。同年春天,她搬到临近太湖的小乡镇,一住就是15年。交通不便,小区只有她自己,外面是农田,夜里也没有路灯。但叶弥很喜欢这种生活,觉得野趣十足。因为少有人交流,叶弥甚至有了轻微的语言障碍。她意识到与人沟通的重要性,给自己制定了计划,除了经常与家人打电话,和朋友聚会,每天还必定去菜市场,很快恢复了正常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收集到不少日常生活的素材。叶弥感慨,“人和人的交流很重要,不同国家的文学交流更重要。它会让我们了解彼此,让不同肤色、不同生活环境里的人成为熟悉的陌生人”。

2002年,加拿大使馆的一位文化参赞找到徐坤,表示要翻译她的小说《厨房》。这位文化参赞说,中国现在发展非常快,加拿大的读者特别想知道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当然通过互联网和新闻报道也可以,可还是更想通过文学,因为能知道人们心里是怎么想的。进入新时代,新的作家、新的故事在不断崛起和生成。徐坤的最新小说《神圣婚姻》,就写了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其中有新与旧的对撞,也有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明的冲击。如今,中国人的日子是怎么过的,知识分子、90后新人、北京土著、外来打工人员……都是怎么想的,怎么在婚姻里生活的,书中都有涉及,徐坤对现场的外国翻译家说,“也许这些正是你们今天感兴趣要介绍给本国读者的”。

作家如何认识正在发生的、最新鲜的现实变化?石一枫以熟悉的北京文学举例,老舍写过《骆驼祥子》和《黑白李》,回到那个时代的历史环境,人力车、有轨电车两种交通工具的更迭恰恰是前所未有的现实,也标志着中国城市迈进了现代的生活方式。石一枫谈到,今天的作家应该剖析独属于这个时代的、类似于从人力车到有轨电车的变化过程。更关键的是,要剖析这些变化对人物关系、对社会生态的深刻影响。此外他注意到,原本属于科幻小说的写作领域,现在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题材。“我写过虚拟现实,写过全球监控,最近还会涉及人工智能。它们已经成为日常,为我们提供了对生活、对时代进行思考的新途径。”

艾哈迈德赛义德(左上)、吉来(左下)、李季(右上)

艾哈迈德•赛义德(左上)、吉来(左下)、李季(右上)、阿卜杜拉·沙罗波夫

分组讨论现场

分组讨论现场

分组讨论现场

分组讨论现场

随后,五位中国作家作为主嘉宾,分别参与到四个分组讨论中,就古老文明的诗意表达、古村落的变迁与新生、小说与时代的对话、现实书写的多重面向等文学主题,与汉学家、海外翻译家交流。艾哈迈德•赛义德、李季、吉来、阿卜杜拉·沙罗波夫分别作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大家表示,感谢和珍惜中国作协提供的难得机会,文学的沟通、文明的交流正需要这样相聚而谈,抒发内心真情实感,分享彼此的观察与思考。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这一理念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国际传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中国文学作品对现实的书写与表达和海外有很大不同,这也是不同地域环境、历史人文背景下文学独特的异质性所在。作为世界文学的中国当代文学有其独特的文学经验和审美价值,其开放的多重表现形态,不断向世界展示出流动的风貌。大家表示,文学有着沟通心灵的力量,对中国文学热爱,让我们共同走到一起,即使翻译传播途中会遇到困难,也要攻坚克难,每位编辑、译者、出版人都有责任与使命做好文明传承的重要一环。大家期待更多作家与海外出版人、翻译家相遇相知,期待中国文学读者圈不断向外扩展,助力中国文学扬帆远航。

合影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