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陈丹燕:千山万水,书桌辽阔
来源:新民晚报 | 郭影  2023年06月07日08:31

她说,“身体在地理上移动时,五官七感都在探索,心灵在打开。”她说,“我是一直把世界当课堂的人,学习做人的智慧。”她说,“我会在六月的电影院里遇到哪些人呢?期待看到他们的脸。”

在即将启幕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中国和塞尔维亚首部合拍片、陈丹燕导演的《萨瓦流淌的方向》将与观众见面,你会去影院与她相见吗?

1 独自与辽阔:30年,在路上

很难定义陈丹燕。她是作家,电影导演,塞尔维亚旅游局中国形象大使,上海辰山植物园文化园长。她的书畅销、常销,她的上海系列非虚构作品获上海图书奖一等奖。她的青少年作品获奥地利国家文学奖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学金奖,是中国少年基础读物。她的旅行文学作品获塞尔维亚国家旅游局特殊贡献奖等。

她的读者众多,年龄层跨度大,很多人从小看她的书,如今已为人父母陪孩子读她的书。著名作家孙颙说,去年陈丹燕快递新作给他,丢了!不足为奇,考虑她粉丝众多,忍了三天才在小区微信群寻书,次日,书现身了。更有女孩读了她的书后二十多年,告诉她,你的文字拯救了我,如今又过了八年,这个故事记录在新版出版的《自行车和它的鱼》。一个读者和一个作家最好的相遇,莫过于此。

作家的工作,是独自在书桌前辛苦写字,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受和观点。

陈丹燕说:“我经常害怕自己一直生活在平静里,在书斋里,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要去认识大千世界,去认识不同的人性和不同的心灵,去获得对这个世界的观感,获得智慧,我一直是一个把世界当课堂的人。”

她工作方式是:用脚在大地上行走,回到书桌上来描绘,然后再去行走,带着疑问去体会,去解答;回到书桌前,再完善自己的写作。

自1990年算起,陈丹燕在路上已经33年:从北纬78度的冰天雪地到南纬43度的库克山,从大西洋里的岛屿到亚欧走廊的边缘地带,她在全球600多座城市留下足迹,所行处皆是她读书的好地方。

用脚去丈量,用皮肤去感受,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心去体悟,去见不同的人,听不同的语言,欢笑或者哭泣……她的书桌是辽阔的。回到书桌前,她写下《今晚去哪里》等旅行文学书,是“看世界”的见证。

“我不希望自己老了以后,对人性的认识和对世界的认识是幼稚和粗浅的。我想当一个阅历丰富、内心温柔、热爱生命的人。”于是,她看世界的脚步,不愿停歇。

2 心动与共情:57岁,拍电影

这世上总有一些地方,让人一见怦然心动,念念不忘。于陈丹燕,塞尔维亚便是。陈丹燕自幼热爱读欧洲小说,在漫长旅行中,自然要去看看小说里的那个世界。对20世纪欧洲著名小说《哈扎尔辞典》特别着迷,2014年,她多次前往作者帕维奇的家乡塞尔维亚探访,之后完成了《捕梦之乡:〈哈扎尔辞典〉地理阅读笔记》。

在那片土地漫游8年,她还拍了一部电影,收获人生中第一枚塞尔维亚总统金质勋章。她常说,自己生命中那些最丰满的岁月是给了巴尔干的。在创作中加深自己对世界的观感,确定自己“非常爱这个也许是苦难的,但是非常多元的,仍旧非常美丽的世界”。

电影《萨瓦流淌的方向》是陈丹燕的电影处女作,用3段真实故事,勾勒出今日塞尔维亚剪影:贝尔格莱德闹市中,一家著名的百年书店不复昔日光景,举步维艰;一座当代艺术馆,一直在倒计时等待重开;一位年轻的艺术策展人乌先生,在默默收藏时代、记忆和气味,筹备他理想中的展览……

作家为导演,注定了此片是一部有着强烈个人文学风格的电影。陈丹燕说:“每年去塞尔维亚都不一样,我想把自己对它的理解表达出来。我是中国人,但我是不能代表中国人的,我只能从自己的视角看另一个国家,另外一些知识分子,跟书跟艺术相关的人,在艰难的环境下,他们为什么要坚持自己的工作,他们用什么方式去坚持。”

影片英文名是“The Storage”(仓库)。故事以仓库为主线,书店有一个仓库,仓库坏了,几乎无法使用;展览之后的展品需要仓库,只有一个放展品的仓库其实是个汽车库;国家当代艺术馆有仓库,在一栋房子的客厅里……陈丹燕说,主人公米先生教给她塞语单词Riznica,特指存放珍宝的库房。“仓库”在此有了引申义,在时代和国家命运变化之中,那里的人们有所失,小心翼翼收藏他们视为珍贵的东西。

有人看片后评价导演有共情的能力。陈丹燕开心地说:“我觉得是非常大的夸奖。共情,不仅跟自己经历相同的人,也能够共情跟自己经历不同、阅历不同、处境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的人。我就是想要当这样的人,能够理解别人,并不泛滥同情。再想一想,这不就是一个作家的基本立场吗?”

在影片中,陈丹燕是倾听者,话语寥寥;也兼旁白,娓娓道来。“希望我是一个可以倾听的人,有着辽阔的同情心。所有的同情都来自于对人性的理解,而不是对人性的滥情。有人也许会说,他们比我们苦多了,他们真的不容易啊……我不喜欢这个态度。我在塞尔维亚学到的处世之道是,为人可以遗世独立,也可以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厄运面前可以承担,即使承担不下来,也不变成内心阴暗的人,让自己的内心像金子一样,越打磨越光亮。我喜欢这样的人。”

首次执导,跨界,合拍,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工作方式,从沟通到对人物的理解乃至小到书桌上的番茄放还是不放……时时不易处处难。

陈丹燕数十年来一个人工作,自己控制节奏,但是成为导演,拍电影与作家的工作方式完全不同。她说:“我完全没有团队工作经验。57岁开始拍电影,进入这个行当,理解偏差极大,有很多不适应,实现跨越花了很大的力气。这些困难也许现在说起来都不是真的困难,但是在工作过程当中的确很难。”

理解的不同,有时候可爱,有时候就要花好多时间去解释去磨合。等到这一切都结束了,一关一关过来了,回望时,“我觉得还是值得的。经历过很多困难与挫折,但是也学到很多东西,不光是学到了一点怎么拍电影,更多是学到了做人、做事应该坚持,要与人为善,要同情那些处在困难当中的人。”

在一些特别困难的时候,陈丹燕觉得可能做不成这件事情了,但从来没有放弃的念头。“很感谢我的主创团队。执行导演周洪波说,我们已经不计得失,只想把这片子完成,做到自己能够做到的。这是一部由勇气和坦诚制造的电影。我们两人的讨论至少有10万字吧。”

3 月季与照片:一双手,一世界

温文尔雅,不疾不徐,考究自信,云淡风轻,陈丹燕给人如沐春风之感。无意中瞥见她的手,并非柔若无骨,而是骨感有力。

这双手,是从幼年就翻动书籍的手;是轻快敲击键盘写作的手;是作田野调查记录的手;是为了创作与旅行而坚持锻炼在泳池里拍击水面的手;是三十多年来拎着行李走遍世界600余座城市的手;是抚摸沧桑古迹的手;是巡行母亲河黄浦江书写城市新颜的手;是悉心照料月季与玫瑰并为它们叙写心曲的手,“世界有时显现在天地之间,有时也显现在一朵月季里”,眼下,那些月季正在思南书局、辰山植物园、明珠美术馆、华师大悄然绽放,芳名为诗人的妻子、朱丽叶、白雪公主、灰姑娘、茶花女,等等;她拍摄的行旅照片,正展陈在思南书局三楼空间……她的手臂紧致,线条清晰,常年健身的结果,背后是自律与坚韧。

她挥动这双手,向着世界,把世界当课堂;她的书桌是辽阔的,她的内在是辽阔的,也藉由这双手,引导、陪伴读者进入她的世界——电影,书籍,鲜花,摄影,播音……世界是丰富的,复杂的,不确定的,也是迷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