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人民文学》2023年第5期|徐刚:​守望山川(节选)
来源:《人民文学》2023年第5期 | 徐刚  2023年05月11日08:06

徐刚,崇明岛人,世代农人之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以诗歌成名,一九八八年发表《伐木者,醒来》后,专注于自然文学写作至今。著有《中国风沙线》《水啊水》《绿色宣言》《长江传》《地球传》《大森林》等。曾获中国报告文学终身成就奖、鲁迅文学奖。

 

守望山川(节选)

徐 刚

三 月

三月有和风,三月有春雨,三月的雨是好雨。农人说,春雨贵如油,点滴都生金;杜甫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三月里有春分节气。春分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位处各季之中。二十四节气的创制,源于人们对四季变化规律的把握,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的产物。通过细察四季物候来确定耕作、放水、播种、插秧等农事活动的精准时节,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来从未断裂的、与大地共存的生存智慧。二十四节气展示的是中国先人与自然、地理、气候的融洽之美,是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的时序之美,是四季往复从萌生到成长到凋零,然后一元复始的生命之美。

每年三月二十一日前后为春分,太阳到达黄经0°——春分点。这一节气,不仅平分了昼夜,也极富诗意地把春天平分为早春、晚春。古人又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这是说春分之后,大地气象一新,燕子飞回来了,旧巢可在?下雨时天上会有雷鸣电闪。春分时节,各地气温继续回升,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期,是水稻、玉米的播种时节。欧阳修在《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里写春分: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中国的农人盼着春分,盼着春分就是盼着一个丰年。春分是“春种一粒粟”的吉祥日子,俗语有云,“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一夜淅沥春雨声,十分暖意在天明”,春耕生产的大忙季开始了。放水开田,耕耘播种,越冬作物如小麦——那是端在我们自己碗里的香喷喷的馒头——用水量增加,还有碧绿的秧田。春日春雨、春水春风,与大地青山林木云雾缠绵着,滋润着,便有了从泥土中生起的春天的风景:草长莺飞,岸柳发青,小麦拔节,油菜金黄,桃红夭夭……

三月的田野中,长出了野草,长出了诗。清人宋琬《春日田家》写道:

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

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

三月,桃花初放,竹枝疏翠,蒿草遍地,芦芽新生,正如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所写: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陌上花开,飞蝶繁忙,踏青纷纷,萋萋草长。春江虽暖,芦芽尚短,有一点闲愁,愁得无言,却“敛皱眉山翠”,那也是一种春分天气的情怀。

三月是拓荒的日子。

三月是播种的日子。

三月是春雨落进农田的日子。

三月是溪流汇进江河的日子。

三月的福建多彩多姿。三明市清流县林畲村,距县城三十五公里,平均海拔六百多米,面积约三点六平方公里。村里有毛泽东旧居,这座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三厅两进土木结构的民居,有一个优雅的名字:诒燕第。一九三〇年一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第二纵队途经清流时,曾在这里短暂居住。当时毛泽东率军挺进闽西,开辟革命根据地取得胜利后,便以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奋笔疾书,写下那首著名的《如梦令·元旦》: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而清流,也因这首词而为国人所熟知。清流的故事,是从红色历史中传承下来的故事,它们有时会以出人意料的方式面世。一九七五年五月,清流县长校镇黄坑村一位农人,在翻盖祖上留下的旧房时,于一个墙洞中发现了一包当时苏区政府的文件,其中之一,是一九三二年三月十六日公布的《人民委员会对于植树运动的决议案》。《决议案》中对植树造林的各项要求,包括为什么要种树、怎样种树、种什么样的树等,写得一清二楚。当时正值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反动政权的血雨腥风,根据地的首要任务是生存,是斗争,是游击战,是革命,可恰恰就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了植树造林、保护生存环境的实际行动,并形成决议,公之于众。

为什么是三月?三月好时光也。

三月,我在莆田,看见农技站技术员在东庄镇胡萝卜种植基地查看进口胡萝卜品种的长势,研究盐藻皮改良土壤遇到的问题——他们在开田头技术研讨会。

三月,我在长汀县河田镇芦竹村,看到漫山遍野自在踱步的河田鸡。这些鸡原先被圈养在各家后院,后来有胆大者扑进了郁郁葱葱的树林中,悠然自得地咯咯咯叫着,散步,找虫子吃,还飞上树枝东张西望,啼声不绝。于是群鸡响应,集合到山林间,逍遥自在。别小瞧了这些河田鸡,它们可是长汀县一年接着一年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成果的见证者。河田镇曾经四面荒山,几乎寸草不生。自从荒山变绿,河田鸡也有了一个家——“森林之家”。山上有了毛竹、松树、桑树、桂树……形成一方四时常青的绿色家园,养人、养鸡、养鸟,还养地下的虫子、蚯蚓、菌类,在不知不觉中,林地的土变软了。

三月,永泰的春光在地里,在村口,在农家。同安镇青石寨有扶犁耕种的农人,那牛儿,会使人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赤岸村一树一树梨花,雪白地开放着,下雨了,那是梨花带雨、楚楚动人的宣告:春来也!永泰不仅有梨花的白色,还有金黄色。一座建于清代中晚期的铳楼前,油菜花金光闪烁,与岁月的形态相互映衬:古楼兀自耸立,油菜花与山花野草如期而至。在大地上,铳楼的古色古香,与泥土中的活色生香,相得益彰。城寨中,玉兰含苞待放,这古老的村寨是要开启新的青春吗?田间地头的春天里,最美是紫云英,它是二年生草本植物,匍匐多分枝,花呈伞形,花冠紫红或橙黄,娇嫩欲滴,是招蜂引蝶不可或缺的蜜源植物,有紫云英处必有蜜蜂。民谣云:永泰三月农家,耕田植树做粿粑。粿粑,永泰人称“鼠曲粿”。制作鼠曲粿,最关键的就是做好粿皮。村民在野外采得鼠曲草,将其入热锅焯水后捞起草叶切碎,和已经蒸熟的热粳米一起置于石臼中,舂打成团。取一小团在手里,捏成碗状(即为粿皮),包入豆沙或其他馅料,咸甜随意,再用圆形或桃形印模压印成形,然后整屉放入蒸笼蒸熟。这种绿色乡土美食,农民不仅自己吃,也馈赠亲友,还用来招待客人。大家围坐一桌吃粿粑,一起嚼春、咬春,品味春天。有村民说:“我们还盼着习书记来呢!”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任市委书记时,市民常以“习书记”称之。那时,永泰县是他挂钩联系的扶贫开发重点县,他是这里的常客。

二〇二一年三月二十二日,习近平总书记踏上了他曾经工作、生活过十七年半的福建,首先视察了武夷山。

武夷山“天眼”和生态茶园

二〇二一年三月二十二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这个中心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智慧大脑”,能够综合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卫星遥感等信息技术,通过大数据采集分析,对国家公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做到了如指掌,是武夷山的“天眼”。在这里的屏幕上,武夷山纤毫毕现,一览无余。武夷山国家公园总面积一千二百八十平方公里,它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保护地类型非常丰富,包含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原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多种保护地类型。总书记关切地问道,武夷山国家公园和这几类面广量大的保护地的关系,该如何处理。工作人员打开“智慧大脑”视频,公园景物近在咫尺。他们回答,武夷山国家公园成立后,这几类保护地都包括其中了,由一个机构、一套人马管理,解决了“九龙治水”的问题。

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第二个特点是自然资源极其丰富,试点区森林覆盖率为百分之九十六点七二,有二百一十点七平方公里的原生性森林植被。视频中首先出现的是猪母岗,这里是世界上同纬度带中最典型、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由于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里的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是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是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不可或缺之地。

屏幕上随后出现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总书记问,这黄腹角雉以前非常少,现在有没有多一些?工作人员答道,随着武夷山的生态优化,黄腹角雉越来越多了。这不,屏幕上黄腹角雉三五成群地走来,步态潇洒。然后是眼镜王蛇,是武夷山五十八种蛇类之一,其种群占全国百分之二十七以上。其中还有蝶中仙子——金斑喙凤蝶,这是唯一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蝶类。

智慧管理中心肩负着对游客、景点、公园范围内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实行“天空地”全天候监测的职责。从每一棵树、每一根草、每一朵花到每一只黄腹角雉、每一条蛇、每一对翅膀,都在“天眼”的关注之下、呵护之中。随着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增加,自然生态系统更趋完整,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复杂,智慧管理平台的实时监测,提升了生态保护、生物科考、应急反应和协同管理能力。当视频中出现雨神角蟾、福建天麻两个新发现的物种时,总书记饶有兴致地问,雨神角蟾为什么叫雨神角蟾?工作人员回答道,它是蟾的一种,但头上长角。下雨天,蟾蜍上岸,呼吸觅食两不误,且乐而鼓腹,有鸣声,山人称之为“雨神”。

在某一地域,一种新物种的出现,意味着此地物种多样化和大地完整性的进步,意味着一种或多种新的生命故事的诞生,甚至是延续、扩大。这个过程很可能是艰难的,但也肯定不乏大自然中的潇洒。这是天地喜乐的生命美事。

组成森林世界的,除了野生动植物,还有丛生荆棘,山花野草,林中的空气、地表水、森林土壤以及蛰伏其中的软体动物和细小生物等。经科学检测,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大气、地表水、森林土壤各项指标,都达到了一类等级。其中空气一项还是优一类,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常年保持在每立方米三千个以上。那一天,屏幕上显示的实时负氧离子含量,正是常年保持的高水平。

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二〇一六年到二〇一九年,武夷山游客总人数年均增长百分之十四,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百分之二十三。绿色促进了经济,创造了财富,提高了武夷山人的获得感。智慧管理中心的朋友说:“大口呼吸吧,呼吸我们武夷山的空气,我们的空气是无价之宝!”

将别此地,总书记驻足,看着一张挂在智慧管理中心走廊上的老照片,凝视良久。

照片上是一棵树,长在悬崖绝壁上的一棵树,那是一棵老树,它的名字叫大红袍。这棵树一年只能采摘八两左右,茶叶用小铜壶装着,被视为宝贝。

现在武夷山市有十二万人以茶为生,种茶、制茶、卖茶,也饮茶、斗茶、闻香、看汤色。武夷山人为什么健康、乐观、向上?九曲溪上为什么总是能听到笑声朗朗?与大红袍为伍故也。他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大红袍为荣。

大红袍是武夷山的名片。

武夷山是大红袍的名片。

在武夷山脚下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我和经营了三百一十亩茶园的茶农杨文春握手。好大一双手啊——有老茧的手,正在生态茶园中劳作的手,有着最后的油菜花香的手。杨文春大高个儿,面色黑里透红,声若洪钟。我跟着他在茶园中一边走路一边采访:“老杨,你怎么在茶园里种了油菜呢?”油菜花事已过,尚存残花,三三两两地金黄着。老杨打开了话匣子:“这就是生态茶园的套种法:在春茶采收后,茶树畦间穴播固氮根瘤菌的大豆;九月至十月,将大豆压青还田;十月至十一月,播撒油菜,来年春天油菜压青还田。油菜根系发达,它能弥补茶树直根不利水土保持的缺憾。大豆的根瘤菌可以肥沃茶园土壤。”

这是种茶业闻所未闻的尝试,而且合乎农耕循环传统、科学常理。老杨怕我听不明白,又说:“这些油菜要在茶园里压青,是最好的绿肥,可以改变土壤的板结,增加土壤的养分,使其松柔。”

“这是谁的主意呢?是你的发明吗?”

“这是‘科特派’(科技特派员)的指导。”老杨告诉我。

“‘科特派’管用吗?”

“管用!国家的这个政策太好了,我这个从小不识字的人,现在也学到科学技术了。”老杨毫不犹豫地说。

然后便是聊家常,老杨说自己从小不爱读书,初中没毕业就去茶厂打工,一边打工一边学技术,再自己种茶,算是有了点出息。老杨粗壮,但是心细,好琢磨问题:种了几辈子茶树的土地怎么改良?为茶客们诟病的农药、化肥,能不能渐渐减少?前些年,随着大红袍、岩茶市场日益火爆,茶树种植密度不断增大,化肥、农药随之增量,茶叶品质差了,茶汤的色、香、味淡了,怎么办?

廖红教授认为:“与茶叶的品质和质量直接相关的,是茶园的土壤养分状况,是土壤的质量,而土壤的质量也决定了茶叶的质量。”她开出了一张“生态药方”——应用她的团队首创的大豆养分高效遗传技术,在茶园中套种大豆、油菜等,然后掩埋,就地转化成绿肥供养茶树,提高土壤中氮、磷、钾等有机质的含量。

这一看似平常的举措,不仅可以逐渐解决因为过量施肥而导致的茶园土壤退化,还使只有单一茶树的茶园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从而提高了茶农的经济收入,促进了茶园的生态效益。“自二〇一八年起,燕子窠生态茶园的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了百分之三十,水体磷污染减少了百分之六十,茶叶优质率提升了百分之二十,收购价格翻了一番。”老杨如述家常。目前,由老杨牵头成立的星村茶业专业合作社在燕子窠生态茶园的种植面积扩大到了四千多亩,年产生态茶达十五万斤,年利润可达七百万元。

对于老杨来说,最难忘的日子就是二〇二一年三月二十二日下午。那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燕子窠考察春茶长势,了解茶业发展。“我当时正在茶园里干活,和廖红教授商量油菜压青的事。”老杨回忆道,“总书记走过来了,微笑着和茶农们打招呼,边走边看边问,问我种生态茶园收入如何。我用大嗓门响亮地回答:‘一家人年收入有三十几万。’总书记又与廖红教授谈科技特派员的事,问她干了几年了。廖红教授激动地从土壤酸碱度讲起,说过去做研究纸上谈兵,现在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她说:‘我做了二十年科特派了。’总书记说:‘你是第一批科技特派员。’”

二〇〇二年四月六日至十日,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深入闽北农村开展专题调研。在调研中,南平市汇报了三件事,一个是搞“科特派”,一个是推第一书记制度,再一个是流通助理。他说:“这三件事我全面支持。我专门作了调研,后来在省里推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全中国都有‘科特派’。农业是有生机活力的,乡村振兴要靠科技深度发展。”原来,习近平总书记是科技特派员制度最早的支持者、推动者。

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这深刻、厚重的话语是对科技特派员的期冀,也是对所有文字工作者的厚望。离开了田野大地,哪有家国情怀?哪有文化自信?哪有人民的喜怒哀乐?哪有不忘初心的使命感?哪有高歌民族复兴的激扬文字?

老杨邀我品茶,他的茶园里长出的茶,藏了多年的老茶。

我问老杨:“这里为什么叫‘燕子窠’?”

老杨告诉我,武夷山多岩壑峭壁,自古以来茶农多利用岩凹、石隙、石缝、石窠垒石种茶。因此有岩岩皆茶、非岩不茶、无茶不岩之说。九曲溪流,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中,就包含了窝、坑、洞、涧、窠、岩等山场茶园,每处山场都有自己的小气候、小环境,所产之茶香浓味醇而各有特色,此武夷岩茶和而不同之由来也。以“窠”命名的山场,在地型环境中与“坑”类似,但山场环境多变,“窠”比“坑”小,如燕子可居者,“燕子窠”因此得名。

“自从一年前总书记到访,燕子窠便成了网红打卡地。”老杨告诉我,他要抽出不少时间搞接待、做介绍。原先的茶山,现在成了生态观光茶园,“人气堪比天游峰”。访客有附近来的茶农,也有全国各地来的考察团。有一次,老杨走在路上要去茶园干活,迎面碰上一行来自黄金茶的出产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的人马。老杨连忙迎到茶室,泡茶待客,这才得知,保靖县委书记带着茶企业代表慕名而来,登门取经。老杨不会客套,他说:“我的切身体验是,生态茶园不仅保护了生态,促进了茶园物种多样化,提高了茶叶品质,增加了茶农收入,还可以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一亩生态茶园,相当于一亩竹林产生的碳汇效益。”

老杨还有妙语:“从前我们种的茶,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现在有了科技的加持,同样是茶,却成了‘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

习近平总书记还曾说过,“茶”字,就是“人在草木间”。茶农们喜欢这句话,传扬着这句话,说:“总书记这次看山看茶,走在草木间,也走进了大家的心田里。”

朱熹园

武夷山纵贯南北,丹山碧水,奇秀甲东南。武夷山隐屏峰下,九曲溪畔,是由张岱年先生题写的“朱熹园”石碑。拾级而上便是武夷精舍。

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对武夷风光,对朱子文化,无不感到惊喜或觉得神秘。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武夷山可见一斑。

一种有趣的现象是:朱熹的书院以及各种名人书院,为什么都在风景优美、生态良好的名山胜地?或曰:山中无所有,童子好读书;又曰:山川大势,心静而能致远。总之是文化提升了环境,环境保护了文化;烟云供养,相得益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朱熹园讲话中的重要思想,彰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千年,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朱子之乡五夫镇,有琅琅书声传来。朱子文化,紫阳流风,与武夷山水并存,古文化的气息沁入了这座山、这条溪、这一块块岩石、这一片片森林、这一座座茶园,你可以和每一个茶农谈朱子。

一种文化思潮能够兴起,并连续不断地影响社会心理,必定有引领者。而且必定有引领者的深长思考:身处物质丰富的年代,我们到底缺少什么?

几乎所有人都会告诉你“缺钱”,但不知道多少是够,多少才是“不缺”。正是在无止境的物质追求的诱惑下,有些年,中华传统文化几被遗弃,中华民族的根脉被忽视了,环境失衡了,林木倒下了,生态破坏了。现代人在求索生存与发展这一命题时,不得不回到事物的原点——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有兴味的是,朱熹作为儒家的集大成者,他将人与物的思考,建立在人与万物同宗同源的基础上,和那些坐而论道,不求外观内察的人相比,天差地别。他为人类当前所面对的生态危机,提供了独特的思想资源。朱熹把“人与物的统一”作为前提,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中,对“中庸”的内涵作了这样的注解:“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并进一步解说道: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

在朱熹看来,“天人合一”,万物与人皆有天赋予的共同的“理”,而“性即理也”,万物与人具有共同的来源和本性,即“天命之性”。用通俗的语言说,人与万物为一家、一体,朱熹认为不仅动物有着与人相同的“性”,花草亦然,无生命的物体亦然,“物物皆有性,便皆有其理……花瓶便有花瓶底道理,书灯便有书灯底道理”。朱熹所言之人与物的统一,是从人之性、物之性来自同一本源而言,但人与物却有“气”的不同:“然以气言之,则知觉运动,人与物若不异也;以理言之,则仁义理智之禀,岂物之所得而全哉?此人之性所以无不善,而为万物之灵也。”人与物统一于“理”而异于“气”,人在万物世界中是行动的主体,人必须要承担起道德责任,不断地完善自我,推己及人,仁及万物,实现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

有学者认为:朱熹在人如何对待自然万物上,取的是“赞天地之化育”。“赞天地之化育”,是要人参与到自然中,友善互动,相互辅助。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给“赞”的定义是:“赞,犹助也。”“赞”,先有赞助之意——人有檩木,森林之助也;入时砍伐,人助森林也。

朱熹还将“赞”引申为据天地之道,行教化之责,以道而行,即“裁成辅相”。这句话来自《周易》:“穷神知化,裁成辅相”,或“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朱熹用此一词含义极广:大自然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它生生不息,人处天地之间只能参赞天地化育,不能去改变、破坏自然规律。所谓“裁成”,顾名思义,裁而成之,加以调节,使之完成也。四时往复,天地变化,那是自然。你为越冬的苗木盖上稻草,抵抗严寒,此即天人协调,顺天应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总之是“裁成辅相”然后天地协和,天人合一。

朱熹从一个“赞”字中,提炼出了“赞助”与“辅助”两层意思,是朱熹对人类参与大自然四时更替、草木枯荣、潮涨潮落、风暴骤起等可知与不可知作用的总结。朱熹还有“尽物之性”语,“尽物之性”就是充分了解、发挥自然万物各自的本性,然后才能“赞天地之化育”。朱熹在《西铭解》中说:

故凡有形于天地之间者,若动若植,有情无情,莫不有以若其性、遂其宜焉。

此儒者之道,所以必至于参天地、赞化育,然后为功用之全,而非有所强于外也。

“若动若植”,若动物、若植物也,也代表了自然万物。朱子所代表的“天人协调论”,荡漾在朱熹园中。朱熹园,无高楼亦无大厦,但有大师、大学问,是名园宝地。“寒栖馆”外,绕着一圈篱笆,截断两麓间的空隙,中间是柴门,悬“武夷精舍”横匾。精舍,古时多指书院。武夷精舍倚崖靠石,柴门竹篱,得山川之灵气,得学问之深厚,而被视为“武夷之奇观”,是“继往圣,开来学”的文化高地。八百年栉风沐雨、惊雷闪电,朱子之声犹在乎?朱子之貌犹在乎?精舍空空如也乎?它是无,也是有,有出于无。它是丰富而充盈的,它是物质也是精神,踔厉奋发的精神、久久为功的精神,是满屋经典,是活生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朱子学说中人与自然生态的优美融洽,是朱熹在武夷山达至的一种人生境界:与天地参!

武夷山,又名虎夷山。广义的武夷山脉,指闽赣间东南—西北走向的山系,属于新华夏地质构造单元,南岭山系的东北延伸支脉。狭义的武夷山,则为其北段武夷山市所辖主峰地带山地,是闻名遐迩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武夷山山体绵延起伏,作龙腾虎跃状。东北接引浙赣间的仙霞岭,西南延伸至赣粤边界的九连山,故有“北引皖浙,东镇八闽,南附五岭之背,西控赣域半壁”之称。

作为天然生态屏障,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二,林木品种繁多,有针阔叶混交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武夷山是大地完整集合的典型,它拥有野生高等植物两千七百九十九种、野生脊椎动物五百五十八种、昆虫六千八百四十九种,被称为“蛇的王国”“昆虫大世界”“鸟类天堂”。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在习近平同志的支持推动下,经福建省申报、专家实地考察,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二〇二一年十月,武夷山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公园,是名副其实的“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除去人与自然得天独厚的和谐共生,武夷山还是座历史文化名山,早在新石器时代,古越人就已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武夷山南麓,是有“中国庞贝古城”之称的城村汉城遗址。

武夷山自秦汉以来,就为羽流禅家栖息地,又是三教名山,儒释道各种文化的接触之地、碰撞之地。不同文化的交集,形成了传统文化厚积绵长的特点,如彭祖、百越、柳永、茶文化、朱子文化等,以及寺庙、宫观、道院和庵堂故址。武夷山至今还拥抱着武夷宫、武夷精舍、遇林亭古窑址、元代皇家御茶园、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山寨、四百多处历代名人摩崖石刻等他山未有之特色文化资源。因为“程朱理学”的兴起,武夷山在宋代名声大震,被当时儒家称为“闽邦邹鲁”“道南理窟”,是朱子理学的发祥之地、兴盛之地,朱熹曾长期在这里讲学、著书。

文化是碰撞交流而出的,武夷山亦不能例外。武夷山地区大约在八千万年前,因为地质活动、地下板块构造的碰撞,而发生了连续的、剧烈的火山喷发和地壳变动,使今日武夷山市区、武夷、星村一带形成了一个盆地。盆地四周是由火山岩组成的湖泊,历经千百年风化,其中含有铁质的岩石碎片,由流水搬运而沉积湖底,经氧化作用变成紫红色,在时光的雕刻下,形成岩层,此正岩土壤之基础也。其间一次又一次的地壳变动,使山形地貌更趋多样,形成了与众山不一样的大大小小的单斜山、断块山,山峰高处有原始森林生长,森林之下是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九曲溪、三坑两涧等。武夷山的岩坑看似阴暗,似洞非洞,不知深浅,但它们留下了原始时期的流风余韵:乱石嶙峋,岩板歪斜,一坑一谷,满山皆是。这谷与坑还有自己的微域气候,是种茶树的好地方。夏日,岩崖和森林为之遮阴,时有雾气缭绕;冬季,高崖挺身而出,挡住了西北风。还有终年不断的岩隙流水补充,也就是说岩坑有水,岩隙流水。武夷山水有汩汩流出的,有奔腾不息的,也有从岩隙中悄无声息地滴落的。

早在新石器时代,古越人就已在此繁衍生息。汉初闽越王无诸在此筑城。唐初彭迁捐资募民,拓荒于武夷山下,始成桑梓之地。唐玄宗时大封天下名山大川,武夷山也受到封表,今九曲溪同亭湖畔有题刻:“唐天宝七载岁在戊子七月,封名山大川,登仕郎颜行之记。”

武夷山东,梅溪流过,下梅村平静地度过了千年岁月,村口有巨石,上刻:晋商万里茶道起点。晋地无茶,却多茶商。十七世纪以来,武夷茶叶由此北上,先到沙俄,再分销至全世界。其时中国茶已经使欧人沉迷,但欧人无法细加辨识各种不同产地不同韵味的茶叶,只好一律以“中国树叶”称之。

唐时散文家孙樵得武夷山所产之茶,品尝后激赏之,送给朋友,并附书一札:

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

“晚甘侯”其名,人乎?茶乎?细读书札,实乃孙樵为武夷山茶所取茶名也。

北宋范仲淹也是好茶者,且钟爱武夷茶。他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写道: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范仲淹不仅好茶且好斗茶。斗茶又称“茗战”,是兴起于武夷山下茶区的一种品茗方式,虽说又“斗”又“战”,其实颇富仪式感和文化内涵。斗茶者各取出自己所藏之好茶,轮番烹煮,轮流品评,以众人称好者为胜家。斗茶又斗出了斗茶歌、斗茶令。文人风雅如范文正公,信笔写来,满纸烟云。

武夷山有建溪、崇阳溪、南浦溪、麻溪四条主要河流流贯其间,还是江西信江、旴江、贡水与福建闽江、汀江的分水岭。所有这些河流,这些涌动着生机的水,大都发源于武夷山中。九曲溪源出武夷山脉林木茂密的西部,水量充沛,水质清澈,全长六十二点八公里,流经中部生态保护区,蜿蜒于东部丹霞地貌,受峦岩块垒和断裂地貌影响,形成深切河曲,萦回环绕,风情万种。九点五公里的河曲直线距离为五公里,曲率达一点九。九曲溪两岸是单斜丹霞地貌,分列着三十六奇峰、九十九怪岩。所有峰岩一律顶斜、身陡、坡缓,昂首东方。其有所待乎?一望东方日出也;其有所愿乎?一展古国雄姿也。武夷山的一切,似乎都在暗示我们:武夷山是有使命的,武夷山是有方向的。武夷山的使命和方向,使我们明白了天地自然的可贵、文化自信的可贵。在武夷山寻觅行走,在九曲溪击水沉浮,在农家院品茗闻香,都能感觉到森森万木的涌动、山花野草的奔放、蝴蝶翅膀的扇动,还有那些传统经典中的语言的力量,让人想起海德格尔所说:“语言是人口开出的花朵,在语言中,大地对着天空之花绽放。”

武夷山的方向,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向。

朱熹《观书有感》写道: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不是九曲溪吗?

这不是武夷山吗?

这不是朱熹园吗?

多少来到朱熹园的人,感觉着“理窟”之深幽。他们之中有匆匆来去的游客,也有传统文化的弘道者、呐喊者。

时代弄潮人

闽江是福建省最大的独流入海河流,福建的母亲河,全长五百六十二公里,流域面积六点零九万平方公里,约占福建全省半壁河山。闽江源出福建、江西交界的建宁县均口镇,建溪、富屯溪、沙溪三大主要支流在南平附近汇流,进入闽江干流,之后下切穿过沿海山脉,至福州市南台岛分为南北两支,至罗星塔又合而为一,再由东北流出琅岐岛,入东海。

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州市长乐区境内,以河口浅滩为主,由鳝鱼滩、周边潮间带、河口水域组成,是闽江从上游搬运来的泥沙在梅花水道中淤积而成的生物多样性宝地。

福州,是一个能使人浮想联翩的城市。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它是林觉民、林则徐、严复的故乡,长乐又是郑和七下西洋的驻泊地、物资补给地……福州是一个敢为人先、人才辈出之地。习近平总书记主政福州期间,提出了“海上福州”“东进南下,沿江向海”等一系列构想。在《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中,他指出,“一定要做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要把福州建设成为“清洁、优美、舒适、安静,生态环境基本恢复到良性循环的沿海开放城市”。

长乐是福州的窗口,也是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长乐位处独特的风景地带,它在江的边缘,海的边缘。而江海的边缘,正是湿地的边缘,是芦苇和水鸟的边缘。长乐有幸,江海风光,一览无余!长乐立足于“蓝天、碧海、金沙滩”的独特优势,按照“把海露出来,把地绿起来,把景美起来”的思路,提出了一个基础设施完善、区域布局科学、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结构合理的海滨生态城市的设想,成为“生态福建”建设的榜样。

自此,长乐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一场“绿色革命”,着力把长乐建设成海峡西岸的“绿色明珠”。

所谓“点”,就是以机场周边、海蚌保护区、闽江河口湿地、董奉山等为重要节点,做好环境绿化、植树造林、防护林带和闽江口海滩、水质、岸线的保护。所谓“线”,就是建设二十五点五公里的峡漳线“绿色通道”,让绿化面积达到五十八点五万平方米。所谓“面”,就是提出“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进森林”的目标,营造绿意盎然的人居环境。短短几年间,长乐共新建、改造了南山公园、森林公园、金刚腿公园、郑和广场等三十多处生态园林和乡村景观,长乐也因此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园林城和生态城。

长乐坐拥一处生态宝地——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为长乐输送水气,它为长乐孕育物种和生命,它为长乐增添了一点野性之美。闽江河口湿地的广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摇曳的芦苇,野草和红树林,自由飞翔的各种鸟类等,淋漓尽致地展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〇二二年三月十七日,我慕名而至,站到了一望无际的湿地边缘,小心翼翼地跟着导游穿过小路,看芦苇丛,看潮间带,看红树林,看湿地上爬行的无名小动物……我看它们的时候,它们也在看我:客从何方来?

抬头,是大雁的翅膀,时或腾空,时或落地,优哉游哉,逍遥自在。它们已经不再惧怕人类,自保护区成立起,它们——所有的动物和植物,还有藏在地下的小生命,都看见了保护区的各种措施:培植红树林,“退养还湿”,扩大高潮位水鸟栖息地,设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燕鸥繁殖区,等等。草木有知,燕鸥多情,所有的生物都能感受到人类的善意、爱意。

闽江河口湿地状态完整,湿地生命旺盛而众多。它们不再是人类的猎物,它们受国家法律及人类的关爱保护,它们是广大生命中的一员。如果它们受到侵犯,侵犯者将会受到审判,这是中华文化的传统,也是时代的急迫要求:德及万类,众生共荣是也。在海风浩荡、众鸟同飞、干湿结合、芦苇丛生的闽江湿地,你可以感受到奥尔多·利奥波德关于大地伦理学的思考。在西方,利奥波德改变了大地的观念,把土壤、山川、大气层等地球的各个组成部分,看成是地球的各个器官,他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人与大地的关系。

目前,闽江河口湿地已发现鸟类二百六十六种,其中水鸟一百五十二种,每年迁飞落地的候鸟五万余只。保护区是全球濒危动物集中地,唯一一个可以同时观赏到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三种珍稀鸟类的地方。保护区内还有野生动物八十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二十四种、二级保护动物五十六种。

闽江河口湿地是福建面积最大的原生态河口湿地,这一处湿地得以保存,自然保护区得以成立,与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有很大的关系。二〇〇二年四月二十九日,他在《八闽快讯》专报件上读到了《专家呼吁抢救性保护闽江河口湿地》的材料,他批示:湿地保护是生态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我省要建设生态省,必须重视对湿地的保护。

自此,闽江河口湿地保护步入轨道。二〇〇八年十二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在毗邻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西南侧,建起了长乐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公园里建有栈道,人在风景中行走,人与滩涂面对面,人与各种动植物友爱地对视,体验着“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和美丽”。人们在大口地呼吸着清新空气时,会不知不觉地放轻脚步,唯恐惊动了小草野花。一切都是新鲜的,那湿地、那泥潭、那一泓水、那一片芦苇,人们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地和它们相互凝视。对视中有善意,有问候,当然也有惊讶:草之视人也,怎能行走自如?人之视草也,何其散虑逍遥!温情的对视能生出爱意,洒落在湿地,偎依着小鸟,也会留在人的心里,成为温柔的、绿色的、不时可以抚摸的风景。

弄潮之地又有好消息传来,福州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率推进,努力打造具有福州特色、全国影响力的三江口植物园。福建三江口,即乌龙江、闽江、马江三江入海口交汇地。三江汇流,山海交融,福州市的三江口片区,泱泱茫茫,水陆相连,它在江的边缘、海的边缘,也在陆地的边缘,是福州“东进南下,沿江向海,水陆并进”的重要区域,也是福州的水陆门户。二〇二二年五月,在福州市委、市政府统筹指导下,福州市三江口植物园指挥部成立,植物园方案设计启动了国际招标。

建设福州自己的植物园,三江口的地理位置可谓占尽优势,接下来的关键是:有哪些、有多少与福州人文历史相关并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植物进园安居?福州地处低山沿海,海陆交错,地理上跨越两个气候带,亦即两个植被分区。三江口植物园选址于清凉山、城门山、马航洲,总面积约六平方公里。这一区域有山地、湿地、平原河口的丰富地形地貌及生物多样性,充分体现了福州的山水格局,刚柔相济,也可为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植物提供适合生长的环境。

这是一片大体上还是被自然规律制约的土地。

这是一片完整的大地。

植物园建造者的一个愿望是:寻找影响世界的福州植物。在这之前,他们要做的是弄清福州的生态家底和特色植物。福州已有清凉山杜鹃专类公园;城门山周围,保留着不少茉莉花地;在福州众多的园林中,福州本地最常见的榕树、茉莉、桃花、流苏、玫瑰、番薯等植物,已经融入城市的文脉乃至福州人的基因中,其影响广及中国乃至世界。园林专家表示,在福州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已经提出了福州植物园引种植物一千种以上,并设立福州乡土植物品种园、珍稀濒危植物园等功能区的设想。三江口植物园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有福之州又多了一帧大地名片。

我将辞行,波浪相拥的三江口,有雪白的浪花问:何日君再来?

莆田乡愁东圳湖

莆田乡愁何处?东圳湖也。

兴化平原是福建第三大平原,福建多山,平原何其可贵!但在木兰溪治理前,坐拥肥沃的冲积平原,沿岸村民却是提心吊胆地过穷日子、苦日子:不敢种植晚稻,怕九月大潮;不敢种植栽培周期长的庄稼;不敢大规模发展畜牧业;只能种生长期短的早稻、蔬菜,种水淹了还能活着的甘蔗。

在当时木兰溪下游,村里的所有人,无论男女,皆会游泳,且都是高手,“跑水”“逃大水”是从娘胎里便有的记忆。人能跑过洪水吗?跑不过也要跑,那叫逃命。

木兰溪边,家家都有个大木桶,高约一米,直径约一米五。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它都是莆田人民的“救命桶”:洪水来袭时,老人、小孩、怀孕的妇女便坐在桶中,由家人们推着漂流逃生;平时用来腌菜,为青黄不接时吃菜所需。每年的六月到九月,是莆田多雨多台风的日子,是木兰溪泛滥的日子,是下游农人惶恐不安地把木桶置于家门口待命的日子。若在以往,立春过后便放水开田,农人在地头逡巡,田块齐整,土壤肥沃。农民们却心怀悲凉:坐拥这么好的地,也不缺好的种子,却只能种生长期短的粮食和蔬菜,还得如宝贝一样检修、保养那一只可称为“生命之舟”的木桶。

现在,这一只木桶空闲了。有人说它应该被置于博物馆,可是它留恋旧主。因为在农人家中,在和农人的对视中,或者被幼儿钻进钻出嬉戏玩闹时,它知道它没有被抛弃。它是一种存在,存在于当年的波涛洪水中,存在于兴化平原,存在于大地岁月,只有在农人的世界里它才能得到保存。

木桶身上重重叠叠的水渍,经年累月腌咸菜时留下的印痕,都是生存的印记。它与生命有关,它与平原上的米饭、腌菜有关,它不时回响着大地的召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生,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二十多年的治理,木兰溪水患消除,兴化平原向农人敞开了种庄稼能吃好米、种蔬菜能尝新鲜、种水果可以发财的机会。二〇一八年,六十一岁的张镇村村民何光亮迅即行动,带了几个农人每人出资两千元,成立火龙果种植合作社。他说:“我们知道种火龙果能挣钱,我们有地,有肥沃的土地,但火龙果最怕水。早些年年年遭灾,根本没法种。”这是莆田农人曾经的困惑。人不是忙于播种、收割,而是忙于坐着木桶逃命。

木兰溪告诉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关键,一是要有好的耕地,二是要有好的种子,三是要有安澜的淡水,如兴修治理过的木兰溪水。江河要自由流动,只有自由流动的江河才是有生命的江河,但为了江河无恙,便要有坚固的堤防。自然生态是浑然一体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无一不是相依相存、共生共荣,又或者一荣俱荣、一毁俱毁。

因木兰溪治理而焕发生机、“笑逐颜开”的还有下游涵江区十万亩良田。在多山少田的福建,十万亩平原地就是十万亩金元宝,更何况这是一片适宜耕种的土地。当地农人将其中三千八百亩主要耕作区,亲切地、话语中带着温度地称为“三八片”。在木兰溪治理前,即便是“三八片”,也不能种经济作物,也对洪水心存恐惧,也有“跑水”用的大木桶。到了“三八片”,一眼望去,这里地势低洼。每年雨季,海水涨潮,与木兰溪上游洪水互为顶托,便漫溢,数千亩良田悉数被淹。如今,在修筑堤防、拓宽河道后,流域内为“三八片”供水灌溉的白塘湖,在清淤后由三百八十五亩扩容至五百五十多亩,旱时引水,涝时泄洪。从洪灾的阴影中走出,水稻闪着金灿灿的光,还有甘蓝、西红柿等,因为地好、种子好、水好而闻名福建,甚至远销俄罗斯等国。不仅“三八片”,木兰溪流域四百二十五平方公里的南北洋地区,没有了水淹之虞,又有了全年农业灌溉保障。旱地变成了良田,以种粮为主,也种菜、种果、种花、种树,不再因雨季、大潮的影响而“有地不敢种”。

从这一意义上说,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更趋亲密、稳定、合理,农民可以安排自己承包的责任田,农民得到了使用土地的自由。这个自由是从治理木兰溪、河水安澜后获得的,是人水关系在四百二十五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和谐体现。

荔枝树依岸扎根,傍水而生,那枝叶向着河面伸出,荔枝熟时成为红果,也在水面上晃动。水如明镜,红荔好照镜子,而且不厌其烦地照镜子,荔枝在水里的倒影被清水拥抱着,不知是荔枝恋水,还是水恋荔枝,总之是成就了“荔乡水韵”的美景。

莆田市这些年以“防洪保安、生态治理、景观休闲”为治河理念,建成生态水系一百九十七公里。曲曲弯弯的河道两岸荔树成荫,树冠浓密。荔枝树是常绿乔木,高约十米,木材结实,纹理雅致,耐腐蚀,木质呈棕红色,是美木良材。其果实味甘鲜美,是人间美食、食疗佳品,荔枝树,美食、美木、风景、生态兼而得之,树中鲜见。

在莆田,七百多名行政领导出任东圳水库、延寿溪、木兰溪等水系的河长,同时也照看荔枝林。

一个没有荔枝的夏天,在莆田是不可想象的。

莆田市建立了三千三百四十四公里河流的名录,七百二十一条河道确界竖桩,并展开河道清障,恢复河滩、河岸,仅木兰溪干流,就清理整顿了三十多家非法洗沙场。在土海与笏石溪间,清淤十六万立方米。莆田严格划定河道岸线及河道生态保护蓝线。莆田市水利局的朋友说:“我们完全摒弃了过去的水泥硬质护岸,改为植物缓坡,怎么生态怎么来。”从水泥河岸到植物缓坡,这是一个重要的改变!

莆田的护岸植物带中,当然有荔枝树、荔枝林。在古老的木兰陂,讲解员希望我再来,待荔枝熟时。

荔枝点水,红了碧波,馋了游鱼,那是最中国的风景。

东圳湖,一碧万顷,清水荡漾,上下天光,白鹭飞翔。我去踏访时,正值春和景明,没有大风,没有巨浪,只有小风、微风,吹皱了一湖宁静的水,吹乱了一湖休闲的水,吹动了一湖回想的水。

仅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五六年间,莆田兴化平原遭遇四次大旱、八次洪灾,农田庄稼被毁,二十多万人的生命安全、生产生活受到影响。经国务院批准,一九五八年六月,十万军民日夜奋战,风雨无阻,手提肩挑,于一九六〇年四月建成东圳水库,创造了莆田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它位处莆田城厢区常太镇,距市区约五公里,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人一样。它是莆田人赖以生存的重要水源地,面积相当于三个杭州西湖,容量则相当于三十个杭州西湖。一九六二年郭沫若到访,有诗《题东圳水库》:

北濑飞泉今化龙,木兰横跨起长虹。

九华凿破壶公劈,天马羁衔凤漈通。

名继四陂成伟业,泽流半岛颂丰功。

萩芦南水东连海,万顷田园灌溉中。

东圳湖,即东圳水库,是莆阳大地上的一泓碧水,发源于戴云山脉,辐辏众山流泉,长三百六十米、宽五十八米的拦河大坝横跨天马与地龙两山之间,厚重、扎实、稳固,岿然屹立。水库总库容为四点三五亿立方米,干支渠系长达三百公里。它是一处众水相容、变细流为浩荡的湖,它又是一处源远流长、润泽下游土地的湖,它是莆田的“大水缸”。如是俯瞰远眺,则天马山至龟山的环山旅游路是最佳点位。是时,登高远眺,湖山相间,山水相拥;山上有森林茂密,芳草鲜美;湖上有蓝绿欲滴,恍若桃源。诸多小岛,天工开物,随意散落在十八平方公里的碧水中,遂使东圳湖有“福建千岛湖”之称。

春夏之交,如烟如雾的白色流云,自天马山间,先是一层层、一团团、一堆堆涌上山顶,后来舒展,自由地舒卷,云卷云舒于天马阁,再从天马阁出,悠悠闲闲,飘向东圳湖。

东圳湖心是东圳人灵魂的寄放处,祖祖辈辈生命的留迹处,因过去常太人出入山区全靠水上航道,湖心处是旧时舟楫必经的渔沧溪山、枫叶溪山,如今已成为常太人心中的风景之地。那湛蓝湖水纯净到能看见深邃,能看见温柔,能看见恬静,能看见如梦如幻。

东圳湖不只青绿,还有黄有红。东圳的黄,是金黄,是间有红叶着色的黄,藏之秋草,挂于秋叶,铺在地上。时序有先后,秋色不尽同,这里一片金黄,那边绿树成荫,山上山下山中间,风景不一样。在常太镇松峰村,翡翠绿的湖水与岸畔的黄土景致,竟然如此协调,加上黄土边尚未来得及金黄的绿树,恰似天生的大自然不着痕迹的调色盘。东圳的红色,是有蓝色苍穹衬托的朝霞的红。先是一小片,然后长成一大片,继而漫溢,成为红云,成为天上的红色波涛。有高低,有涨落,远山皆成黑色,那红云红浪,却落进了东圳湖中。还有落霞,那红色开始便是大块、大片的火烧云,随夕阳西下,其色变淡成为粉红色。东圳湖便被这淡红暮霞笼罩。有一只飞鸟从晚霞中穿过,它是在寻找伴侣呢?还是在归家路上?它完美地为王勃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做了注脚。

这是我那天所见的东圳湖。这是二〇一四年起,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水环境全流域治理理念治理后的东圳湖风光。东圳水库是木兰溪流域最先进行全流域治理的,东圳湖的波澜是开路先锋者。

东圳湖位处木兰溪支流延寿溪中游,是莆田一百五十万人口的供水生命线。在治理之前,同所有的河湖水库一样,东圳湖也面临着污染严重、水质下降、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的问题。二〇一四年起,莆田市为东圳水库治理构筑了四道防线。

第一道:保护防线,上游强化封山育林,减少水土流失、入库泥沙。第二道:治理防线,中游严控养殖企业、面源污染。第三道:修复防线,环库建设河湖缓冲带,损坏的修复、被占的收回,把河湖缓冲带还给河湖。第四道:法律防线,制定水环境保护条例,明确水库管理部门水质保护、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的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

水库负责人还告诉我:“我们预计这个区域的水质改善要用五年时间,实际上仅用了三年多。东圳水库的水质已由Ⅳ类水,提高至Ⅱ类标准。”

依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思路,木兰溪全流域包括东圳水库,已经开启了从水上到陆上、从下游到上游、从干流到支流的系统性治理之路,形成了完整的生态水循环系统。

东圳水库、整个木兰溪流域乃至福建,正走在生态文明的道路上。这是一条绿色的道路,这是一条引领当今时代走向繁荣富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

(本文为节选,完整作品请阅读《人民文学》2023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