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大港风暖
来源:长江日报 | 何建明  2023年03月16日08:42

1

那一天,我从黄浦江边的外滩乘车出发,一路向东,在高速路上行驶近一小时后,再越过数十里的跨海大桥——东海大桥……那一瞬间,当我举目远眺前方时,感叹道:这才是“上海”!

它连天接地,波涛汹涌,一望无边……在这里,你才会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海:你的脚下是发着响声的波涛,你的脸颊上是风挟溅上来的海水,你的胸鼓荡的是海风,你张开双臂呐喊,得到的也是大海的回声……此时,你才会感受海之大、海之威和海之妩媚与彪悍。

过东海大桥,便是我国最大的集装箱码头洋山港。这个四面环海的港口,如果不是东海大桥联接岸海,它便是宛若一叶飘荡在海上的孤岛,既不闻其名,也不见其雄姿。

有一天上海人将一条彩虹般的“东海大桥”衔接通了岸头与岛屿之间的几十里海面,洋山港便成为世界最忙碌的集装箱码头和中国最重要的进出口货物的港口,为上海港连续13年创下世界集装箱码头吞吐量第一的纪录作出了主要贡献……令全球刮目相看。

初春二月,北方还是冰天雪地,江南大港,已是暖风吹拂,海鸥拍岸。在这里,我看到海岸上和海岸边是两道截然不同的风景线:岸头是连绵起伏、整齐划一的彩色方阵,那是待发和刚刚从巨轮上卸下的各色各样的集装箱;岸与海之间是一艘艘高耸云霄、装卸待发远洋巨轮……在这些靠岸的巨轮后面,是大海上忽隐忽现、忽远忽近的进出货船,它们正顺着暖风,在海面上呈现千舟竞发、百舸争流之势,其景壮观,其势磅礴。

上海是中国的第一大城市,闻名世界的“东方巴黎”。然而我们多数人对上海的认识仅限于那块在外滩为中心的城区。这是狭隘的上海概念。

在今天,只要你搭船顺着黄浦江一直往吴淞口行驶,在长江口再向东南北方向展望,或者驾车进入浦东新区向奉贤方向至东海大桥继续前行……那个时候,你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是“上海”。

是的,那就是我祖先和几千年来所有来到长江口和大海边的人所看到、感受到的“上海”,那个时候无论是与大海相距十里八里者,还是更远的松江、苏州、无锡人……他们看到的那片被海水与长江合力冲积而成并仍在延绵不断的辽阔滩地,便是今天的“上海”:衔接陆地与大海之间的土地、走向更广阔的海洋的地方。

这就是“上海”的原发来意和初始。

而后来大海与长江又不断地激情缠绵,伸向大海深处的陆地又在不断向前推移,然而我的祖先们则并没有继续随陆地的延伸而无休止地去追求和拥抱海洋,而是在滩地上筑巢垒墙,直到一座城市的诞生。于是人们就习惯地将探海寻觅行为的驻足地,称之为“上海”。

2

上海成为一个大城市后,人们慢慢地忘了它的生成因素,而把目光盯在了城市的“上海”身上。于是这个落根于中国最丰饶的江南大地上的城市,被这片富饶土地上的人簇拥成越来越繁华的城市,直到有一天它与远方而来的海洋文明携带过来的工业革命产物——商业与贸易浪潮碰撞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城市迅速变成了太平洋东岸著名的东方大都市。

由此“上海”变成了现在的样——人们眼中和心目中的以外滩为中心坐标的上海。

是的,近一二百年来的上海,是上海历史上变迁最大的时段,它的城域面积不断向东西南北扩展,它的楼房和大厦也从没有放弃“与天试比高”。

然而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意识到上海既然是因海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它的发展必须发挥好临海的特殊功能性作用,尤其是在大中华版图上可以清晰看得见的上海所处位置,也就清楚了应该赋予它与大海相融的真正机遇——这就是发挥其“东方大港”的特殊功能性作用。

一百多年前的孙中山先生早以高瞻远瞩的目光,一眼定情于上海可以建一个世界级的“东方大港”,为的既让这座伟大城市立于世界的不败之地,又通过这里带动和强大长三角乃至整个中国的中西部地区……

大上海,其实从确立海洋战略和港口战略之后,才又一次展现它的真实面貌。

“真上海”也就从外滩和黄浦江、苏州河的小视野,转向大海之后才开始呈现其本来面貌……那里,真可谓“上下天光”“雄浑一体”,背依平川百里的长江三角洲,前展无垠的连天海域。

上海对全球经济同样起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这,已经用了13年的时间证明:2022年的世界港口经济指数告诉了我们一个不可动摇与更改的事实:“2022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30万标箱,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

然而在没有洋山港时,他们也受过屈辱。当年一批上海人到邻国的釜山港参观时,骄傲的韩国人对上海人说:我们的这个港口,是“21世纪环太平洋中心港”,所有你们中国的港口都将是我们釜山港的“后码头”。韩国人哪里知道,中国人把这话牢牢地记在心上,回国后就埋头做一件事:冲你釜山港的目标,比你做更大的港口。这就是上海洋山港诞生时的前奏曲。不足10年,釜山港被远远地甩在一边!

我第一次到洋山港采访,陪同的是浦东新区副区长万大宁。这位说话特别谦和的老“区长”,有相当一段时间是负责洋山港建设的上海同盛集团总裁,而洋山港及现在的上海临港区大部分又是原南汇地盘。“1958年南汇才从江苏那边划过来的。我父亲就是在那个时候任南汇县委书记。我这一辈子多数时间在南汇地面上工作,是有血缘关系的。”万大宁这么说。

“可南汇了不得啊!小时候我就知道南汇在农业方面很厉害的。”童年的记忆,让我对老“南汇”颇有一份感情。

“其实,现在的南汇才是真正值得自豪。”那天我坐在万大宁的车上,他指着延绵几十里的海上高速路——通向洋山港口的30多公里的大桥,意气风发地对我说。

习习海风掠过车窗,吹拂在脸面并透过肌肤,透进脑海,感觉别样惬意。那近处和远处飞翔的鹭鸟在一路追随,仿佛格外欣喜地在迎接来岛的每一位宾客,而在它们的翅膀底下,近桥边的海水里,成群的鱼儿也在奋力与我们的车子比赛,其情其境,令人陶醉。更为壮丽的是,在大桥两边无数高大而代表着现代文明的风车在转动,它们像仪仗队的战士站在大桥两边,每时每刻都在注目着来来往往的所有行者和飞物以及大海的动静。这种自然与人类共同建筑的壮美,让人格外心旷神怡。

3

其实,领略上海大港——洋山港,最先具有冲击力的一定是气势磅礴的“东海大桥”。

“这座跨海大桥是整个洋山港口的三大关键工程之一。没有它,洋山港就不能存在。有了它,才叫上海洋山港。”万大宁说得没错,乘车飞驰在跨海大桥的那一瞬间,你才会胸中涌出“祖国真伟大”的感慨呵!

约32公里的跨海大桥,在无垠的大海中,尽管它有几十米宽阔的往返多车道,但在海的面前,简直就如一根发丝那样细。透过车窗,向前遥望,你看到的大桥,就是海与天之间一条细细的银线而已。我知道,为了这条投资105亿元的“东海大桥”付出了巨大的艰辛。

有了桥,才有了世界东方的海中大码头。

洋山港与众不同,它是在四周皆为无边际的大海之中由几个岛屿连接而成的一座形如超大型“航空母舰”式的深水码头,其前后与海比肩,后面的海岸空间尚处未来继续开发的状态,前方是码头和通往世界各地的通航运输海域。当我们站在面向前方海域的时候,你所看到的就像一双张开的巨大臂膀:“右臂”是长达32公里的东海大桥;“左臂”是连绵于海水之中那时隐时现的大小洋山群岛,它们像钢铁长城般护佑着进进出出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种货船,犹如一条在海洋中翻腾不息的巨龙,每天都在为自己身边忙碌的东方大港呐喊“加油!”“加油!”

从海的远方收回视线之后,自然我们的目光便落在了眼前的大码头,就是让世界羡慕不已的上海港码头!

大!大到你不得不由衷地叹为观止。

在我的眼前,红一片、绿一片的码头上,耸立着如巨人般整齐排列着的大吊车,它们如变形金刚似的在岸头左右抓举着红色或绿色的集装箱,并不停地装卸着;在这些红臂大吊车的下面是一艘艘飘扬着各种国旗和船舶标记的远洋巨轮,在它们与海相反方向的是五彩斑斓的集装箱货场。这是码头的主体,纵深700余米,洋山港一、二、三号码头是在同一海岸线上排列的,所以即使我们站在中间的二号码头向左右展望,看两头的边际,也需要用眺望的目光去预测其长度。在如此宽广、浩瀚的集装箱场地上,你所感受到的那些排列整齐的一箱箱货物,宛若整装待发的千军万马,威武雄壮,气吞山河……

在春风吹拂之中的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大码头,它气贯长虹,顶天立地,震海压涛!

从这里,你能感受到大国崛起昂首阔步的铿锵步履。

“嗨,那边的码头为什么看不见一个人呢?”当我远眺与东海大桥相连的另一块看上去更新颜的码头时,好奇地问道。

站在一旁的港口负责人向我介绍:“这个第四号码头,是现在全世界最先进的码头,它是全自动数控码头。”

“就是说码头上不用一个人?”

“是这样。”这位负责人说:“我们的这个码头上的整个货场的集装箱进出,以及从岸头到船舶之间的货物装卸,全部都是通过数控的有序管理和智能调处,从而实现其效率远超过传统的人工机载码头,成本也大大降低。比如智能装卸可以达到每小时40个集装箱。而全世界最优秀的人工机械装卸40个集装箱大约需要3小时左右。”

太了不起了!我忍不住欢呼道。转而,我又问这位负责人:一个“标准箱”有多大、多重?他告诉我:内尺寸为12032mm(长)×2352mm(宽)×2698mm(高);最大载重量为28吨。

那么,像2022年上海港全港共完成4730万箱,将它乘以28吨,是多少?整整13多亿吨!

也就是说,上海港一年向内向外共运送了全中国每人一吨的货物,按照全世界70亿人算,也等于从这里给了全球所有人每人运送了约200斤的货物!

这是个什么概念?200斤的货物,不管是食品,还是其他物品,这对每个人来说,都可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全球疫情大流行之时,200斤的货物可能就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每一条生命的所有寄托,这就是上海的力量和上海港的影响力。它可以让全球的人或冷或暖数日。

这时,港口负责人把一位码头一线的师傅叫到我跟前,说:“张彦师傅可是我们港口唯一的一位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呢!5次创造过世界纪录!”

张师傅是码头的“老把式”,负责装卸集装箱。他工作的码头不在全自动的四号码头,属于操作桥吊车的装卸操作手。在现代化的集装箱码头,已经没有人拉肩扛的苦力工人了,所以张彦干的便是码头上最基本的工作——桥吊车操作手,所在货物全靠他们操作桥吊车来完成装卸,因此他们的工作熟练程度与速度,决定了码头一年的吞吐量增与减。

“你的纪录就是一天创造吊装吊卸多少箱货物?”我问。

“是。但这样的世界纪录不是按天计算的,是按连续5小时内所完成的平均值决定成绩……这是世界港口行业的比赛规则。”张师傅说。

“还有这样的世界比赛规则?”我感到好奇和惊诧。

“是。集装箱桥吊比赛规则已经有很多年了,西方发达国家比我们更早开展集装箱海运业务,所以我是有了洋山港才开始参加这项比赛的。”张师傅骄傲地告诉我,他的5次破世界纪录是在2007年至2011年的五年间连续保持的世界纪录。

“我的最高纪录是每小时装卸196.78只标准箱……”他说,有小数点是因为按照5小时内的平均值算出来的。

很有意思。当我心算一下后,不由惊奇道:“平均每分钟完成三四只标准箱的吊装或吊卸?这真是奇迹了!”想一想,不管是装还是卸,它都是或从岸边的船上往岸头搬,或是从岸头将集装箱吊到船舱,这中间至少平均有几十米甚至几百米的距离及桥吊的操作等程序包含其中。张师傅点头认同,他说他现在主要是带领团队争取多破世界纪录。

“我们的平均班次可以达到600箱的水平,最高纪录创造过每小时800多箱的世界纪录。”张师傅自豪地说道。

“我们的四号码头上的‘世界第一’就更多了!”一旁的港口负责人又给我抛出更多的“彩球”,随后又带我到那个全智能码头——“四号码头”现场。

黄华是四号全自动码头的装卸操作员,他说他们的“世界第一”的最核心标准是:集装箱货物场的装卸操作是“无人”。

“无人是全自动码头最重要的核心标准,也就是说在码头货物现场你只看到的是桥吊在滑来滑去,而见不到人在货物现场。这是最硬气的。”黄华说。

“这方面我们四号码头是全球第一?”我问。

“除了我们国家、我们上海的洋山港,没有第二家是全自动的集装箱码头。”黄华肯定地说道。

“那一般不是全自动的传统集装箱码头一个班次大约需要多少人上班?”

“500多人。”

“你们现在呢?”

“60多人,其中26个是桥吊操作手,就是坐在总控台电脑前的那些人……”

“那么你们又如何与自己已经所创造的‘世界第一’进行比赛和继续创造新的世界第一呢?”

“这就是不断优化自动化的科技含量和操作管理水平的提高。”黄华说,他是市级劳模,所以有一个“劳模工作室”,他们不断研究和改进桥吊现场的操作能力和提高工效。

“过去一箱用一百多秒,现在五十几秒就能完成,这就是新的‘世界第一’。我们还在不断创造新的纪录……”他说。

那个担任四号码头党支部书记的谢师傅则给了我一个更令人兴奋的“世界第一”:“尽管我们天天在全自动化码头的控制台上走来走去,但看着港口一天比一天繁忙的景象,依然无比激动。比如说我们的四号码头,岸线全长有2000多米,共32台桥吊,最大的可以吊起150吨。上面说到的这3个数字,都是‘世界第一’。就说疫情比较严重的2021年,我们四号码头全年完成了810万箱的纪录,这总数是破了世界纪录的,单月纪录最高的也打破了世界纪录,达75万箱。”

呵,这就是上海港。

今年以来随着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上海港在近年间又推出与长三角腹地的多个港口实行“联运接”,即外地港口相关进口货物可以在洋山港办理放行手续,经专用驳船转运至外地港口后直接提离;出口货物与之采取同样的直接提离手续,从而一举解决省与省之间货物离岸、到岸的速度,使长三角外贸企业的货运大大简便了手续、节省了时间,每个集装箱的货运成本下降400元左右。如此联运,让上海港的今天,再度出现“井喷式”的繁忙而有序的景象……好不叫人心头激荡,春风拂面异常澎湃!

“走,我们看海去吧!”不知谁喊了一声,于是我们一行人便向小洋山与海面贴得最近的一个山丘走去。在那里,矗立着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四个红色大字:福如东海。

再抬头远眺,只见瀚波叠楼,遥接天际。我们所有的人都犹如站在巨轮的船头,感受着扑面而来的滚滚热浪……    

【作者简介:何建明,著名作家、出版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八、九届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茅盾文学院院长。系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当代中国报告文学领军人物。40余年创作出版60余部作品,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曾三次获鲁迅文学奖、六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