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两会高频词启新程 双“深”开新局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王少波 田红媛 陈麟  2023年03月15日08:51
关键词:全民阅读

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具体提到“加强智库建设”“媒体深度融合”“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向社会免费开放”“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尤其是“全民阅读”连续10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全民阅读连续10年写入报告

“全民阅读”已连续10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2014年的“倡导全民阅读”,到2017年的“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再到2018年的“倡导全民阅读”,2022年和2023年的表述则是“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党中央、国务院对全民阅读的高度重视,令出版人为之振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表达了对“全民阅读”的关注。“全民阅读工作的深化”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岩今年全国两会重点关注的话题。他认为,全民阅读工作已经到了需要深化的时候,他想组织权威人士打造2个推荐书目,一是学龄前儿童阅读书目,二是成人国民阅读书目。

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北京市副主委、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丽颖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设立我国自己的、符合自身民族和文化特点的“国家读书日”,将坚定文化自信融入全民阅读。二是“国家读书日”建议按照我国传统的农历历法设立,与传统节日相结合。三是在出版行业协会的指导下,设“国家读书日”专门组织机构。 

对于国家所倡导的“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全国人大代表、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出版部部长戴茵认为,其重点在于政府高位引领、社会各方参与、企业全心助力,让市场机制真正为阅读服务。“国内做得好的几大书展,包括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海书展、深圳读书月、南国书香节,无不是做到了这三点。”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汪惠仁认为,全民阅读活动的难点其实就在“深入”。对此他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广泛调动社会性、民间性资源,二是抓住关键人群,三是设计全民阅读的子课题、子主题。

此外,“公共图书馆”也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图书馆在我国全民阅读体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前,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曾提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免费开放”。201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施行,这是中国第一部图书馆专门法。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将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全民阅读带来新契机。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贵港市图书馆党支部书记、馆长李燕锋表示,公共图书馆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意味着公共图书馆事业事关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各级政府长期坚持,持续投入。这对公共图书馆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来说,是一件大喜事好事。这将为基层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标准化建设提供切实保障,更好满足城乡群众的阅读需求,让书香社会建设不再遥远。

“传统文化”再成热词 委员热议“古籍保护”

近年来,“传统文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历年报告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具体表述虽然略有不同,但多次写入可见其重要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比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更加聚焦。虽然没有明确提“古籍”,但古籍工作仍十分关键,并且在2022年有诸多举措。

自2022年“古籍保护”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同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意见》从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目标3个方面提出了对古籍工作的总体要求,10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的《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正式发布,为我国15年内的古籍工作谋划路径、指明方向,从古籍工作角度进一步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针对“古籍保护立法”提出建议,应尽快推进古籍工作相关立法,同时加大古籍工作财政支持,并对相关机构和人员予以保障倾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典文献研究室主任刘宁建议设立古典文献学一级学科,将古籍整理研究、古籍保护修复、古籍编辑出版、古籍数字化、古籍普及传播等各环节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统合起来,进行古籍人才的全过程综合培养。同时在各级项目申报、成果评奖的学科设置中,单独设立“古典文献学”门类,统一组织评审,使古籍成果得到客观公正评价。

“国际传播”再入报告 走出去要增强实效

“国际传播”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具体表述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相比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所改变,一方面体现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新闻出版业的国际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这部分的篇幅较以往有所增加,而且独立成段。“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与《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的“增强走出去实效”都对出版传媒业未来的走出去相关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对此,林丽颖建议,一是用好国际书展平台。特别是“家门口”的走出去平台BIBF(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和海外书展的中国主宾国活动。做好出版走出去工作,靠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要珍惜国际书展提供的面对面交流机会,与国际出版业界的友商们重见重逢,共商合作。二是注重以数字化推动国际化。近3年来,数字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包括出版在内的各个领域。我国出版业近年来在融合发展方面取得新成效,要注重将这些融合创新成果应用于走出去的各项工作中。比如,按需印刷技术己经被验证,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图书海外销售时遇到的物流、仓储、到货不及时等传统难题,需要全行业共同推动、应用实践。三是加强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深广度。根据2022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报告公布的数据,中国图书海外图书馆收藏总品种数连续5年持续下跌,其中不乏疫情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出版人要注重加强向世界讲好中国学术故事,传播中国学术声音。

“媒体深度融合”首入报告 未来大有可为

近年来,“媒体融合”是出版业的代表、委员们持续关注的话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与此前“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表述相比,多了“深度”。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日报社副总编辑李学梅表示,作为新闻出版界的委员觉得很受鼓舞。在过去的5年里,媒体深度融合确实取得了喜人成绩。她说:“这几天小组讨论时,有不少委员谈到,过去的5年,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无论是在脱贫攻坚、建党百年、北京冬奥会等重要节点的报道中,还是在疫情防控这种历时长、牵涉面广、社会关注度高的事件中,主流媒体都抓住了机遇,努力把正能量化为大流量,传播效果非常好。同时主流媒体自身也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同时她也谈到,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确实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新困惑、新挑战,比如如何持续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特别是在一些高关注度的突发事件中如何更好地引导舆论,国际传播如何解决“有理说不出”的问题,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如何克服短板跟上脚步等等。“因此,新闻出版界别的委员还是大有可为的,很希望在未来5年跟着各位委员聚焦一些行业的热点痛点难点,深入调研和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智库”写入报告 推进出版智库高质量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到“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事业,加强智库建设”。就在前不久,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实施2023年度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的通知》。这是国家新闻出版署在2022年后继续组织实施该计划,以持续推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和出版强国建设。

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实施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规划。《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出版高端智库建设,更好发挥出版研究机构、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的智库作用,支持有关地方和单位积极开展出版智库建设,加强社会类出版智库规范引导,统筹推进各类出版智库规范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意见》和《规划》中的有关政策,国家新闻出版署自2022年起组织实施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等16家机构从众多申报主体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入选智库。该计划按照“一体三翼”整体布局,包括遴选培育、研讨交流和行业参考三方面重点工作,将持续推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和出版强国建设。今年为持续深化出版智库建设,实施了新的计划。

据悉,3月16日,以“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出版智库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将以“主论坛+平行分论坛”的形式开展,“线上+线下”同步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