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马兰长歌
来源:河北日报 | 杨辉素  2023年03月13日08:41

在3月4日晚揭晓的“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中,有这样一位老人,她十八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深处一个叫马兰的小山村,将音乐和爱的种子播撒在这里,把孩子们送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舞台,让孩子们的歌声惊艳世界,告诉世界:这就是马兰的声音,这就是中国孩子的声音,纯净、美好、阳光、自信……她就是马兰的女儿——邓小岚!

若要寻找世界上最纯净的声音,那一定是从穿林的清风、淙淙的溪流、悠扬的鸟鸣中诞生的声音;

若要寻找世界上最美好的声音,那一定是被真善和挚爱,长久地呵护的声音;

若要寻找世界上最幸福的声音,那一定是经历了无数苦难与奋斗,终获自由、希望、光明,实现了精神和物质双重富足的声音;

若要寻找符合以上所有特征的声音,那一定有河北阜平县大山里孩子们的声音。马兰村及周边村庄的44名孩子,站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流光溢彩的舞台上,用天籁之声清唱希腊语《奥林匹克颂》。

这声音,出自太行山的苍莽深林,出自胭脂河的汤汤流水;这声音,云雀一般在世界舞台上回荡,每一个欢快的音符,都像那活泼生命的尾羽,拥有抚慰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些音乐的小精灵啊,头戴小红帽、脚踩虎头鞋,雪白外衣上绣着中国风的虎头图案,他们眼神纯净,喜悦的小脸又是那么真诚质朴,他们用歌声告诉世界:这是我们的时代,这就是我们的样子!

眷恋之歌

在马兰村,没有人不知道邓小岚。

花白的短发,轻盈的步伐,儒雅温和的谈吐。邓小岚在马兰村教孩子们唱歌已有十八个年头了,而她和马兰村的缘分,却要追溯得更远更长……

马兰村,是阜平县城南庄镇的一个小山村,村子坐落在太行山脚下的一条狭长山沟里,清澈的胭脂河从村子旁流过。

抗战时期,这里曾是《晋察冀日报》的办公地,邓小岚的父亲邓拓、母亲丁一岚曾在这块土地上战斗过。1943年冬天,在日寇扫荡的阴影下,邓小岚出生在马兰村旁的山林之中。邓拓为女儿取名“小岚”,既表达对妻子的爱,也寄托着对马兰人民的感念之情。

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邓小岚,从来没有忘记过马兰村。退休后,她来到马兰,要做马兰快乐歌声的传递者,脱贫攻坚的践行者,幸福发展的奋斗者。

那时候,由于道路不畅,邓小岚来一次马兰要走十几个小时,可这并没有阻止她奔向这个小山村的脚步。她通常周五到马兰,周六和周日教孩子们音乐,下周一再回北京。每月这样两三趟,风雨无阻。

马兰村小学的教室坏了,她和亲人筹款四万多元,把四间破败的教室翻盖成七间崭新的校舍。

她从亲友同事那里募集到钢琴、吉他、小提琴、电子琴、手风琴等各种乐器,不辞辛苦地运到马兰村。她教学生识谱,讲指法,讲吐字呼吸,凡是自己会的,都毫无保留地教给这些山里的孩子。慢慢地,山里的娃娃们也学会演奏西洋乐器了,世界名曲开始回荡在大山深处。

为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邓小岚还带他们到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去演出,孩子们上了电视,很多人记住了他们的名字——马兰小乐队。

名声在外的马兰小乐队进入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的视野。2021年9月底,筹备冬奥会开幕式的工作人员来到阜平,要在这里选拔一个儿童合唱团,演唱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克颂》。最终,来自马兰和周边石猴、井沟、八一、大岸底等村庄的44名孩子,组成了“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这支队伍中年龄最小的,是一名五岁的幼儿园小朋友。

经过三个多月刻苦训练,孩子们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演唱一鸣惊人。

那一刻,坐在观众席上的邓小岚热泪盈眶,她看到了音乐的魅力,看到了孩子们的无限潜力。她说,如果满分是一百分,她要给这群“小精灵们”打一百零五分!

比“一百分”多出的五分,是她掩藏不住地对孩子们的爱,是她对马兰的爱。

幸福之歌

2022年2月4日晚上,马兰村李秀国的家里,比往常热闹得多。

一下子来了七八位家长,沙发上坐不下,李秀国媳妇贾明兰就摆上凳子椅子,又殷勤地端茶倒水,忙着给坐下的人递瓜子、拿糖果。大家嘻嘻哈哈,就等着收看电视上的冬奥会开幕式呢,就等着看自己的孩子出场呢!

这些家长从孩子们的演出,说到邓小岚,又说到村子里的变化,忍不住感慨:“日子是好咧,真是想不到啊!”

前些年,这些人家还分散住在大山坳里,房子是两三间土房或者石头房,屋里又窄又黑。那时候,最怕过冬天,冬天要烧煤炉子取暖、做饭,老人孩子咳嗽个不停不说,中煤气死人的事也屡屡发生。就这样,煤炉子也不热屋,晚上起夜在尿桶里尿,早晨醒来,尿桶里照样能结一茬冰。

现在呢,政府划出扶贫搬迁安置区,建设了马兰新村,12栋7层小楼,带电梯,上下方便着呢。他们每家都分到了装修好的两室一厅或三室一厅,还给安家费,每家8000元。取暖是集体供暖的地暖,做饭用天然气,样样跟城市里一样好呀!

马兰村人的精神生活也丰富了,村里人没事就到文化广场跳跳舞、健健身,逢年过节县里有文艺下乡活动,送来精彩表演,平时村民也可以登上舞台唱歌唱戏,吼两嗓子,再不像过去那样一天到晚推牌九、打麻将,混日子耗时光了。

过去山路崎岖坎坷,出行要靠双脚走,现在路修通了,出门就是平坦的水泥路。村里还有开往县城的公交车,出行太方便了。

“看看咱这屋,这吃的喝的用的,哪样都不赖。”

“咱还有青山绿水,环境好,人长寿。”

说说笑笑中,孩子们出场了。

贾明兰“噌”一下从凳子上站起来,凑到电视跟前:“看,看,俺闺女俊璇,第四排第二个。”

没人接她的话,都只顾着满屏幕找自家孩子呢。

“这下咱山里娃可扬眉吐气咧!”贾明兰看着屏幕上的女儿,竟不觉脸上淌下了热泪。这些年县里政策好,提供贷款扶持她家养了猪,还有山外的专家带着他们科学饲养,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闺女跟着邓老师学习音乐,已经会唱《马兰童谣》《美丽的家园》,还会弹以前山里娃想都不敢想的吉他……老一辈儿没见过、没经过的变化,就发生在自己眼前,这样的生活,还有哪样不称心呢?!

是啊,是啊,别说孩子,大人也想要纵情高歌。

说着,笑着,一屋子人真就唱了起来。歌声伴着心声,飞出了窗口,飞向群山……

激励之歌

走进席庆茹的家,迎门墙上一幅“冬奥加油”的彩笔画,画上写着“欢迎席庆茹回家”,这是她两个姐姐和叔叔家的弟弟妹妹一起给她画的。

爸爸席金海说:“这幅画有纪念意义,要好好珍藏。”

席金海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席雯茹学医,二女儿席心茹上中学,三女儿席庆茹2022年刚好11岁,正上小学四年级。三个女儿都漂亮,席庆茹长得随爸爸,高个子、圆圆脸,笑起来像一朵花蕾。参加冬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回来后,庆茹成了“小名人”,席金海走到哪儿,都会收获一片赞扬。为女儿骄傲的父亲,这时总掩饰不住笑,脸上仿佛镀着一层光。

以前席金海可不是这样。贫穷,加上妻子身患癌症,让他整日脸上愁云笼罩。小庆茹通过了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初选,正在城南庄镇集中排练的时候,妈妈病危,小姑娘不得不离开合唱团,回家陪妈妈最后一程。三天后,妈妈去世了,小庆茹哭得昏天黑地,家人都悲痛得无法自拔。

庆幸的是,合唱团进行了一次补选,小庆茹归队了。紧张的排练让她忘记了悲伤,歌声治愈了她内心的伤痛。渐渐地,她愿意和人说话了,脸上也浮现出久违的笑容。

开幕式演出时,席庆茹站在后排,唱完最后一个音,她抬头仰望鸟巢的上空。她看到有颗又大又亮的星星在闪,她觉得,那是妈妈的眼睛在看着她,鼓励她要坚强勇敢。她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

席金海发现,归来后的小女儿发生了巨大变化,她比过去自立了,洗衣、叠被、做饭,各种家务活都会干了,也不再整天哭鼻子,变得快乐开朗。爸爸心情不好时,她还会主动给爸爸唱歌解闷儿。

歌声对这个家庭,是慰藉,更是希望。

席金海也找到了生活的目标,他当上了村里的护林员,每天到茶叶沟一带去巡山护林。没有护林任务的时段,他就在村里的核桃加工厂和蘑菇大棚里干活,工资加上村集体的分红,让他还清了因妻子患病欠下的外债,日子有了新的奔头。

席金海喜欢站在山岗上听女儿唱歌。在歌声里,他感受到这群山的敞亮。他高大的身影像一棵树,挺立于结实的土地上。他知道自己这棵树并不孤单,在那广袤山林深处,还有邓小岚老师的歌声,有曾在这片土地上战斗过的勇士们的鼓舞。

青春之歌

孙志雪大眼睛,瓜子脸,是一个阳光快乐、青春靓丽的女孩。

1998年出生的她,毕业于北方民族大学长笛专业,现在正在读硕士研究生。大学期间,她年年拿奖学金,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佼佼者。

邓小岚老师是她走上音乐之路的启蒙者,如果没有邓老师,她就不会爱上音乐。和别的孩子都由邓老师选中不同,孙志雪是自己找上门的。

那还是她上小学四年级时,班里有个叫李振涛的男生,一直跟着邓老师学音乐。邓老师带马兰小乐队的孩子们到北京去开阔眼界,他们在北京中山公园进行表演,还拍了许多照片。回到班里,李振涛眉飞色舞地向同学们描述北京有多大多好。“哇塞!”“真牛!”同学们都羡慕极了,其中包括孙志雪。

孙志雪对李振涛说:“你帮我问问邓老师,我能跟她学吗?”

李振涛就去问了邓老师,又一溜儿小跑回来给她报信:“孙志雪,邓老师说欢迎你!”

孙志雪开心得蹦了起来。

她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见邓老师的情景。那是一个很大的音乐教室,教室里放着钢琴、电子琴,还有几种她叫不上名字的乐器。邓老师正在教学生弹钢琴,她被那美妙动听的乐曲深深打动了。

邓老师上完课,惊喜地说:“呀,你什么时候来啦?”

她又问孙志雪:“你就是那个想学音乐的孩子吗?”

她羞怯地点点头,鼓足勇气对邓老师说:“邓老师,我可以摸一下这个乐器吗?”

“当然可以呀。”

她伸出小手,小心翼翼地摸了一下。

邓老师鼓励她:“你还可以弹一下。”

她按下一个键,“铮——”

又按下一个键,“咚——”

“啊,太神奇啦!”她兴奋得小脸通红。抬头仰望着邓老师,“老师,我想学。”

从那之后,她就成了马兰小乐队的一员。刚开始,她学键盘乐器,后来学单簧管和长笛,尤其是长笛,她一摸就再也放不开。邓老师见她这么用心,特意送给她一支长笛。

自此,这支长笛一直陪伴着她,她开心的时候吹,不开心的时候吹,它是她最好的朋友,抚慰着她,鼓励着她。

后来,孙志雪顺利考上大学,并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长笛专业。说起对未来的规划,她说要学好外语,以后读长笛专业的博士,她还想去国外进修,将来成为这个领域的高精尖人才,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

“我会以邓老师为榜样,做一个无私、伟大、拼搏、敬业的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邓小岚为孙志雪这样的马兰孩子,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人生改变。

传承之歌

马兰村村委会委员梁林江、牛彦花两口子,至今还珍藏着邓小岚写给他们的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

“我还想多找些赞助,下力气修起宾馆——能接待住宿,才能留住旅客游人,村里人也才能赚到钱;更要发展山区经济——这样的良性发展才能使村民长久受益。在我的这项工作中,还希望更多地得到你们的帮助,帮助多做些宣传,你们是马兰的栋梁一代。多宣传发展马兰旅游,共同为发展和谐美好的马兰村一起努力吧!”

落款时间是2008年1月22日。

邓小岚住的小学校后边,就是梁林江、牛彦花的家。

那时他们的儿子梁一也跟着邓老师学音乐。牛彦花多次跟邓老师说:“你就在我家吃住吧,学校里冷屋冷灶的。”

可邓老师不爱麻烦人,她说:“我能行。”

梁林江说:“跟邓老师认识二十年了,很少见她穿件新衣服,她一年四季的衣服都是旧的。唯一的一次见她穿新衣,是带着孩子们参加中国梦想秀节目,她穿了一件红色带格的新衬衫。”

这样的邓老师,却把多年积蓄和退休工资,全花到了马兰村。梁林江记得,有一次他和村里人到北京办事,办完事给邓老师打电话,说想去家里看她。邓老师高兴地说,你们来吧。他们辗转找到邓老师的家,在石景山区一个老旧小区里,房子最多五六十平方米,是个小两室。房间小,客厅也不大,梁林江怎么也想不到,邓老师生活得这么简朴。

然而对于马兰,邓小岚却倾尽所有。从不为自己的事求人的她,却四处求人赞助马兰村,更不用说那些宣传和奔波了——她的心里,时时都在谋划如何帮助马兰人民脱贫,让乡亲们在物质和精神上富裕起来。

春天,她带着孩子们去种树,路边的紫槐树都是她亲手栽种的;她还拿铁锹和凿子,带学生们去凿台阶,要给马兰凿出一条上山观景路……邓小岚总是说,大家都在为马兰做事情,我必须得支持。

没有人想到,冬奥会刚刚闭幕一个月,2022年3月19日,邓小岚突然病倒在她心爱的月亮舞台上。两天后,她在北京天坛医院离世。

胭脂河水潺潺流去,流不尽马兰人民的无限哀思。

家人将邓小岚安葬在马兰,安葬在《晋察冀日报》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七位先烈身旁。这里是当年她的父亲邓拓亲自为烈士们所选的安息之所,他题写的《题马兰烈士墓》还镌刻在墓碑上。而今,邓小岚长伴烈士墓旁,讲述两代人无私奉献这片热土的故事。

邓小岚的墓碑上,刻着她生前最喜欢的乐器——小提琴,还有她常说的一段话:“音乐就像朋友,无论快乐与忧伤,只要你不放弃她,她永远都不会离开你。通过学习音乐,对自然、对祖国、对家乡的爱会沁入到孩子们的灵魂中。教孩子们音乐使我收获了极大的快乐!”

她对这片土地爱得如此深沉!这是一颗滚烫的共产党员的心,她秉承父辈遗志,把让马兰人民过上好日子,当成了自己最大的心愿。

邓老师啊,您看见了吗?您的愿望正在实现:村里的蜜蜂养殖、食用菌大棚、核桃加工厂、光伏电站、插花厂、服装加工厂,越办越有模样;村集体每年给村民分红,老弱病残都有了收入保障;还有,马兰村绘就的蓝图也如您信中所说,将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发展山区经济……未来的马兰,一定如您所愿!

敬爱的邓老师,您无愧于“马兰后人”这个寄托着父辈重托的名字。您听,马兰的歌声多么嘹亮,声振林樾,每一个音符都在向世界展示着新时代山乡的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