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凌云格桑花
来源:长江日报 | 陈新  2023年02月07日08:29

高压锅的记忆

是用生死炼狱般的经历写下的

“那个时候真是太穷了!”

次仁曲珍对我说这话时,虽然脸上依然带着笑容,但她的眼角,却有越积越饱满的泪花,在高原夏天澄明炽烈的骄阳下,闪着水晶般的光。

生于1980年的次仁曲珍,是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达孜县(今达孜区)唐嘎乡穷达村人。

达孜县平均海拔4110米,悠久的拉萨河水从高山雪峰而来,穿境而过之时,浩浩汤汤地浇灌着拉萨的历史和文化、西藏的历史和文化,却没浇灌出这片经年累月冲积出的土地的丰饶。

“唐嘎”藏语的意思为“白色坝子”。童年留给次仁曲珍的记忆,除了四季、亲情、风雨、阳光、白云、成长,以及陀螺般难得休止的劳动以外,最深刻的就是贫困和一览无余白色的凄凉。

次仁曲珍有九个兄弟姐妹,她是家中老五。小的时候,次仁曲珍家里非常穷。次仁曲珍的父母都是农民,虽然家里有十四亩地,但由于土质贫瘠,再加上气候恶劣,又是原始耕植,因而家里总是饥寒相伴。

西藏海拔高,气压低,所煮食品半生不熟。小麦、青稞之类只能通过炒熟,再磨成面吃。如果有高压锅就不一样了,不仅省柴省时,能彻底煮熟食品,更能最大程度地保持食物的原味鲜香。但对次仁曲珍兄妹来说,关于高压锅的记忆,却是用生死炼狱般的经历写下的。

那时,穷达村33户人家中,只有两家人有高压锅,次仁曲珍家属于另31户人家之一。

因为穷而买不起高压锅,每每经过有高压锅的人家,闻到用高压锅煮熟的萝卜、土豆飘出的香味,或者牛肉、羊肉、猪肉的香味,次仁曲珍都忍不住流口水。家里穷,没肉煮,但她也有一个切合实际的理想:希望什么时候能够吃一顿用高压锅煮的大白萝卜。要是能吃顿萝卜馅的包子,就更美好了!用高压锅煮熟的白萝卜,拌上猪油、辣椒酱、盐、葱花、蒜末,这就是最好最香的包子馅了,用这个做包子,再蒸熟,没有比这更好吃的了。

这是次仁曲珍童年的梦,也是兄弟姊妹们童年的梦。这个梦,甜美了他们多少个日月。

实现这个梦的机会,在次仁曲珍才刚满9岁的那年夏天,终于来了。来得激动,来得神圣,来得欢声笑语,也来得曲折跌宕。

那天,次仁曲珍的父亲牵着牛到地里耕种去了,她的母亲背上只有两个多月的最小的妹妹,到乡里开会去了。

次仁曲珍的四姐得知村里有高压锅的两家人中,有一家人没有用高压锅,于是跟弟弟妹妹们商量说:“爸爸妈妈养育我们太辛苦了,今天我们做儿女的为他们献一点孝心,做一顿萝卜馅包子孝敬他们。”

次仁曲珍与弟弟妹妹们连声说:“好呀,好呀,那四姐你快去借呀!”

于是次仁曲珍的四姐便马上去那户暂时没用高压锅的人家,把高压锅借了来。姐弟妹们也随之行动起来,有的洗萝卜,有的切萝卜,有的捡柴烧锅。

为了能够多吃一些美味的萝卜馅包子,他们在高压锅里放满了萝卜,放得几乎不能盖好锅盖。当然最终还是盖好了锅盖。

开煮,在柴火的热烈拥抱之下,高压锅渐渐发出了由弱到强“嗞嗞”的声音,这是喜悦的笑声。这种笑好比在冬季的寒天里穿云裂石的开心,既发生于高压锅里,也发生于姐弟妹们的内心。还有一阵一阵的白色之雾,随着笑声而出,并带来了萝卜由生到熟怡人的香气。

“四姐,这么香的萝卜,拌上猪油、辣酱、蒜泥、盐和葱花之后,一定会更香。”次仁曲珍激动地对四姐说,“用它做的馅一定好吃得很,爸爸妈妈回来一定会高兴坏了,一定会夸我们的。”

“这是肯定的!”四姐跟次仁曲珍一样,激动得脸上的高原红更红了,如同两个红苹果。

高压锅的爆炸,成为永难忘怀的印记

正在大家开心不已的时候,高压锅的主人来了,说她家来了客人,要用高压锅炖牛肉,让他们快点把高压锅还给她。

“好嘞,那我们马上将高压锅腾出来还给你。”脸上挂着喜悦的四姐说完,又问高压锅的主人,“阿姨,不知道锅里的萝卜煮熟了没有?”

“闻这味道,应该早就熟了。”

“那我们不煮了,等高压锅稍微冷一点儿,我们就将萝卜腾出来。”

“好吧,一会你们把高压锅里的萝卜腾出来后,就给我送过来,我先回去了,要陪客人聊天呢。”高压锅的主人说,“只要能赶上我们中午用它来炖牛肉就可以。”说完,便匆匆地走了。

停火之后,为了尽快将高压锅里的萝卜舀出来,好将之还给它的主人,取下锅盖上的高压阀之后,四姐见没有冒气了,便用一条帕子隔着热开锅盖。

可奇怪的是,锅盖明明没有冒气了,怎么打不开呢?虽然四姐已经有12岁了,有了一些力气。

“四姐,我来帮你,咱们俩一起用力,就能打开了。”次仁曲珍说着,便走了过来,握着高压锅盖上的把手,然后四姐使劲握着高压锅体上的把手,姐妹俩都用穿着鞋的脚对蹬着高压锅体,然后用手朝相反的方向使劲掰。其他弟弟妹妹则站在高压锅的周围瞪着好奇的眼睛一边看,一边叫加油,给她们俩鼓气。

“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我们一起用力!”姐妹俩使劲开锅盖,累得她们面红耳赤,浑身冒汗。

几个“一、二、三!”之后,锅盖终于打开了。然而,这锅盖打开的一瞬间,却发出了“砰”的一声巨响。

伴随着巨响声的,是四溢的萝卜汤和烫人的白雾。原来,由于高压锅里的萝卜装得太多,萝卜煮得太烂,将高压锅的排气孔给堵住了。

高压锅爆炸了!

不是爆炸了,是锅盖打开那一刻如同爆炸一般!

四姐被烫得惨叫,她的裤子瞬间被高压锅中迸射而来的滚烫的萝卜汤打湿,犹如烧红的烙铁烙着她稚嫩的双腿。被烫得生痛的她条件反射地用双手去抓裤子,想将裤子撕破,但没用。她双腿被萝卜汤烫起了大血泡。

次仁曲珍也惨叫了,高压锅发出巨响的那一刻,她感到自己的肚子如同被火燎般痛,她的肚子也被高压锅中迸射而出的萝卜汤烫伤了。

5岁多的六妹也发出了惨叫,她的颈子上套着从打开的高压锅锅盖中迸射而来的滚烫的橡胶密封锅圈,痛得打转。她用手去扯,却怎么也扯不下来。这时,哭得最厉害的是小弟弟,这个不足2岁的小孩双手捂着脸在高声地惨哭,惊天动地。他的脸也被萝卜汤烫伤了。

最可怕的是,当他将手从脸上拿下来的时候,脸皮也跟着拿下来了,就像今天的人从脸上拿下面膜一样。

在姐弟几个人中,小弟弟被烫得最严重。

得知这一事故发生之后,次仁曲珍的父亲马上赶回了家,看到孩子们被烫伤的惨状,顿时大哭起来。

次仁曲珍从未见过父亲哭,更没见过父亲大哭。看到父亲哭得那么伤心,他们姐弟几个也都大哭起来。一家子都在大哭。

“快送孩子们上医院吧,哭有啥用?”村里的老人提醒次仁曲珍的父亲说。

于是,次仁曲珍的父亲马上去村里,向有自行车的那户人家借自行车,然后赶忙背着次仁曲珍的小弟弟往达孜县医院赶。

经过三个小时的拼命骑车,赶到达孜县医院的时候,他的头发和衣服都在滴汗水。

而次仁曲珍四姐的脚,以及次仁曲珍的肚子都被萝卜汤烫伤了,但却没人管,也管不过来。父亲只能救被烫伤得最严重的最小的弟弟。

痛得没办法的次仁曲珍只好跑出家门去,抱起一块鹅卵石贴在自己被烫伤的肚子上,使其不至于那么火辣辣的痛。因为鹅卵石是凉的。

疼痛稍微缓解后,她便跑回家躺一会,躺在床上痛得嗷嗷叫,痛得泪长流。当重新痛得受不了时,她又跑出家门,找一个抱得动的鹅卵石贴在肚子上止痛……

往事不堪回首。残酷无情的贫穷,不仅让次仁曲珍的身体受伤,还在心灵上刻下了永难忘怀的印记。

改变贫穷,在那曲开启全新的人生

初中毕业后,次仁曲珍听说到外面去打工,不仅能吃得饱饭,还能挣一份工资,想到兄弟姐妹太多,她毅然走出了家门。

以前,次仁曲珍的奋斗目标只为能够吃上一顿饱饭。见到了外面的世界,有了见识之后,她的奋斗目标是要有一个光彩的人生,誓要改变家里贫穷的面貌。

刚出去打工,是在拉萨一家饭馆帮人洗碗。虽累得腰酸背痛,但开心。次仁曲珍认为凡事只要认认真真做好,就一定能有所收获。要改变贫穷面貌,只有靠奋斗,靠勤劳。

她的付出,得到了收获——从洗碗工变成了服务员。当服务员的次仁曲珍热情周到,真诚的微笑打动了每位来就餐的食客。

2008年的一天,一家医药公司的老板到饭店吃饭时,被次仁曲珍的聪明、热情、真诚打动,请她到自己在那曲的医药公司上班。

次仁曲珍没想到,那曲是她的幸运之地。在那曲,她不仅遭遇了爱情,还开启了全新的人生。

在那曲那家医药公司上班之后,次仁曲珍每个月都要去一些药店推销药品,业绩好,收益就高,因而她干得用心又卖力,就像曾经在家里种地一样。种地看似简单,却饱含着一个亘古不变的哲理:只有播种了,才可能有收获。虽然播种了,未必有收获,但没有播种,绝对不会有收获。

次仁曲珍知道这个道理。她感谢支持她工作的人。在她所感谢的人中,有一位个子挺高,戴个眼镜,文质彬彬、皮肤白皙的帅哥,让她印象深刻。

这个帅哥是一家医药超市的员工,也是医生。次仁曲珍时常见到他,与他谈业务。但这看似正常的接触,却让她的心里总有一种被鹿撞的感觉。

不,不是被鹿撞,是被牦牛撞!次仁曲珍明白自己心里的感觉。于是,她通过各种努力,悄悄地打听起这个帅哥的情况来。

后来得知,帅哥名叫高永乾,汉族,甘肃省天水市人,2006年从兰州大学毕业后来到西藏那曲工作。高永乾对次仁曲珍也有异样的好感,他喜欢这个聪明、善良、真诚、笑容灿烂、性格豪爽的藏族女孩。

随着接触机会的增多,彼此的感觉越来越好,于是有一天,次仁曲珍以感激高永乾帮自己多多地完成了任务为由,请他吃饭。高永乾欣然应允。带着玫瑰芳香的邀请得到回应,次仁曲珍乐得心花怒放。

如同吃蜜的她在心里对自己说:请相信,这世间大多幸福的终生相守,都是从陌生开始的。我期待情感的累积,从这一天开始。我一定要努力!

他们的爱情,就从这天开始了。

未来的日子里,他们感受到更多的还有时代的温暖。

甜美的爱情,不仅能够浇灌心灵,使幸福之花开得更艳,而且能够彼此成就。

夫唱妇随,重回家乡当农民

2009年5月,高永乾去那曲地区巴青县开了一家诊所。深爱高永乾的次仁曲珍也辞去了令人羡慕的工作,追随高永乾去了巴青县。2009年11月,两人喜结良缘,携手走进了婚姻殿堂。

由于高永乾医术高明,夫唱妇随,夫妻和睦,生活越过越红火。

婚后,高永乾每年都要陪次仁曲珍回娘家过年。笑语欢歌辞旧,华灯爆竹迎新,喜庆的气氛好不热闹。但次仁曲珍看到依然贫困的家乡父老,心里总不是滋味。自己发家致富了,怎么帮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呢?

而高永乾妻子娘家人对自己的好,他非常感动,但他心中却有遗憾,那就是餐桌上食物丰盛,却几乎全是肉类,而少有蔬菜,能买到的蔬菜大部分是从内地运进来的,价格比较高。他想,岳父母家要是能像自己家乡那样冬天也能吃上蔬菜该多好!

同时,高永乾也发现,虽然岳父母家土地不少,但收成却很低,一家几十口人的土地年收入只有区区1万多元。

有一天,次仁曲珍见高永乾神不守舍,便关心地问询。

“看着你们这土地多粮食产量却低,乡亲们冬天也没蔬菜吃,市场上卖的蔬菜都是从外地运过来的,很贵,我心里有点难受。”高永乾说。

“那怎么办?”

“要是本地冬天也能出产蔬菜就好了。”

“哈哈,真要能种出蔬菜,农民还不种吗?”

“我觉得冬天也能种出蔬菜的。”

“天寒地冻的,怎么种?”

“可以搭建蔬菜大棚呀!”

“你的意思是咱们不开诊所和超市了?想试试种菜?这想法还真行!如果我们冬天也能够种出蔬菜来的话,不仅能让乡亲们吃上蔬菜,说不一定还能赚钱呢。”

“你的意思是我们试一下?”

“为什么不可以试一下?如果成功了,我们就干这个。如果失败了,我们还可以回过头去继续开诊所,开超市。”

就这样,夫妻俩决定返乡种粮种菜。

然而,他们的决定却遭到了亲友的劝阻和竭力反对。

“你们在城里好好的,事业好,又能挣钱,为啥要回农村重新当农民?”

“你们说冬天蔬菜贵,可你们又不是没钱买菜,干啥要自己种?”

“这么多人,这么多年都没能解决的问题,你们咋就相信自己能够解决呢?”

……

夫妻俩的决定深思熟虑,亲朋的反对无效。

土地流转,将现代农业的优势发挥出来

夫妻俩刚过了亲朋反对这一关,接下来又遇新的难关:从事规模化的种植业,仅靠次仁曲珍娘家那几十亩地哪行?只有进行土地流转,才能将现代农业的优势发挥出来。这也是他们准备转行之初便考虑到的。

他们决定先流转1000亩地进行试验。

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土地流转的实质是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为什么国家要鼓励土地进行流转呢?土地流转对农民有什么好处?

如果不进行土地流转,农民种自己的土地,基本沿用的是传承千年原始的生产方式,粮食产量低,经济效益也低。如果土地进行流转,则可以规模化种植粮食或经济作物,使土地的产出及经济效益大增……通常情况下,土地流转后农民的总体收益远大于流转之前。

然而,乡亲们却不理解次仁曲珍与高永乾夫妻的好意:什么流转土地?这不是要抢我们的土地吗?

夫妻俩很尴尬,但是他们没有泄气。他们耐心地给乡亲们解释,土地流转就是“租”土地的意思,不是“抢”土地。土地流转是为了让大家的收入更高、生活更美好。为了让乡亲们相信自己所言非虚,还请乡亲们派出代表,由他们出机票钱前往内地已进行土地流转的地方参观。生活好于从前,事实胜于雄辩。美好的生活谁不渴望?一些乡亲终于信了,愿将自己的土地拿来流转。

于是2016年7月,次仁曲珍与高永乾的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合作社有成员15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63人。

如同寒冷古老的土地上的两株傲立而又生命盎然的绿色植物,次仁曲珍与高永乾,给乡亲们带来了全新的景色与希望。

心与心的拥抱,拉近的不仅仅是距离,而是梦想与梦想的相连。他们不懈的努力,要的不是自己成为风景,而是要让家乡的每家每户都闪耀着欣喜与幸福的光芒。

他们在努力,这样的努力当然是艰难的,是逆着传统与气候而行的。

当乡亲们流转土地的观念开始转变以后,又一个问题出现了,那便是要支付土地流转金、要建蔬菜大棚,这两大问题令他们的资金出现了很大的缺口。

他们把自己多年开诊所和超市的积蓄全都用在了合作社的发展上,但还是远远不够!

困难如大山横亘。

愁眉凝结,忧思覆面。

“卖房!”

看到丈夫焦头烂额,次仁曲珍说:“我们将拉萨的房子卖了,就有些钱了!”

“老婆,你小时候受那么多苦,这房子可是我买来让你享福的呀!所以,拉萨的房子是我们的根据地!根据地都没了,万一我们的种植业失败,不是去处都没了?”

“老公,我们不会失败!再说,拉萨的房子是我们的根据地,这儿是我的娘家,也是我们的根据地呀!我能在这长大,也能在这变老!曾经,我在这里吃过太多苦,我们现在所做的事就是不想让今天的乡亲们仍然吃我曾经吃过的苦……”

恩爱,是战胜困难的利器。理想,是深沉夜色中的火炬。

卖掉拉萨房子的事,夫妻俩又达成一致了!

不过,城里曾经的竞争对手开始看笑话了:这两人脑子有病?想到千百年都是那样平凡的土地里去刨出金子来,做梦吧?

嘲笑不可怕。理想在彼岸,现实与理想之间本来就其路迢迢,其险万千。

可是,卖掉了拉萨的房子,又岂够建造蔬菜大棚的费用?

杯水车薪而已!

而且,他们发现,在已建成的大棚中,对高永乾从老家带来的大白菜、大葱、西红柿、茄子、黄瓜、辣椒等进行试种之时却发现,这些蔬菜要死不活,产量些微……

这诸多问题一时间让他们非常尴尬,也忧心如焚。

土地是生存之本,靠智慧振兴家乡

对干涸土地的庄稼来说,最需要的是甘霖、雨露。

甘霖,能让贫穷的土地开出富裕的花;雨露,能使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

花朵,须有春天的温暖,果实,需要成长的过程。当次仁曲珍夫妻遇到困难的时候,达孜区政府出手了。高原贫瘠土地上现代种植模式开启之前,这是必须又至关重要的浇灌。

达孜,曾是全国深度贫困地区,而唐嘎乡则是达孜县偏远乡,人口多,无产业依托,以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完全凭传统种植业靠天吃饭和上级的扶贫项目资助为生。而今,有次仁曲珍夫妻的新型农业企业改善民生福祉、提振乡村美好,作为政府,理当大力支持!

为此,达孜区政府不仅连片规模流转2200亩土地给他们的合作社,在他们资金出现严重困难之时,又投资560万元扶持他们,帮其建设10座现代化大棚和60栋拱棚,免费给他们提供20几个品种的良种蔬菜,为他们配备两台农用拖拉机、一辆净土蔬菜直销车……

大门为次仁曲珍夫妻而开。这道大门又是一扇窗,窗的后面,是广阔的群众利益,是当地百姓未来的幸福生活。窗后的世界,是能望得见的美好图景,是智慧的人们理想的方向。

为了支持这对有乡村振兴之梦的夫妻圆梦,中国科学院西藏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西藏研究所,也派出6名技术员,帮他们优化种植技术,并对古老土地进行土质改良。

土地是生存之本,它最直接地与人类的苦乐相伴。改良土质,就是改变苦乐的比例,改大幸福的指数,改高美好的程度。

就这样,经过反复尝试,一次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终于让远道而来的蔬菜种子在唐嘎的土地上,在高冷的拉萨河畔安了家。

白菜、西芹、西红柿、茄子、黄瓜、辣椒……各种蔬菜在雪原中傲然挺立的大棚里生机盎然地生长着,使这片古老土地的冬天焕发出郁郁葱葱的春夏之色。

带领乡亲们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希望在燃烧,热血在澎湃。寒冬大棚里蔬菜的春天,也就是次仁曲珍夫妻脸上的春天。他们的心花开了,芬芳荡漾的,还有绵延的光芒。

随之而来的,就是经过了纠结、焦灼、苦捱折磨之后的穷达村乡亲们脸上的春天。在春色之外的,还有抑制不住的心动和异口同声的艳羡。那以后,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主动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到他们的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古老的土地因次仁曲珍夫妻的新垦,焕发出振兴的腾达,穷达村也从此骄傲地更名为琼达村。

“琼”,既指美玉,又喻事物的美好。

那段时间,达孜引进了一家奶牛场,并将农牧民的牲畜集中饲养。有饲养场,就需要饲料,政府希望种植大户与饲养场合作,在种植粮食蔬菜的同时也种植饲草,饲草喂牲口,牲口粪便种饲草,以实现绿色循环的经济发展格局与美丽乡村振兴的双重目标。

于是,次仁曲珍夫妻便对自己的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植门类进行了科学调整,在紧盯绿色蔬菜需求的同时,开始了饲草的种植。

拿种植粮食的土地来种草,这两口子疯了?土地种青稞种土豆种蔬菜可以吃,用来种草卖不掉咋办?难道也像牲口一样吃草吗?农民的传统思维接受不了无公害种植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思路,直到发现种饲草的产值大大高于种粮食的产值时,才改变观点。

几年来,次仁曲珍夫妻的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不断拓宽、经营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大幅增长,逐步形成了以青饲玉米、黑青稞、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合作社年创收从最初的30万元增长到如今的1000多万元。到目前为止,他们先后流转4300多亩土地,为村民直接增加租金收入357万元。村民们将自己的土地流转之后,光蔬菜基地,便有26人上班,年收入达到37000元到38000元。因饲草基地存在季节性种植问题,50多名临时工的年工资也能达到15000元到16000元。除此以外,合作社每年还拿出30万元给村民分红,每人分红3000元,即便是残疾人、老年人,也都能享受到合作社的红利。

通过土地流转,村民的年收入有三份:土地流转费用、务工工资和年底分红。而在未进行土地流转之前种青稞或土豆,一亩地的收入也就五六百块钱,而今光土地流转费一亩地就能拿到900元,还能在家门口赚钱,村民觉得真是太好了。

从一个普通农民,到成功的创业者,再到回乡发展种植产业、振兴乡村,次仁曲珍充分感受到了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快乐。她有信心在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宽更远,有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带领乡亲们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这些年,次仁曲珍默默地付出,获得了不少荣誉:全区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西藏自治区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带头人、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奉献奖、2021年度西藏“十佳农牧民”……

格桑花,既爱明朗澄澈的阳光,又凌霜傲雪鲜艳夺目,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最美丽的花。它既代表着幸福吉祥,更代表着美好情感。超尘拔俗,又食人间烟火,因而广受高原儿女的爱戴。

次仁曲珍何尝不是这样的花?

 【作者简介:陈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重特大题材报告文学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