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回眸老上海过年,解读当代春节的文化意义 ——杨浦区图书馆“静思讲坛”举办庆新年主题讲座
分享到: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3年01月18日16:07

主题讲座现场

节日里的中国充满了文化气息。春节、元宵等中国传统节日,不仅蕴含着优秀的民族精神,更凝结着丰富的民族感情,是人们精神情感的重要寄托方式。1月8日下午,在中国传统佳节——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杨浦区图书馆“静思讲坛”联合上海文艺出版社共同举办“节日里的中国”主题讲座,特邀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仲富兰分享春节的深厚内涵与丰富意蕴。

传统的年是与作物生长的周期性和人类生产劳动的周期性相关联的。据文献记载,早在尧舜时代就有庆贺丰收、喜迎岁首的习俗,称为载、岁、年。仲教授以老上海过年为切入点,从“老上海过年的习俗”“老上海百年春节的几个特写”“解读春节的多重文化意义”三方面展开阐述。

说到老上海的春节习俗,仲教授把它归结为七个程式:祭祀、忙年与年关、除夕与守岁、拜年与交往、娱乐活动、接财神、元宵闹灯会。以祭祀为例,虽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而要说拉开庆新年序幕的便要到农历腊月二十三(四),因为农历腊月廿四,即十二月廿四日,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人们有的祀灶神于堂,更多的是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头上,供酒、果,还必供荸荠、茨菰,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回眸老上海百年春节的几个特写,仲教授以十年为一个节点,以片段形式讲述了1902年至2002年这百年间的春节景观,展现时代流转、社会变迁,百姓生活蒸蒸日上,人们的春节已从“王小二过年”变为“步步高”了。

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922年的贺年卡。那时,成立不到半年的中国共产党使上海人过了一个“红色春节”。上海街头出现了1万多张新型贺年片,长16.8厘米,宽11厘米,正面是用毛笔写的“恭贺新年”四个醒目的大字,背面印了一首《太平歌》。工人拿到贺年片后,都非常感动,感到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

针对当下很多人感叹年味儿“越来越淡”、过年“没意思”,以及不少学者认为春节是对应农业文明中时令节气的文化,它在当代信息社会已经不那么重要,仲教授认为,春节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已经传承了两千多年,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节点,而是承载着中国人太多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和梦想。虽然它起源和流传于农业社会,但在历史的进程中,它本身也在不停地发展变化,推陈出新,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滋养着人们的心灵。当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用心建设春节民族节日,不断赋予传统节日新的含义,创造出新的节俗形式,让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充满活力与温情的传统春节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具体而言,仲教授将他对春节意义的理解归纳为六十四个字:天人合一,和谐自然;迎春纳福,趋吉避凶;除旧布新,美好开端;领悟亲情,凝聚情感;感恩图报,回馈社会;庄严仪式,珍贵记忆;游艺纷陈,精彩展示;放松调节,心灵安宁。

仲教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娓娓道来老上海春节习俗,短短一个多小时的讲述便吸引五万余人次线上观看,可见人们对中国传统节日和春节的特殊情感,也从侧面体现了过年是中国人永远的期待。

据悉,静思讲坛将邀请更多名家学者作主题分享,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访谈更多

《超低空飞行》:呈现怎样的文学现场

《超低空飞行:同时代人的写作》是作家李洱的最新文学笔记,他透过一个个写作者(他者与自己),以批评者之姿态贴近、观察文学现场,以写作者之本能参与、表达文学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