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致敬时代的歌者”——西南联大教授冯至先生纪念诗会举行
来源:昆明信息港 | 甘凌菲  2022年09月19日16:22
关键词:冯至

9月17日下午,“致敬时代的歌者”——西南联大教授冯至先生诞辰纪念座谈会暨诗歌朗诵会,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举行。活动由当代著名诗人海男领衔,近百云南作家、学人及学子一道,以冯至作品研讨、经典名作朗诵、献礼原创诗歌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共同致敬冯至,致敬西南联大,致敬那个艰苦卓绝时代中孕育爆发的伟大时代精神。

活动现场

冯至(1905.9.17-1993.2.22),原名冯承植,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翻译家,“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曾任西南联大教授,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冯至文存》(7种、8卷) 出品:北京领读文化传媒

此次活动由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昆明市文联主办,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西南联大新诗研究院、北京领读文化传媒承办。

活动总策划兼主持人、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温星介绍,临近冯至先生诞辰纪念日之际,北京领读文化传媒推出了一套厚重精美的《冯至文存》,囊括了现代文学史上先生重要的诸多代表作,包括《山水》《昨日之歌》《伍子胥传》《十四行集》《海涅诗选》《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及《冯至学术论著自选集》,共七种、八卷。于是,相关方面便联合组织了这场旨在缅怀与致敬的活动。

作为继承了西南联大衣钵的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便于文学院内成立了西南联大新诗研究院,并礼聘当代著名诗人于坚出任院长。之后,该院又将另一著名诗人海男引入,同样致力于联大诗人群体文学遗产的研究与相关创作。

活动上,云师大文学院院长李立致辞表示,冯至是伟大的抒情诗人,是西南联大诗人群体的杰出代表,研讨冯至的诗歌也将助力西南联大新诗的研究和传播,激励更多后辈继续深耕诗歌创作,本次活动意义重大。

远在北京的冯至长女冯姚平发来了充满感慨的交流视频,她表达了对活动组织方的感谢,并表示父亲冯至最为怀念的城市、生活最为幸福、赋予创作欲望最为强烈的城市,都是昆明。她希望,通过在昆明举办的此次活动能够让更多人了解父亲的文学作品,重新走进西南联大的岁月。

活动的学术环节,云师大文学院马绍玺发表主题演讲《冯至先生在云南》,系统介绍和梳理了冯至的“云南情结”及创作成果。李骞、郑千山、孙淑芳、李直飞、朱彩梅、刘珈彤等六位嘉宾,也分别从各自不同视角,针对冯至其人其作品,进行了精彩而又激情的论述,赢得学生阵阵掌声。总策划兼主持人温星说,七位发言嘉宾分属云师大文学院、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两大团队,既有年长的著名评论家,也有具有代表性的中坚学者,还有活跃的青年诗人,可谓立体多元,老中青结合。

在朗诵环节,文学院同学张语轩、陈思思、陈碧薇朗诵冯至作品《我是一条小河》、《新的故乡》及《画家梵高》,“后西南联大诗群”中的新生代诗人陈怡、张欢,则深情朗诵了特意创作的《致敬冯至》和《读冯至<蛇>》,共同致敬他们的“文学偶像”冯至。

作为活动的“领衔致敬”嘉宾,海男现场随机抽取3名同学,主办方各赠一套北京领读文化传媒出品的《冯至文存》。所有参与嘉宾均在其中流传度最广的《十四行集》扉页签名。最后,由海男领诵,带领四名同学,齐声诵读冯至的经典诗歌《南方的夜》。活动持续近3个半小时,在浓郁的联大情怀和热烈的文学氛围中落下帷幕。

合影

当代学人作家发言 独特视角激论冯至

李骞(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云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冯至先生笔下,山水相依,风轻云淡,在广阔无垠的大宇宙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信任,融合关联。在昆明杨家山那片雅静的森林里,先生还与伟人对话,《蔡元培》《鲁迅》《杜甫》《歌德》《画家梵高》等作品,既是对先贤的赞美,又通过伟大人物的丰功伟业,开启一个生命哲学的诗意世界。昆明的森林涵养了冯至诗的灵感,使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一生的顶峰。《十四行集》是文学史上永远的丰碑。鲁迅先生曾经赞颂冯至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那是《昨日之歌》的时代,假若大先生能够多活几年,不知道他对冯先生在昆明杨家山树林围绕的茅草屋里创作的《十四行集》,又会做出怎样的评价?

郑千山(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蒙学会副会长)

冯至先生用《十四行集》在“西南联大诗人群”中树了块碑,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道路上树了块碑。《十四行集》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十四行诗(又称商籁体)是西方诗歌中的格律体诗,冯至选择它作为自己唤醒智性的载体,是大有深意的。他以里尔克艺术精湛的变体十四行诗《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为模板,探索了汉语在商籁体的表现方式,探索一种“等效翻译”(金隄语)式的创作,把中国古代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用典美等运用到创作中,“把中国新诗提高到可与最完美的中外古典诗歌相媲美的水平”,功莫大焉!

马绍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西南联大群星璀璨,冯至先生是夜空中最温润的那颗。117年前的今天,即1905年9月17日,冯至出生在河北涿州。内敛、温润、诗情的冯至,就是我的人生楷模,我要在艰难的人生中向先生学习,向先生靠拢;而先生所书写的《十四行集》《山水》《伍子胥》,仿佛就是我所钟爱的“文学情人”,我将把这场爱情进行到底。

孙淑芳(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冯至的诗歌创作曾在两个时期获得过丰收,并自然地构成了其诗歌创作的两座高峰:一个时期是20世纪20年代,其丰收的成果都收入了自己编辑的《昨日之歌》与《北游及其他》之中;一个时期是20世纪40年代初,其丰收的成果凝结为《十四行集》。20世纪20年代冯至的抒情诗创作已经达到了冯至诗歌艺术的顶峰,以至于很少称赞新诗人的鲁迅都毫不吝啬地将一顶“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桂冠赠予了冯至。冯至20世纪20年代的诗歌不仅感情充沛,特色鲜明,而且所包含的思想也颇具个性。这些思想就其指向来看,多与情感相关,或者说是对情感问题的思考。

李直飞(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既有的冯至研究是不均衡的,大多数研究集中于诗歌。冯至研究虽然从193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但一直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这种状态的形成,似乎与冯至的写作的“独具一格”密切相关,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作家,冯至很难划归到某一流派之中,造成了热衷于流派社团分类的文学史叙述中的某种难度。冯至研究还有诸多领域有待开拓,除了诗歌之外,散文、小说、翻译及诗论都是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的领域,而在研究模式上,更需要解除各种“现代性”先入为主的观念,关注具体历史场域中的“冯至”。

朱彩梅(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每个生命体,身上都有来自混沌宇宙或大地之涌动的原始力量,冯至先生通过不断的尝试、磨砺,把那些闪光、流动的质素保存在语言中,化为无形的秩序,为生命的存在给出解释、说法与意义。语言的修炼不仅使他的技艺提升,也使其素养和人生境界同步增长。语言越是精纯,它越是与思想的底蕴辉映成趣。十四行诗虽有许多变体,其种种限制却还是非常严格,但冯至的诗读起来自然、流畅得仿佛不受任何限制,好像未经一丝雕琢,它具有沉静的哲思气质,也带着历尽沧桑、归来仍是少年的质朴、单纯。

刘珈彤(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冯至先生诗篇里,我能看到《诗经》的风雅以及风雅之外对于人伦对于生命的哲思,说是哲思,又如山水画般留白无限的释然。我认为,这是一种东方式的抒情,一种点到为止却回味无穷的广阔。冯至先生的诗歌是抒情的,却也拥有厚重的叙事魅力。这或许与他常年翻译西方经典分不开。先生先后翻译过歌德、荷尔德林、海涅、尼采、格奥尔格、里尔克、布莱希特等诗人的作品,在他诗歌的语境中也不难看出西方式叙事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