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东莞“文艺论见”探讨非虚构写作 作家赵勤作品分享沙龙举行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 余晓玲  2022年08月30日08:52
关键词:非虚构写作

非虚构写作的文学性维度如何抵达,与散文写作有怎样的共性与差异?非虚构写作要求作者对真实忠诚,注重作者的“行动”和“在场”,鼓励对特定现象、事件的深入考察和体验,是一种新的写作姿态和文学的求真实践。8月27日,东莞文艺论见·文学沙龙系列“西部书写与湾区叙事的互动观察”之赵勤作品分享沙龙活动,在东莞文联礼堂举行。活动由东莞市文联主办,东莞市作家协会、东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沙龙活动邀请了国内多位知名作家、评论家与东莞作家、文学爱好者一道,以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作家赵勤的作品《这不是手艺,这是生活》为解读对象,共同探讨交流非虚构写作的相关话题。

作家赵勤作品分享沙龙活动现场 主办方供图

广义的非虚构写作包罗万象,它强调“非”的意义,是与虚构相对的非常庞杂的文类群,包括报告文学、艺术随笔、美文、纪实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回忆录、日记、纪录片、口述史等。长期以来,中国文学界广泛使用的属于狭义的非虚构写作概念,主要以各种非虚构的体裁和方式,深度表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表现中国人在此时代丰富多样的经验和“吾乡吾土”的情怀。

在27日的东莞文学沙龙活动中,沙龙主持人、东莞市文联创作部主任、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胡磊,首先介绍了作家赵勤的创作成果和写作特色。赵勤是当前活跃在创作一线的作家、编剧,她是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2届高研班的学员。1974年出生于新疆,现居东莞,出版散文集《重返阿瓦提》《这不是手艺,这是生活》。短篇小说《教堂蓝》荣获第八届东莞荷花文学奖短篇小说奖;散文《观音山下》荣获《人民文学》杂志征文奖;散文集《重返阿瓦提》荣获深圳市2021年十大劳动者文学好书榜散文榜——年度十大劳动者文学好书。

赵勤的散文集《这不是手艺,这是生活》是沙龙活动重点探讨的文本范例。赵勤在活动现场讲述了这部著作的创作历程。据介绍,本书收录了经过精心挑选的十八个手艺人的故事。手艺的传承来自一代代人的坚守,这既是谋生手段的传家,也是民间精神故事的续写,在当下的快节奏社会中,慢工细活的方式引发了人们的衡量与深思。

因此,与时下常见的各种“手艺”类图书不同,手艺的细节和制作过程不是本书叙述的重点,作者更注重非虚构,更多地着力于记录传统手艺人在当下社会中的个体生存境况,展现手艺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何去何从的迷茫与思考,从而让此书具有“民间史”的性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作协文学评论委员会副主任于爱成,在沙龙分享会上谈到了自己的阅读感受。于爱成认为,《这不是手艺,这是生活》这部作品明显更倾向于一种文学性更强的创作,也就是散文或新散文、大散文的写作。单篇是散文,这么一部书的容量、聚焦于某个有一定共性的人物生活的写作,就成为一种主题性的写作。而写作的手法上,赵勤在这部作品集中,采取了各种的文学技法,比如小说的技法等。

胡磊认为,赵勤对生活、对写作,都是怀着谦卑和敬畏的心态。她的“非虚构”来自面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心灵的真实力量,拓宽了散文写作题材,也影响着散文的美学风貌,具有厚重感的散文美学形式,与轻盈随意灵动的散文审美有着较大的差异。

探讨产生共鸣,也形成争鸣。从赵勤的写作实践来看,一些作家与读者认同一种观点,那就是把非虚构写作看作是散文写作的一部分,是散文写作的新变化,是给散文创作注入新的活力的一种写作方法。在互动交流中,有写作者提出,非虚构写作的作品,可以借鉴现实主义小说中戏剧场景描写,充分记录人物的对话和情形细节,强调观察和调查,多视角介入增强作品的理智维度。也有专家指出,甚至可以采用内心独白、具有整合性的典型人物性格塑造等表达方式,极大地扩展文学原来的表达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