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民族文学》汉文版2022年第3期|何建安:哀牢春暖(节选)
来源:《民族文学》汉文版2022年第3期 | 何建安  2022年03月15日08:50

何建安 ,哈尼族,鲁迅文学院第37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玉溪市作协副主席。著有小说集《绿色界碑》、散文集《恋上新平》,在《美文》《民族文学》《中国国家地理》《边疆文学》《滇池》《壹读》《贡嘎山》《玉溪》《云南日报》等报刊发表多篇文章。有小说《小红老师》被收入《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散文《风过哀牢》《红水奔腾》入选2019、2020《云南省文学年度选本》散文卷等。曾获第五届“边疆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新人奖”、“玉溪市人民政府奖”等多项奖项。

哀牢春暖(节选)

◎何建安(哈尼族)

戛洒,意为沙滩上的街子,是新平哀牢山腹地闻名遐迩的秘境古镇。古有边疆通往内地的茶马古道、千家寨、土司庄园、汤锅铺、草皮街、河边街、制枪厂、铸银厂……今天,戛洒在轰轰烈烈的建设中华丽转身,在保留哀牢古镇特色的同时,极具花腰傣民族特色的集镇风貌与周边的哀牢绿水青山有机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集镇环境品质和民族特色提档升级,发展日新月异。

昆钢、云铜、南恩糖纸等重点企业如日中天,“大戛”高速,“新三”二级公路通达戛洒,外滩五星级酒店、金湾壹号、花腰田间、树几山舍、香山别墅等高档酒店和民宿星罗棋布,茶马古道、候鸟迁徙通道途经戛洒,南恩瀑布、石门峡、金山丫口、土司府等哀牢山风景区云集,国际性河流——红河从这里流过,戛洒是滇中聚宝盆。花腰傣风情小镇先后入选“国家经济综合示范镇”“全国特色小镇”“全国民族团结示范镇”“云南省旅游小镇”“云南省旅游名镇”。

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傣、彝、哈尼、拉祜等民族,各民族长期共存,和睦相处,续写历史的沧桑与繁华。特别是生活在戛洒江畔的花腰傣,是一个神秘的部落后代,相传他们是古滇国的皇族后裔,又说是古哀牢国的后代,他们的服饰华丽而奇异,被一些专家学者解说为“头顶太阳,腰缠繁花,脚踩江河”,他们在这里已生活了3000多年,续写着这一方历史与未来。

奔驰的轿车载着我们,从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县城出发,穿过电筒一样相连的11个高速隧道,20多分钟就来到了红河谷的曼哈社区。放眼右望,群山之下,红河岸边,一大片欣欣向荣的曼哈社区在云端下芭蕉扇般铺展开来,同戛洒小镇紧紧相连在一起。

进入视线的是一幢幢错落有致的米黄色平顶特色民居,平顶民居搭配着米色的现代墙体元素,整齐划一地排列在稻穗扬花的田园中间,细看会发现,密密的凤凰树在社区道路两旁婆娑摇曳,宽敞的水泥大路和高杆灯交相辉映,篱笆、菜园、草坪、石山、流水、公园、服务中心、健身场地、棕色的寨门、周边的芭蕉林和稻田构成了一幅辽阔的田园风情图。这就是戛洒关圣庙扶贫搬迁安置点曼哈社区了。

2018年,完成了586户的搬迁安置工程。

经了解,曼哈安置点搬迁对象涉及耀南、平田、纸厂、发启、冬瓜林5个村委会49个村民小组2306人,易地搬迁安置项目规划总用地1620亩,预计总投资14.45亿元,是玉溪市最大的易地扶贫安置点。住户多为傣族、汉、哈尼、拉祜、彝等不同民族,是各民族团结共融的生动写照。

曼哈,意为多民族团结和谐共居的地方。

“现在好了!”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李素瑜给我们介绍,“高速路出口通到家门口,家家住上小别墅,群众走几百步就可融入集市,打的20多分钟就可达县城,一个多小时就可到达玉溪市,两个半小时就可到达省城昆明,打工、做生意、购销、上街,群众在集镇市民的带动下自觉融入集镇,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只要不懒,不遇到大病,群众不富都难了。”

我们在社区里走,几道寨门上迎风飘动着鲜艳的五星红旗,社区的广播里播放着县音乐家协会为社区创作的歌曲《同一个曼哈同一个家》《我在花街等你》,一些民居的外墙上绘有当地少数民族劳动和生活的墙体画:古寨清幽,溪水潺潺,蕉林肥硕,傣族群众在稻田里忙着生产生活,墙面上的人和物就像河谷里的鲜活事物不断走到村中来,走到我的眼前来,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我们一定会认为这是城市中一个新开发的现代小区,它集结在平整的集镇周边,向阳而生,闪动着熠熠生辉的新生活。

耀南、平田、纸厂、发启、冬瓜林5个村委会,脱贫之前,是深藏在哀牢山腹地大山上的贫困村,其中,耀南、平田是两个云南省级贫困村,山高坡陡,水急箐深,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贫困程度深。

哀牢山,彝语为虎豹出没的地方,傣语为有酒喝的地方。“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哀牢山立体气候的写照。“隔山不同俗,隔里不同语”,是对这个地方民族杂居的真实纪录。从哀牢山最高海拔3160米的大磨岩山,到最低海拔650米的红河谷,戛洒的山川,以其独特的气势磅礴于滇南。

过去,山间铃响马帮来,山歌传来哥到家。看到对门的村子,要走半天的路。上了几架坡,还在坡上走。姑娘出去不愿回,小伙出门独自归。今天,哀牢的子民再也不愿为大山所困,人们渴望走出山门,走向河谷,走向集镇,去拥抱新世界,创造新生活。

但是,太难。

走路难——山上道路要么不通,要么崎岖不平;居住难——村里贫困户大多居住在高低不平的山上,住在草房里、土房里;喝水难——很多人家生活用水要到一公里以外去挑,甚至几公里外的山箐沟里或河里挑水,路程远,路面泥滑不平;种养难——山道崎岖,走半天的路才到得了劳动的地头,起早贪黑,既耽误时间,又耽搁生产。好不容易养大鸡猪,赶到集市上出售又非常困难。

山区老百姓说:“不搬走,苦日子永远没有尽头。”

但是,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烂草窝。真要搬走,群众又舍不得,难弃舍。

有的群众担心,搬下集镇,田地在山上,靠什么养活?

有的群众担心,集镇河谷那么热,怎么住?

有的群众担心,什么时候才能赔得了建房款?甚至更有人担心……

但是,更多的群众意识到,不搬迁是不行的,靠山上那点贫瘠的土地,怎么能脱贫?何时能致富?怎么能奔小康,怎么能实现四个现代化?还有大部分群众,房子年久失修,破破烂烂,还建在山高坡陡的山梁上,晴天怕风,雨天怕水,想挪个平窝,都没有巴掌大的平地。现在政府动员搬迁到坝子里的平地,盖起了花园一样的别墅,去哪里烧高香,才会磕头遇着天!

我们来到三层楼的搬迁户阿华家,问及她家的情况,她高兴地说,现在太好了,她的一个儿子在戛洒糖厂工作,一个姑娘在元江工作,儿子下班就能到幼儿园接着孩子回家,姑娘周末也能开车回来,非常方便。周一到周五,她就打滴滴去元江县城帮女儿带外孙,周末再回曼哈来。来了还可去地里忙会儿生产,周日再回去元江。

这样一幢300多平方米的住房出了多少钱?阿华说,30多万。自己的积蓄出点,儿子出点,向姑娘借点,现在基本没差账了。

原来她家是平田黄梨树的村民,老家一间瓦房建在一个山坡上,门前就是一个石头砌起的大坎,人人说风水不好。一家人早就有另买一个座基的打算,但苦于一直买不到合适的地基。多年前,村中归并校舍,她家想买小学校的座基,但凑不够钱,没有实现。后来村中有住户到县城归并工作的女儿,她家想买那家的旧座基,但又太贵,也没有谈成。左盼右盼,左等右等,直到迎来了脱贫攻坚,政府出面在关圣庙集体报名建盖,她家不费太多口舌,就在新区抽到了一幢三层楼的安置房,全家实现了多年未能实现的安居梦。不是党和政府,她家现在还在海拔1800米的山上挣扎。

问到她的生产,阿华说现在很好,很方便。以前平田村稻田在陡坡下面的村脚,收了谷子还要往坡上背,往坡上挑,现在直接就可用农用车拉到曼哈,要吃要卖,很方便。特别是她家的橙子,从果园直接摘了拉到集市上卖,卖完就回集镇上的家。哪像以前,上上下下,大量时间耗在平田到集镇的10多公里的山路上,背怕了,爬怕了,累怕了,苦怕了,没有想到能够过上今天的坝子生活。

是的,我们深入过平田,平田并不平,山高坡陡,基础滞后,土地贫瘠,传统农业和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平田多年贫困的原因。

当然,在哀牢山上,像耀南,冬瓜林这些村组,都是艰苦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农户的积贫积弱,如果不从根子上改变生存面貌,人民永远只能过苦日子,难过好日子。

云山雾海,茶盐古道,哀牢山腹地,戛洒镇的山村里,每一处都有绝美的风景,每一处都有历史沉淀,每一处都让人惊叹。然而,美丽的画卷里隐藏着道不尽的疼痛。溪水流不到山上,土地无法精耕,一方水土养不富一方人。

当然,吃惯苦也不一定知道苦,这个陈规陋习一旦成为习惯,就会甘愿承受,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不是每个人都渴望打破。

关于搬迁,从耀南村搬迁下来的杨有兵说,我父亲以前最抵触,认为搬下去住不惯,而且舍不得他的老屋,但现在他已经认识到搬迁的好处了。以前在老家,杨有兵的父亲总是肚子疼,下山瞧病非常不方便。搬到曼哈社区后,他才到戛洒卫生院做检查,知道自己是得了胆囊炎。在医院治疗后,病慢慢就好了。

耀南村半坡小组村民潘贵云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土房烂得不得了,需要搬迁,但他坚决不同意搬迁。

镇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

村干部上门开导他:“我们送您到安置小区看一看,您看清楚了,再做决定好不好?”

潘贵云来到搬迁安置点,看着120平方米宽敞明亮的新房,他放心了,立即决定搬迁。

他说:“政府建这么好的新房给我们住,当然要搬!搬到小区在镇上打工不用再花钱租房子了。”

在纸厂村搬迁户美凤看来,现在有了三室一厅的新房子,很好了,老人孩子都有了自己独立的房间。

以前,她家里穷得叮当响,除了吃饭的几副碗筷,连个坛罐都没有。睡觉的床也是破木板,连凳子都没有好的。现在,美凤一家人过上了好日子,她丈夫在矿山上班,一个月收入四五千元,每天都可以回家。孩子住校,周末回来。她就可以去打工,争取早点让家里富起来。

“真是做梦都没想到,我们还能住进这样的新房,政府对我们真是太好了。”美凤说。

关圣庙,很早以前是个四合院,古老的墙,雕梁的柱,琉璃的瓦顶,殿内供奉着三国大将军关羽的塑像。传说蜀汉丞相诸葛亮和大将军关兴,率官兵来云南平叛蛮王孟获,获得成功,关兴想为其父关羽建庙塑像,让众人祭拜,从大理一路找过来,最后选中了关圣庙大芒果树这里。

关圣庙四周梯田层层,流水潺潺,田畴一片葱茏,这是河谷的肥沃之地,但傣家人靠田地生活多少年,也仅是能吃饱肚子,贵不了,也大富不了。

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富,先栽树。

这些年,随着特色集镇的加快推进,随着热区产业结构的加大调整,戛洒公路通到村村寨寨,果树林木种满山山岭岭,傣家人开始加快融入集市的步伐,卖蔬菜,卖水果,卖米,卖猪、卖牛,卖鱼,村村寨寨经起了商,做起了买卖,昔日的村寨开始大变样,一间间土房开始翻新,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成为特色集镇亮丽的风景线。

征地的事就像一个惊雷,在傣家村寨炸开了锅。

易地搬迁是大事,脱贫攻坚是大事,但征地也是大事。

一期安置涉及575亩,官竜、速都、街上、曼秀、曼湾五个花腰傣村寨,尤其是速都,前两年集镇规划就征过两次,目前土地已不多,再征,好多群众都将成为失地农民,所以很多花腰傣心里有了情绪。

刀应真家7口人,目前只有土地2.5亩,这次要征2亩。平时身体不好的他,感觉血压又升高了。白永平家有土地3.8亩,这次要征2.5亩,但他家情况要好点,因为他家长期在集市上杀牛卖,很赚了些钱。

镇上、村上都进行了宣传,开会,层层动员,尽管有想法,但村民们最后还是同意了。

花腰傣们要融入集镇,山上的各少数民族兄妹也要融入城镇。共同富裕,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才是国家的发展战略,也是党的奋斗目标。

一期征地如期顺利完成,随着开工鞭炮齐鸣,机声隆隆,关圣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建设正式启动。这就意味着,多少年在大山上艰辛生活的各族群众将迎来新住房、新生活、新时代、新起点,他们也将像集镇原有的居民一样,成为这个繁华重镇新的一员。

……

全文刊于《民族文学》汉文版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