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科普短视频的位置在哪儿?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齐雅文  2021年11月30日15:09

目前,科普短视频正以多样化的态势出现在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传达着多样的科学知识。近日,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的“繁荣科普创作 助力创新发展”系列沙龙活动,邀请科普科幻、科学传播领域及短视频运营领域的专家学者就科普短视频的创作与传播、科普短视频产业发展现状、科普直播行业的发展前景等问题展开研讨。

短视频助力科学传播

在梳理了融媒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后,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互联网信息研究院副院长曹三省发现,在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科学传播开启了新图景。当今的大科学时代,决定了科学技术领域不像传统的科学传播那样小众和垂直,大量的科学技术和众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科学技术的边界在进行拓展和外延。社会公众、跨专业人群、教育对象和国际社会等领域的人为科学传播提供了非常大的舞台,科学传播在和不同文化形态进行结合,以更具亲和力、更具网感的形式呈现。

曹三省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媒体融合和科学传播的有效结合是一个非常大的亮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必然要和科学传播紧密结合,媒体需要完成新闻报道、舆论引导、舆情监测等任务,大量的传播内容和科学传播、大众教育、应急宣传进行结合。可见,科学传播已经无缝衔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科普短视频应该在短视频生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短视频用户的需求体现在奇观效应,即平常没看过、可以带来新鲜感的内容,这些内容是科技类短视频能够带给用户的独特体验和优势。”在曹三省看来,科普短视频的创作可以采取提升基础设施,探索新的产品和体验,进行创新赋能等措施,要有更加专业的队伍和能力支撑,来开启科学传播未来的方向,而短视频正是科学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

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科学传播中心主任朱效民表示,当今的科普内容需要灵活多变、适应时代发展,短视频对于科普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应开发出更多、更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在深度科普的同时也可以强调浅科普,在大众科普的同时也可以发展小众科普,以及个性化科普,这些方面的内容都是可以在短视频中进行呈现的。”朱效民说。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教授崔亚娟通过对B站知识区科普类视频的研究发现,高关注度、大传播量的科普视频具有专业性、知识性、稳定性、话题性、互动性和创意性的特点。她表示,科普视频将晦涩深奥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普通公众与科学家之间的知识沟壑。科普视频满足了人们对于提升健康水平、知识储备、学习实用技能等需要;弹幕、留言区的设置满足了提出疑问和发表见解的需求,呈现了双向互动的二次传播效果。

运营需坚守科学本色

短视频运营在策略上有何经验?北京联合大学电子商务行业与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副教授陈道志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他看来,短视频运营首先需要考虑好账号自身定位,明确用户、进行内容细分。其次是要做好账号布局,建立多个不同账号的传播矩阵。在内容生产方面,选题内容要和账号定位吻合对应,并注重背景音乐、标题、发布数量、发布顺序等细节的打造。在粉丝数量方面,要注重加强粉丝互动,注重分析粉丝的偏好,加强传播。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崔亚娟表示,泛知识类视频与直播增长迅速,互动性意愿增强;新冠肺炎疫情也加速了在线教育成长,B站科普视频飞速增长;B站的科普类UP主大部分来自个人及其团队,少部分来自以《中国国家地理》《博物》等杂志和丁香医生为代表的机构和组织;B站中优质科普类视频UP主大多数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背后一般有工作室、公司支撑,本人出镜解说更有交流感,在多平台进行运作。

此外,视频片段的讲解、原创动画短片、专家出镜讲解、实验操作、短剧创作和资料混剪是B站科普类视频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传统科教节目风、二次元动漫风、专家出镜解说风和互动分享风则是B站科普类视频的主要表现手法。在崔亚娟看来,醒目吸引人的标题、出镜解说者出色的表达能力、快速的镜头节奏和语速、以及搞笑、拼贴和戏仿,都是优质科普短视频的艺术特色。

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协常务副秘书长吴宝俊坦言,由于自己不同于其他公司性质的账号运营,需要考虑如何实现可持续的问题。他表示,不少的高校、科研单位都面临着教育经费和科研经费无法用于科普短视频创作,但又无法通过商业渠道获得资金的问题。因此,他们在进行科普短视频的内容创作时,会将多数成本放在内容创作方面,而不是追求极致的大制作。并且账号推送的内容将安全作为第一准则,符合高校身份,并不盲目追求流量。“这个账号不一定是最有流量的,但可以进行长期稳定的运作。”吴宝俊说。

如何在实现商业变现的同时,又能保障视频内容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哔哩哔哩视频科普频道《万物拣史》主编谢默超结合以往经验谈道,科普短视频创作者可以让广告方提前提供相关资料,进行前期沟通,进行专业判断其宣传卖点是否有科学性,需要坚守科学底线,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

建立科普多元表达方式

“今天的科普更需要主动适应大众,避免‘唯我独尊’‘老古董’的形象,以平等、轻松的风格融入受众。今天的科普不仅仅是宣传和教育,更多的是科学治理下的协调和服务,建立一种高效、积极的回应机制,一种交流、对话、协商的平台。”朱效民认为,把重心放在公众上,可以实现一旦公众有相关需求,就可以迅速提供相关知识方面,科普短视频将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这个过程中,建立科普职业化的资质保障、科普市场化的准入规范,都是十分必要的。还要将科普内容尽可能细化,科普对象进一步细分,将科学形式多元化,促进公众广泛参与。

谢默超认为,做科普短视频首先要考虑的是内容是否能够提供给用户满足感和获得感,最基础的是要触及观众。“科普短视频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娱乐短视频和电子游戏等娱乐产品,而不是书本。人们都愿意把宝贵的业余时间放在自己感兴趣、对自己有用的事情上,所以科普短视频的内容本身要对用户产生价值。”

“在新时代面对年轻人,传统的知识视频叙述方式已经不再流行。”谢默超表示,在短视频时代,按传统的科普视频创作思路进行内容生产,很难吸引到年轻用户。短视频平台凭借其强大的算法优势,通过大数据精准识别,对用户进行内容精准推送。“只要一个视频没有吸引到用户,就很难再进行后续的推荐,所以科普短视频创作者们需要学习新的叙事模式。”谢默超如是说。

对于开设直播进行科普的方式,吴宝俊表示,好的科普报告需要一个好的氛围,大家同在一个场合可以直接交流,“有学生、有老师,现场感足,这才是科普知识好的传播效果。”谢默超表示:“相声在现场讲才能直观看到观众的反应,讲知识也一样,你需要知道大家对目前讲的知识是否理解和感兴趣,以此调整相应计划。”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大鹏对此也十分赞同,他认为,观点的不断碰撞和交流,是线下科普互动的魅力所在,目前直播尚不能满足这点,但未来会有其他的交流互动方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