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座谈会发言
来源:文艺报 | 周令飞 王锡荣 葛涛 乔叶 黄瀚  2021年09月29日07:38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作家协会于9月26日在京举办“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座谈会”。周令飞、王锡荣、葛涛、乔叶、黄瀚五位代表在会上发言。现刊发他们的发言,以飨读者。

——编者

周令飞:在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的时候我想说的话

今天是我的祖父、敬爱的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日,我来到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参加纪念座谈会,此时此刻,我的心情特别感动,也特别怀念我的祖父。

相对于140年前鲁迅出生的那个时代,今日中国,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鲁迅所说的“第三样时代”,已经超出鲁迅的期望。

在今日中国,鲁迅已经成为一个意义丰富的文化象征。鲁迅和他的作品,已成为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成为这个时代人们热爱和关注的热点。近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鲁迅,引用鲁迅的话语;互联网上的“鲁迅说”和“我们今天是否需要鲁迅”不断刷屏;鲁迅作品在我国中小学课本中有14篇之多,仍然是中小学教材中最多的;今年,国家文旅部组织出版的32000多页的新版《鲁迅手稿全集》即将面世;哲学社科领域关于鲁迅的科研项目不断涌现;以鲁迅作品创作的交响乐、话剧、影视作品相继献演……这些都充分表明了一个国家和人民对鲁迅文化和作品的挚爱。【详细】

王锡荣:塑民族之魂 立时代新人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同时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由此我想起了100年前的鲁迅。那也正是李鸿章所谓“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国体支离破碎,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大变局时代到来。1921年,40岁的鲁迅,在年头上写了《故乡》,在年底写了《阿Q正传》,之前之后还写了一大批作品,特别是写了祥林嫂、阿Q一女一男两个人物。两人的人生道路不同,但同样命运悲惨,同样在故事结束前死于非命。同时还写了他们周围的两群人。这两群人对待这两位主人公,是同样的始而同情,继而厌烦,终于嘲笑。然后在他们死后,很快将他们遗忘。

我理解,鲁迅之所以这样写,其用意在于说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在历史大变局中站住脚,归根结底首先需要的是人的改变、人的精神面貌的改变。鲁迅说过,“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就是说,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之计,第一需要的是立人。【详细】

葛涛:努力做好鲁迅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传播工作

我们应该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做好新时代鲁迅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传播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化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的鲁迅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主要汇报一下关于推动鲁迅在国外传播与研究的一些感想和体会。

第一,要继续推动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鲁迅的影响遍及全世界,从1909年日本报刊刊登介绍鲁迅兄弟翻译出版《域外小说集》的消息至今,鲁迅在国外的传播、翻译与研究也有了110多年的历史。鲁迅研究是国外中国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本、韩国、美国、苏联等国家都有一批重要的鲁迅研究学者。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外的鲁迅研究队伍已经基本断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详细】

乔叶:鲁迅先生这盏灯

作为一个热爱鲁迅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有幸获得过鲁迅文学奖的作家,很荣幸能参加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座谈会,更荣幸的是还有发言的机会。以我参会的初衷,来到这里,只是想静静聆听的。在聆听中学习鲁迅先生的精神,在聆听中接受洗礼、教育和滋养。既然有了这个珍贵的机会,就谈几点体会向各位作简要汇报,恳请大家指正。

一想到鲁迅先生,有一句话就会涌上心头,这句话是古人用来赞美孔子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生活在动荡飘摇的春秋之末,在那个蒙昧混沌的时代,孔子的意义如灯一样。这盏灯从古照到了今。当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如孔子这样的灯有无数盏,他们汇成了一条灿烂的灯河,鲁迅先生就在其中。在100多年前的中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旧世界正是最为腐朽黑暗的时刻,我们有了鲁迅先生这盏灯。灯,即意味着光,这光聚集在鲁迅先生的身上,是热血之光,是理想之光,是信念之光,也是文学之光,是思想之光,是精神之光。【详细】

黄瀚:新时代青年的责任

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丰碑,也是20世纪整个世界的文化巨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先生笔耕一生,留下大量具有开创性的文学作品。无论是任心而谈还是嬉笑怒骂,鲁迅先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症结有着独具慧眼的洞识,读之总有醍醐灌顶之感。鲁迅先生是博大深邃的。从文学、美学、民俗学到科学史,从文字学、金石学、历史学到考古学,鲁迅先生在诸多领域颇有建树。鲁迅先生是开放包容的。他广泛涉猎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真正做到了“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

站在东西文化、新旧文化交融的路口,鲁迅先生将求知求学与家国情怀结合起来,贯通中西、熔古铸今,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理念。青年鲁迅提出“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思想。欲强国必先“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欲新一国之民,必须以文化人。与同时期慷慨激昂的革命家有所不同的是,鲁迅先生更加注重文艺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改造作用。鲁迅先生以笔为枪,做起“听将令”的文学,帮助青年学生,投入爱国救国的时代大潮。【详细】

 

(摄影:王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