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乔叶:鲁迅先生这盏灯
来源:文艺报 | 乔叶  2021年09月29日07:43
关键词:乔叶 鲁迅

作为一个热爱鲁迅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有幸获得过鲁迅文学奖的作家,很荣幸能参加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座谈会,更荣幸的是还有发言的机会。以我参会的初衷,来到这里,只是想静静聆听的。在聆听中学习鲁迅先生的精神,在聆听中接受洗礼、教育和滋养。既然有了这个珍贵的机会,就谈几点体会向各位作简要汇报,恳请大家指正。

一想到鲁迅先生,有一句话就会涌上心头,这句话是古人用来赞美孔子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生活在动荡飘摇的春秋之末,在那个蒙昧混沌的时代,孔子的意义如灯一样。这盏灯从古照到了今。当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如孔子这样的灯有无数盏,他们汇成了一条灿烂的灯河,鲁迅先生就在其中。在100多年前的中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旧世界正是最为腐朽黑暗的时刻,我们有了鲁迅先生这盏灯。灯,即意味着光,这光聚集在鲁迅先生的身上,是热血之光,是理想之光,是信念之光,也是文学之光,是思想之光,是精神之光。

毛泽东评价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骨头最硬的鲁迅先生面对黑暗和腐朽,以笔为枪,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但转过身来,他对明亮美好的新生力量又怀抱着炽烈深情。作为觉醒时代的先锋,他自始至终都理解和支持革命,与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共产党人结下了深厚情谊,鼎力扶持萧红、柔石等进步青年作家,这些都成为镌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红色印迹。

和许多朋友一样,我的书架上也有一套《鲁迅全集》,我时不时地就会抽出一本,看上几页,总是开卷有益,常读常新。刷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的时候,也总是会看到有人在引用鲁迅先生的经典语录。这些都在印证着,鲁迅先生以他独有的深邃和辽阔早已经成为我们经典的文学资源和文化资源,他的杰出著述、他的知行合一、他的人格魅力,这一切都闪烁着德厚流光,使得他的价值维度如此丰富。也正因此,当我试图找到一个词想要来诠释鲁迅先生的精神时,总是会在他的浩瀚中迷失。直到我准备参加这个会,前些天接到了中国作协寄来的邀请函,看到“人民大会堂”中的“人民”二字,我似乎有所悟。如果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是一棵大树,那么这棵大树所深扎的土地,正是:“人民”。

鲁迅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他在《这也是生活》中的一句话,成为了被广为传播的金句之一。这句话的动人之处,我想,就在于所表达出他对国家、对民族、对同胞们的赤诚热爱和深沉牵念。人民对文学创作意味着什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人民”也是一个频率极高的关键词,他说,“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鲁迅先生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民族魂,正因为他身在人民,心系人民,观照着人民的生活和命运,表达着人民的心愿和心声。作为一盏灯,他的灯芯,正是人民。我们常说,作家要拿作品说话,而要拿出好的作品,没有捷径。只能坚定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全力以赴地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中,让自己的心紧贴着人民的心跳动,我想,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能无愧时代,不负人民。

谨以此浅显心得致敬鲁迅先生。并以此自勉。

(作者系北京市作协驻会副主席、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