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人民文学》2021年第1期|高鸿:匠心筑梦 ——记最美奋斗者窦铁成
来源:《人民文学》2021年第1期 | 高鸿  2021年01月21日22:49

楔子:“中国工人——了不起!”

2002年,粤北山区迎来入冬以来最强寒潮,高寒山区气温降至零度以下,部分路面结冰,异常寒冷。京珠高速公路开始修建,中铁一局电务公司承担了广东境内某标段的系统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金牌工人”窦铁成被点将前去增援,带领电力安装试验班对工地遇到的难点进行攻关处理。

接到任务后,窦铁成日夜兼程,带领大家进驻没门没窗、水泥地面尚未铺好的变配电所。寒风凄凄,潮湿阴冷。工程使用的设备基本上都是法国某公司的产品。面对这些国外设备,窦铁成只能通过翻译过来的资料边学边干。为了尽快弄懂这些法国运来的设备,他们躬身在山沟里的变电所刻苦钻研,废寝忘食,很快便完成了安装任务。

然而,就在进行交工送电前的空载实验时,意外发生了:一个变压器开关不断跳闸。

在场的人员不知所措,目光全都投向窦铁成。

窦铁成冷静地翻开图纸,详细地对每一个节点测电阻值、测电流、测绝缘,可故障还是排除不了。业主埋怨他们安装技术有问题。一时,整个施工工地上的人心里都不是滋味。那一刻,窦铁成的心里也在翻江倒海:自己负责过那么多工程,施工中还没出现过安装质量问题。然而这是国外进口设备,许多图纸都是外文,难道真的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经过一番严格检查,窦铁成发现一切安装程序都达到施工标准要求,只剩下总控空气开关这最后一关的检查了。面对这个法国设计的巨型开关,窦铁成反复观察。是否问题就出在这里?窦铁成将情况向公司领导作了口头汇报,并向业主提出与设备供应方——法国有关产品供货公司联系,让他们派技术人员到现场处理问题。公司领导认为事关重大,一再强调:“我们一定要把安装的技术标准做到位,有关数据要百分之百准确,不能有半点差错。因为一旦把这个信息发送出去,不但是我们公司与业主、与法国设备产品供货公司打官司,还涉及中国与法国技术上的声誉啊!”窦铁成很肯定地做出法国供货方在设计数据上有问题的判断。公司要求业主向法国某公司发出产品定值有差错的电子邮件,要求厂方派技术人员来施工现场核实。厂方很快回复:“我们的产品很精密。有问题?不可能!一定是你们施工队安装得不标准。”业主把邮件转给窦铁成团队,要他们再做进一步核实。窦铁成斩钉截铁地说:“如果不是法国设备设计方面的问题,我愿承担专家往返机票及相关一切费用!”大家都替他捏一把汗。在中方几次督促下,对方不得不派设计工程师前来施工现场查看。

法国设备专家来到现场,听完翻译介绍,非常自信地表示他们的产品绝不会有问题,应该是安装方面存在问题。窦铁成让翻译转达要与法国专家交流的意愿,法国专家问翻译:“他是干什么的?”翻译回答:“是中铁局的一名工人。”法国专家不屑一顾:“他有什么资格和我交谈?叫你们的工程师来吧。”窦铁成听后笑着对翻译说:“你给他讲,中国工人也能和他探讨他们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用事实说话,用数据验证。”通过翻译,窦铁成把几天来测算的各种数据、空气开关有关部件的电流量、电流衰减速度的数值以及发现的疑点,一一说给法国专家,明确表示厂方在设计方面存在问题,请厂方打开开关调整有关数值,使开关在规范的运动下正常工作。法国专家在认真听取窦铁成有关数据和理论分析后,脸上的表情渐渐转变。专家拿着窦铁成测算的数据反复核实和分析,不得不承认空气开关的设计数值有疑点,同意让中方打开开关做时间数值的调试。

现场工地上,施工的工人围成了直径十米大的一个圈子,包括专家在内的几百双眼睛盯着窦铁成和他的徒弟们。窦铁成头戴褪了色的安全帽,身穿洗得发白的工作服,黑瘦的脸颊上挂着眼镜。他熟练使用各种工具,经过一段时间的拆卸,空气开关经过调试和总装进入到分离式接线环节,马上就要合闸了。大家明白,如果在调整后空气开关再跳闸,证明人家法国生产设备没有问题,那就把人丢大了!这不但丢了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的脸,而且丢的是中国铁路工人的脸啊!

时间在一瞬间似乎凝固了。大家屏声静气,期待着窦铁成合闸的那一刻。

在大家热切的注视下,窦铁成用力将调整后组装的空气开关合闸,控制电屏柜上的指示灯瞬间如星光闪烁,在场的所有人欢呼雀跃起来。法国专家拉着窦铁成,竖着大拇指连声说道:“Good!Good!”还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中国工人——了不起!”

一 “金牌工人”是如何炼成的?

1956年10月1日,共和国诞生七周年的日子,窦铁成出生在陕西省蒲城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里。

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却并没有让知识在窦铁成身上得到太多的延续。那个年代,因为家庭成分的原因,自幼聪颖好学的窦铁成,不得不在初中毕业后就插队到了农村。

1972年,窦铁成初中毕业回到渭北老家务农,再苦再累,当医生的父亲送给他的“开卷有益”的话却始终记着。在农村的那些年,窦铁成见什么都学,除了铡草外,所有的农活都会做。虽然只有初中文化,在那时的农村,窦铁成却是村民眼中的文化人。他自幼喜欢读书,对无线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处借书学习,了解电器原理知识。东家灯不亮了,西家电线断了,他都主动跑过去帮忙,渐渐地,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安灯接线、维修电器的能人。那时的窦铁成或许并没有想到,今后自己将与电结下不解之缘,成为电工行业的翘楚。

1979年,中铁一局向社会招工,窦铁成报名参加考试,结果被录取了。参加工作之后窦铁成才知道,自己在农村学会的那些东西都是鸡毛蒜皮,真正的电力专业知识自己一窍不通。上班不久,窦铁成就发现,那些技术不高、干不好活儿的人总是被人瞧不起。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当一个让人看得起的工人。然而,因为新来乍到,有的老职工在操作设备时,一到关键时候就把他支开,不让看。

“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能没有知识和技能。没知识、没技术,就会被人瞧不起。”面对窘境,窦铁成下定决心一切从头开始学习。要学的东西太多,常常是头天所学的,第二天又忘了。窦铁成采用“笨”办法,白天学,晚上记,在笔记本上详细记下施工和技术要点,还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没想到,这个行为成了他受用一生的习惯。到现在,四十多年的时间,他已记下了九十多本工作笔记,洋洋洒洒二百余万字。功夫不负有心人,学到后来,窦铁成闭上眼睛,电力原理、电路流程像放电影似的从脑中闪过。慢慢地,他心里渐渐有了底,这些笔记也在许多施工中派上了大用场。很快,窦铁成在同来的一拨工友中,活儿干得既快又好,在数百名员工中脱颖而出。

1980年7月,窦铁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铁一局电力技术培训班。同班同学都是各单位的佼佼者,也有直接推荐来的工长。当时,他感觉压力很大。笨鸟先飞,抱着这个死理儿,窦铁成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学习。星期天,其他学员或探亲访友,或聚会玩耍,他依然把自己关在教室里苦读。在此期间,除了春节之外,窦铁成没回过一次家,哪怕是农忙时间。他给在乡下务农并带着孩子的妻子写信说:“我不回去了,我要抓紧每一天时间多学习。”凭着这股钻劲,七个多月的培训结业时,窦铁成拿到了全班电力考试的最高分。就这样,窦铁成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跨越,从一个乡下后生变成一个熟练的电力工人。

一位哲人说过,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不久,属于窦铁成的机会终于来了。(北)京山(海关)压煤改线上施工,窦铁成第一次接触电力技术工作。巧在窦铁成和工长住一个工棚。工长见这个小伙子好学,又有理论,就试着问:“你能不能干技术活儿?”窦铁成自信道:“那我试试看!”工长见窦铁成这般自信,就把一个小变电所的安装工作交给了他。

凭什么?有些老工人为此发牢骚,还有几个老工人专门找工长闹情绪呢。

不知不觉中,窦铁成与两个工友照着图纸施工,半个月后就完工了。之后,又去给其他小组打了一次增援。

后来,他很感激那位工长给了他施展技术的平台,让他一个小后生露了一手。

1983年,在京秦铁路沱子头变电所施工时,因为工班没有技术员,老工长先给窦铁成一张图纸,说:“你去试试,考考你,看你这‘钻头’有多硬——看图纸,走出电路二次原理图。”窦铁成看完图后,利索地将各类电路怎么走说得头头是道。工长听后心服口服,放心地说:“好好干,把好技术关。”初担重任,可不能丢人,得拿出硬功夫!窦铁成白天干活,晚上把自己关在备用调压器房里,对照专业书籍,一张张图纸、一条条线路、一个个节点地分析解读,细细研究设备如何安装、设备如何安置、电缆怎么走。窦铁成回忆说:“我把七套加起来一寸半厚的各类不同技术图纸齐齐地画了一遍。”四个多月,工程通过了验收,窦铁成这才深深地松了一口气,整个工程还获得了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四个多月的艰辛换来的荣誉,坚定了窦铁成做一名有知识的好工人的信念。他一头扎进电力专业的知识海洋里,尤其是电子技术、机电保护等方面的知识,他一点点啃,一点点琢磨、消化。先后购买了《高等数学》《电工学》《电磁学》《电子技术》《电机学》《钣金工艺》《钳工技术》《机械制图》等大量书籍。窦铁成工作以来,微薄的收入除了寄回养家,全被他用来买书了。那段时间,他先后花费上万元买了三大箱子专业书,他把这些书当作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工地搬迁到哪儿,书就跟着搬到哪儿。那些年他很少回家,家里的大事小事几乎无暇顾及,两个孩子出生都没有回去。工友们打趣说:“老窦把书搁眼前,把老婆撂一边。”

在同事的眼里,窦铁成就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书呆子”——除了干活,绝大部分时间手不释卷,甚至在施工完毕转移地点时,他在火车上看,在汽车站候车时也看。难得回到家里,人家串门谈家常,他把自己圈在家里继续看,以至有人开玩笑问:“你是回家来探亲呢,还是来学习啊?”

一位领导说:“他看书能笑出声来。”

这个书是电力书。许多人感到奇怪:电,是个多么抽象的东西;电力学,是门多么枯燥的学科。窦铁成怎么能乐在其中呢?

的确,电,对很多人来说,是个摸不着头脑、支离破碎的世界。但对窦铁成来说,电,是一个绚丽的、完整的、“看得见”的真实世界。他说:“我这个专业就跟福尔摩斯探案似的,要靠推理。像继电保护,一级一级按逻辑顺序排列,你设计它的时候要遵循逻辑关系。声信号、光信号的设计也是这样。我们找故障原因的过程也是推理。”换句话说,每当窦铁成运用推理,成功地找到了故障的症结,他就立刻享受到推倒多米诺骨牌一样的快感。点倒第一块,哗,所有的骨牌全都按既定的顺序倒下,形成可爱的图案。

1991年,在京山压煤改线唐北车站施工时,窦铁成开始接触调压器的安装调试工作。当时,他对控制器的工作原理知之甚少。

笨鸟先飞。他晚上一回宿舍,就翻阅相关参考书籍进行补课。有一天晚上,他叫来工友一块儿分析研究,最后,工友困得直打哈欠,他只能自己研究了,直到凌晨两点左右,才弄清了控制器的工作原理。那一刻,他非常激动,竟不由自主地大喊了一声。那位工友被惊醒了,埋怨道:“你是不是犯了神经病?”

窦铁成的工作笔记整整装了四大箱。那些笔记本有的因年代久远已泛黄,但上面的字迹却无一例外的极其工整,上面记录着关于数字、绘图等的技术问题,以及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间或还有他的一些心情日记。这是他工作四十余年来的“履历”,也是他自学成才的丰厚“证据”。

工友们都知道,窦铁成随身不离“三件宝”:工具包、笔记本、数码相机。每天工作之余,他都要将技术要点和其他工作记录在笔记本上,便于分析总结。详细的记录,成为重要的原始数据资料。工友回忆说,窦师傅的高徒、大学生赵亚平有一次和窦师傅干完了一段工程,事后过了一段时间,有关部门要他写该段工程的技术总结,可一些数据他怎么都想不起来了,只好问窦师傅。果然,还是窦师傅的笔记帮了他的忙。

现在,窦铁成的徒弟、工友们深受他的感染,几乎每个人都有了和他一样的好习惯。不管在哪里施工,都随身带个小本记工作笔记。

窦铁成说:“学习没有终点,做一个有知识、技能强的好工人也没有终点。”1999年,单位财务部门配备上了办公电脑,一下引起了窦铁成的好奇。他请求财务人员说:“你把钥匙给我,晚上我给你看守办公室,我要学电脑,一举两得。”就这样,已经四十多岁的窦铁成每晚钻到财务室里,从辨认一个个字母、掌握一个个功能开始,练打字、写总结、钻研CAD制图软件。一个个不眠之夜的磨砺,终于使窦铁成练就了直接用电脑设计绘制各种电力技术图纸的本领,成为中铁一局三万名工人中掌握电脑绘图的第一人。

不断地学习使窦铁成一直走在新技术的前沿。从电磁保护到晶体管保护,从微机连锁保护到四电集成保护,我国电力变配电所经历的几次升级换代,窦铁成都精通在手,了然于胸,未曾有丝毫落伍,始终是企业掌控运用新技术的引领者,被誉为西铁一局的“电力专家”“金牌工人”。

2008年4月27日,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曾做过一期《金牌工人——窦铁成》的节目。主持人董倩问道:“有人把你叫作‘金牌工人’,我们只听说过有金领、白领、蓝领,但是我第一次听说有‘金牌工人’,你怎么理解‘金牌’这两个字?”窦铁成坦然答道:“我觉得对我冠以‘金牌工人’这个名词并不确切。”董倩问为什么?窦铁成说我觉得我还不是金。董倩说那你理解的“金牌工人”是什么样?窦铁成说:“我觉得在技术领域和学习科学技术这方面永远也不会达到金的。”董倩问:“‘金牌工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工人?”窦铁成说:“‘金牌工人’应该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工人,各个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工人,我是这样理解的。”董倩说:“你觉得你还不够格吗?”窦铁成说:“不是说我不够格,我觉得我还没有达到顶峰。”董倩问:“什么是顶峰?存在顶峰吗?”窦铁成回答道:“不存在顶峰,永远没有止境。静下来的时候我常想:像我这种情况太多了,这么多的一线工人,他们都很优秀。我想我这个‘金牌工人’只是一个人们所说的众星捧月。”董倩问:“为什么是众星捧月?为什么会把你捧出来?”窦铁成说:“这个事情我也分析了,我只是离人们的视线比较近一点。月亮在宇宙中并不是一个大的星球,而且它要借助太阳的光,好多星星它们要比月亮大。”

多么朴实谦逊、悃愊无华啊。一个人只有严格要求自己、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兢兢业业,潜心所从事的事业,才能不负众望、脱颖而出,成长为出色的人才。

“老窦是技术‘大拿’,有绝活儿。”在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窦铁成“名头”不小。多年不间断的学习,让窦铁成成了铁路电气和变配电施工的技术“120”——有技术难题,大家只要拨打老窦的手机号码,难题总能迎刃而解。许多问题,他不需要去现场,只要听人讲解大概情况,就能很快找出症结所在。

1988年,西安到安康的铁路建设正忙,窦铁成所在的中铁一局电务处秦岭电管队负责为国内第一长的秦岭隧道施工供电。

一天电闪雷鸣,大雨滂沱,电管队在秦岭山上的四个变电所接连跳闸。电全断了,可值班人员却总也找不到故障点,无奈,便电话求助远在几十公里外的西安出差办事的窦铁成。

当时西安也突然停电,窦铁成正在办公点办公。他点着蜡烛,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图纸,胸有成竹地通过电话指挥现场值班人员排除了故障。

“神了!”知道这件事的人无不这样评价。

老窦事后挺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那四个变电所,有三个我都干过,情况很熟,全在我脑子里装着呢。”

2008年3月8日,达成线金堂变电所提速改造工程施工快结束的时候,公司总经理和民锁陪同铁道部副部长卢春房到现场检查工作。现场员工都佩戴着“技术员”“电力工”的胸牌,只有窦铁成戴着“技术顾问”的胸牌。

领导与员工挨个握手,和民锁握到窦铁成,看这个老工人胸前佩戴着与众不同的牌子,就好奇地问,是不是正式工?收入怎样?有没有上岗证?

窦铁成挺直了腰板回答说:“我有四个证:安全监察证、电力工操作证、技师证、国家技术监督局发的试验员证。”听了回答,和民锁高兴得直拍老窦的肩膀,连声道:“不错!不错!”

2008年4月14日,内蒙古境内东乌铁路棋盘井配电所突然跳闸断电。窦铁成只用了十分钟的时间,就从五千多条线路中找到了出现问题的那条线路,从而及时恢复了电力通信,保证了铁路的正常运行。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做好做到家,要做到极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窦铁成经常对徒弟这样说。

二 匠心筑梦

——在平凡中做到非凡

工匠精神的价值在于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专业、专注、一丝不苟且孜孜不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工匠”二字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息。工匠精神不仅是职业技能,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体现的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的大国精神,以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997年,中国最长的西康铁路秦岭隧道供电施工开始了,某家单位承包了供电任务。电务公司从下属单位抽调了三十来个人组成了电管队,作为施工队来给人家“打工”,具体负责隧道施工的供电和线路维护。

西康铁路电力建设任务下达时,点没建,图纸先到了。负责施工的窦铁成连续几天在办公室夜以继日地研究图纸。有一天傍晚,他看图入神了,竟忘了办公室桌上插着电源的电热杯水已熬干了。

别人上厕所路过他工作的办公室,闻到一股焦煳味,就试着敲门。他回过神来,发现桌子已被烤出了一个黑窝窝。

电管队当时非常困难,在外欠款四十万元。员工收入低,制度不健全,人心涣散。

针对以上状况,领导让窦铁成负责订立一套制度并进行考核。

窦铁成先从整章建制入手,出台了《综合考核办法》,内容囊括设备的运行、维修及其安全,还有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连卫生等项目也纳入其中。这项制度出台后,他逐项严加落实。

然而制度开始运行的时候并不顺利。

刚开始,员工们以为这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未放在心上。

考核中,窦铁成将每个变电所看得很细,所内的电缆沟都看了一遍,看是否有烟头、垃圾等可燃物落入。对容易出现隐患的设备上的小螺丝,他一个一个上一遍。

制度规定,考试成绩不及格者要补考,再不及格者停发当月奖金。尽管奖金的数额不是很大,但个别考试不及格的员工还是急了,纷纷找到窦铁成求情。

有位员工,补考后还是不及格,得了五十八分,按制度要扣发当月奖金。这位员工请窦铁成的熟人、机关部门的领导前来说情,窦铁成都一一回绝了,他说,这关乎制度,制度定了,就要执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们的技术和业务都稳步提高了,学技术的风气日渐浓厚,每一次,大家几乎都考出了不错的成绩。

有一次,窦铁成到青岔变电所例行春检,在地沟里发现了一条施工时留下的草绳。按规定,地沟里不允许遗留杂物。

年轻的所长是窦铁成的徒弟,马上向师傅承认错误,希望他能网开一面。

窦铁成正色道:“你们其他方面做得不错,但地沟里有杂物就违反了规定。你是我徒弟,执行制度要从你开始。我只能得罪你了!”为一条草绳,每个人被扣了好几百元,扣得大家实在心疼。要知道,那时候工资都不高。但从草绳事件以后,这个所每个人都自觉按照规章制度,把工作的每个细节做到位,再也没有出过什么偏差。

“标准”是窦铁成一直坚持的,因为坚持,“窦铁成标准”使他参与的很多工程获得了“免检”的待遇。1996年,窦铁成参加京九铁路施工建设,淮滨变电所是他在京九线上的第二个变配电所。工程监理方验收时,得知是窦铁成带人干的,当下表示让他们直接送电。

众所周知,电力工程是修建铁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道工序,往往在偏僻荒凉的野外,吃住行都不方便,经常还得抢工期,属于高危行业,特别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东乌铁路第四项目部负责人魏宁彬回忆起和窦铁成的第一次合作:1993年,在丰准线施工,窦铁成是班组长,魏宁彬是技术员。为了完成窑沟一号和二号隧道的照明工程,窦铁成钻进隧道后就没有出去。原来他嫌驻地到工地相距四十分钟的路程太远,不利于抢工期,就把工具和生活用品搬到隧道里,白天黑夜地干。每天早晨,太阳还没有露头,他们就进了隧道,晚上天黑了才出来。在隧道里,每天他们都是在石缝里接渗出来的水泡方便面吃。“就把饭盒放在铁轨上,然后跪到枕木上,爬到沙石上。就这样,因为吃饭的时候中间没有停的环节,饭盒也不洗,往那儿一扔跟着就去干活。就是这么几个人轮换着、循环着,你吃着,我上去打眼儿。实在太累了,在避车洞里把设备包装板摞起来当床打个盹儿。”窦铁成说。四十多天时间实现顺利完工后,窦铁成走出隧道,原本黝黑的脸色竟然变得灰白。

2001年,从西安到南京铁路电力上施工时,中铁十六局一个变电所遇到变压器环流故障,铁道部西康总指电管所问窦铁成如何解决。窦铁成将数据输入电脑分析,立刻找出问题症结。设计院一位工程师感到惊讶:“你怎么能用电脑分析出来?是不是有专用软件?”窦铁成只是笑笑。

原来,窦铁成一直用电脑分析每日每月报表,分析故障却是头一次。他是根据多年经验,学习电脑,并准确地分析出故障原因的。

几十年来,窦铁成每年奔波在各工点的时间在十一个月左右。他宿舍床头的箱子里,安全帽、工作服、洗漱用具、书、常用药品一应俱全,单位有事,随时准备开拔。窦铁成成了公司离不开的宝。领导说,这注定了他像个消防员一样,到处救火。在西康铁路秦岭变电所,数百米规格不同的铝板材要加工成长短不等、角度各异的连接导线。按照传统做法,既费时,工艺还不美观。窦铁成大胆设想,利用现场的废料,设计制作了一套煨弯器,一下子提高工效近五倍。

京山、京秦、京包、兰新、西延、京九、西康、西南、乌鞘岭、达成、浙赣等铁路建设和京珠、泰赣等高速公路建设,都留有窦铁成的汗水和心血。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工程,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就要用不同的办法来施工,可以说每个工程都要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将知识、技术创造性地用于工程,解决难题,就会从中享受到快乐。”这是窦铁成秉承的,也是他坚持的。参加工作以来,他勤于思考,善于结合所学,主动攻关新课题、解决新难题,累计为企业创造和节约成本浪费近一千八百万元。

三 “工人教授”的精艺传承

大道至简,匠心至繁。匠心质造,精艺传承。

2006年11月18日,在陕西省电力线路工职业技能竞赛中,窦铁成获得第一名。更为神奇的是获得第二、第三名的,居然是窦铁成的徒弟李洪江和孙晓峰!师徒三人包揽前三名,在领奖台上激动地抱成一团,成为业界的一段佳话。

徒弟们感慨,师傅这么多年努力学习、辛苦摸索而来的经验,全都毫无保留地教给身边的人,实在令人敬佩。

与很多知识分子相比,窦铁成所掌握的知识或许谈不上有多高深,但他这种乐于共享、不计回报的奉献精神,令多少专家和教授自愧不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窦铁成主动把技能传授给工友,督促他们学习,并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度来看,配得上“教授”这个称呼。

窦铁成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不仅在于他有很强的技术能力,还在于他公私分明。有一次在施工时,窦铁成路过一条街道,偶然看到了一款非常实用的便携式万用表。他想,平时用的万用表体积都比较大,不方便随身携带,就自己掏了五十二元钱买了四只万用表表笔,送给身边的同事和徒弟。一些同事听他说是自己掏钱买的,就劝他说,这是工作用具,用公家的钱报销就好了!他说:“这是我送给大家的,虽然钱不多,但代表我的一点心意,不能因为钱不多就占公家的便宜!”

窦铁成的徒弟李洪江刚参加工作不久,有一天,他看见师傅在变电所的院里捡起两颗螺丝,很不理解。师傅说:“你不知道,这是宝贝!”还认真地用油浸泡去锈,然后仔细用塑料袋包好。

有次测试线路时,需要更换锈断的螺丝,大家很着急,却怎么找都找不到合适的。这时,只见窦铁成从身上掏出个小包,打开,李洪江一看,里面是各种各样型号规格的螺丝,上次师傅在院里捡的那两颗自然也在其中。师傅乐呵呵地对李洪江说:“你看,派上用场了吧!这些都是我平时收集的。”李洪江动情地说:“现在这个社会,爱企如家对很多人来说只是口号,可窦师傅真的是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了!”

除了大公无私、勤俭节约,窦铁成还是个能工巧匠。

有一次,在某变电所施工时,没有导线煨弯工具,出外买,又没有现成的。窦师傅来到工地后,土法上马,用汽车千斤顶、角钢和槽钢,加工成了一个做工精细、实用的五线煨弯器。工友们在旁半是佩服半是玩笑地说:“窦师傅,让您整个原子弹,您也能造吧?”他笑着说:“这没啥,当工人,要把活儿做精了才好。”

由于经常在隧道里施工,随着线路的铺设画线,脚手架也需跟着一截一截地移动,施工人员须不断从脚手架上上下下,非常麻烦。窦铁成想,如果给架子装上轮子,人就不用上上下下了。后来,窦铁成发明了一种组合拖工车,把钢丝绑在上面,可自动在隧道壁上画线,比手工画出来的规范许多。组合拖车人走车走,线走灯走,工具在架子上也跟着走,省时省力,安全便捷,功效大大提高。

电务公司有这样几个让人惊叹的数字:1990年以来,窦铁成讲授“电力变配电技能”达到二百六十多个课时,直接受教人数达到一百八十余人。中铁一局电务公司共有职工四百零六人,窦铁成带过的徒弟就有三百零八人。全公司四十二名电力技师中,窦铁成的徒弟就有三十五人。特别是全公司最顶尖的七名电力高级技师,有五人曾师从窦铁成。虽然他的徒弟不少已经担任了副总经理、经理等比他更高的职位,但还是习惯称呼他“窦师”“窦教授”。

“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做不了多少。这个世界太大,需要做的事太多了。如果我能把自己有限的知识传授给尽可能多的人,就等于把一个人的能力放大成一个团队的能力,我也省了不少劲,为企业留下一笔宝贵财富。”谈起育人之道,窦铁成如是说。

就是这样一位教授级工人,多年来把培养年轻人当成了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和他共过事的年轻人,不管是谁,他都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知识和技能。窦铁成利用一年一度的系统测试机会,给年轻职工传授试验技术。每到一个所,他就把大家召集起来,针对变电所的设备逐个进行讲解,对核心部位重点分析,不时向周围的年轻人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回答。

四十年来,窦铁成参加过无数铁路建设,先后提出实施设计变更七次,解决技术难题六十九项,解决送电运行故障四百余次。由他负责安装的四十五个铁路变配电所,全部一次性验收通过、一次送电成功,全部获得优质工程称号。

四 天边的云

太阳依旧爬上山头

我却不知回家的路

心雨像盛夏的汗水

雾都的光将在何处

西部的寒冬只是在户外

西南的寒潮充斥整个空间……

这是窦铁成在日记本里写下的一首诗。很难想象,一个战天斗地的“大老粗”工人也有心思细腻、感情丰富的一面。

铁路电力工人是个苦差事,不仅仅是说干的活儿脏、累,更为辛苦的是长年奔波在外,很少有时间和家人团聚。窦铁成工作三十年,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却不足三年。

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窦铁成也牵挂着家人。有时他会写在日记本里,有时他只是拿出笛子,坐在开满紫云英的山坡上,吹一曲悠长的《草原之夜》。

长年野外的生活使窦铁成的脸越晒越黑,深深的皱纹如沟壑密布,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老许多。可是这张脸在妻子杨华芳看来,依旧像年轻时一样帅气。

窦铁成有个幸福的家庭。妻子杨华芳理解他、支持他。“老人过世他不在,孩子出生他不在,家里盖房他不在。他永远都是忙的。年前,我受伤住院了,他在跟前伺候了几天。三十多年了,这是我唯一一次享了老汉的福!我理解他,我觉得很幸福,满足了。”有一次,窦铁成随国资委组织的考察团到比利时考察学习,回来后除了记满学习笔记的八十页笔记本以外,还给妻子买了结婚以来第一枚戒指。虽然这枚戒指只要几十欧元,妻子却觉得比那些上万元的钻戒还珍贵。

那些年,因为常年在外漂泊,窦铁成深知愧对家人,回家后他抢着刷碗洗锅,还带着孩子们去河边捉鱼、唱卡拉OK。大女儿窦虹说:“父亲很少在家,我小时候很怕他。高中毕业了都不知道他是干啥工作的,只记得每年回来都带着奖状。上大学后才知道父亲是干啥的。现在很理解父亲,也很钦佩父亲。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窦铁成把女儿们唱的歌用手机录下来,随身带着,成了他的“随身听”。

随着现代通讯、电脑技术的发展,窦铁成也赶了把时髦。他每天都和妻子互发短信交流,还用QQ或微信与女儿进行视频聊天。

窦铁成给自己起的两个网名分别是“四海为家”和“天边的云”,他说这两个名字就是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工作几十年来,他和家人聚少离多。最忙的时候,要历经四个省、行程数千公里,穿梭于九个变电所之间,一个工点少则七八天,多则十天半月。窦铁成的二女儿窦楠上高中的时候,在学校寄宿,宿舍里的同学常常埋怨父母唠叨,说家里人管得太多了。听着听着,窦楠不由得暗自伤心,躲在被窝里蒙头哭了。

每当回忆起和窦铁成相识、相恋到成家这几十年的日子,妻子杨华芳都会非常激动:“一张十元票子,一块花手绢,我俩十七八岁订的婚,二十二岁结婚,在一起待的时间不超过三年。那些年他像天上的云一样四处漂泊,一年也难得着一次家,家里什么事都帮不上。有些人问我:嫁给窦铁成后悔吗?我说不后悔,习惯了。家里有事,他回来,事是那么大,不回来,也是那么大,咱不拖他的后腿。他是个实在人、大忙人,也是个好人,不会有心眼,对工作太认真。这么多年了,他没拿回来啥,就拿回来了一堆荣誉证书和奖章。有时,我一个人太累的时候也会埋怨他,但有一次我听老窦说在哪个隧道里干活,一个月没出去几次,整天接岩石上掉下来的水泡方便面吃,我就忍不住掉眼泪了……”

窦铁成说,有一件事令他难以忘记:“记得女儿两岁那年,单位工程不太紧,都放假了,我怀着迫切的心情,就想马上见到一年多没有见到的妻子和女儿。说句心里话,平时连做梦都想女儿在叫爸爸。谁知当我踏进家门时,女儿看到我陌生的面孔,叫了声‘叔叔好’就跑得老远。当时,我的心一下子都碎了。每当想起这些,我的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我欠妻子、欠女儿的太多了!”

长年野外作业,工作上的劳累和对家人的牵挂叠加在一起,窦铁成感受如何呢?

“每次一个工程顺利完工并交付业主,每次攻克一个技术难点、取得一点技术成果,我都感到很自豪。每天我和老伴短信联系或打电话时,与女儿在网上聊天时,回到家里抱着外孙女时,我感到是幸福的。”窦铁成如是说。

窦铁成的女儿窦楠在《我的父亲》一文中这样描述她的父亲:“我儿时的印象里,家对父亲而言,似乎只是短暂的中转站,他从来不愿多停留,而单位才是他真正的家。我从未计算过这二十多年来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不想算更不敢算,它是那么的少,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自己从小就缺少父爱。每年家里都能收到父亲从外地寄回的信件,邮寄地址总是在变化。后来母亲告诉我说父亲的足迹已经遍布了全国各地,当时的心情除了自豪还有一丝怨恨,因为他宁可四海为家,却在自己家里和亲人身边多待不了一天。到了年底,不管父亲回不回家,他的奖状都会邮寄回来,奖状上火红的灯笼和飘扬的旗帜似乎诉说着父亲这一年的艰辛和成绩。母亲总是把父亲的奖状张贴在最显眼的位置,我和大姐的奖状围绕着父亲的,那土墙上也散发出洋洋喜气和其乐融融的年味来了。”

窦铁成在事业上取得很大成绩,得到了企业和大家的尊敬,但他一直为没有时间照顾好家而内疚。几十年来,他忙于工作,在一线摸爬滚打,很少和妻子、孩子团聚。单位曾三次安排他带家属去旅游疗养,但都因为工作脱不开而放弃了。他总是宽慰妻子说,等我退休了,天天陪着你,带你去外面好好转转。

五 最美奋斗者

2019年9月25日上午,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电力试验所质量负责人窦铁成喜获殊荣。

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共同组织开展“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引导人们永远铭记各行各业奋斗者为党和人民作出的重要贡献,永远铭记新中国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永远铭记英雄模范承载的爱国奉献奋斗精神,在全社会大力唱响礼赞新中国、奋斗新时代的昂扬旋律。

此次活动主要由推荐报送、群众投票、审核公示、宣传发布、学习践行等环节组成,评选表彰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来自生产一线、群众身边的先进模范。此次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一共二百七十八人,而作为中国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窦铁成就是其中一位。

2019年10月1日,作为“双百人物”的窦铁成受邀在天安门广场现场观看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阅兵盛典。

“10月1日那天也是我的生日,能和祖国一起庆祝生日,更能在北京国庆盛典现场观礼,我的心情真是万分激动。”窦铁成说,作为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能够参加我们国家七十周年庆典的一系列活动,感到万分的自豪、激动和荣幸!

2019年10月18日,陕西省“最美奋斗者”进企业宣讲活动在中铁一局西安地铁九号线香王车辆段项目部举行。“最美奋斗者”、全国劳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窦铁成走进地铁建设一线,与工友等分享他的故事。

“天安门广场那雄壮的阅兵场面,人民军队各种方队整齐的军姿、战车震耳欲聋的声音和联欢晚会上五十六个民族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至今还在脑海里久久回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窦铁成仍然历历在目,那绚丽的焰火、变幻的灯光、如昼的彩灯,充分展现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体现出人们幸福生活的多姿多彩。

面对荣誉,窦铁成自信而坦然:“这些荣誉我当之无愧,但是,这些荣誉都是组织给的、弟兄给的、中国中铁给我的,在这个肥沃的土壤上才有窦铁成。对我来说,每一次荣誉都是加油站。”

参加阅兵观礼是国家对一线工人的肯定。“窦铁成是中铁一局近三万名职工的杰出代表,是中国中铁的一面旗帜。”中国中铁一局党委书记张为和介绍说,“中国中铁一局这样的一个文化土壤,这样一个光荣的传统和历史,产生窦铁成这样的先进典型确实不是偶然的。”张为和自信地说道。

中国中铁党委副书记、副总裁、工会主席姚桂清的话也表达了同样的含义。他说,窦铁成的事迹和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中铁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集中表现。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优秀的队伍,全国八万多公里铁路,中国中铁修了五万多公里。他们把铁路修到哪儿,就把经济建设和人民的幸福带到哪儿!

“作为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参加两次国庆阅兵观礼,这是国家对一线工人的肯定和褒奖,也是我们砥砺前行、不断奋斗的动力源泉。”窦铁成说,作为一名企业员工,衷心为祖国感到自豪,一定要把爱国的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参加工作四十年来,窦铁成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铁路电力工人,坚持以顽强的毅力走自学成才、岗位成才之路,四十年间累计写下两百多万字的学习笔记,成长为为企业创效一千八百多万元,解决现场施工技术难题六十九项,解决送电运行故障四百余次,获得两项国家专利的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术专家。多年来,窦铁成授课和举办专场讲座三百余场次,签订师徒协议四百余份。为了能将优秀的施工工艺留下来、传下去,他自学CAD制图软件,和两个徒弟一道完成了四百四十三页、十万六千多字的“牵引变电所施工工艺”和中铁一局电力试验所第一刊四万一千多字的“电气试验作业指导书”。2009年,他带头完成二十四万八千字的《变配电所安装与试验操作法》的编纂工作,尽最大的力量把自己的所知所学传授给更多的人。

四十年来,窦铁成奋斗的足迹踏遍了祖国山山水水,在京珠高速,面对百分之六十都是进口设备的实情和外国专家的高傲,他带着技术人员挑战自我,破解设备故障;在风似刀割般的窑沟隧道照明施工现场,他带头攻坚,喝岩缝滴落的水,吃用温水泡开的方便面,在三千七百米长的隧道内顺利完成了一百四十五盏照明器具、一百四十三处机械维修电源箱的施工任务;在苏州地铁,他带领技术人员克服闷热潮湿的环境,反复研究,发明了“硅脂填充法”,解决了我国华南湿热地区地铁供电设备绝缘技术难题……“一个人可以没文凭,但不能没有知识和技能。”窦铁成用实际行动印证了这句话,并赋予了它新的内涵。

多年来,窦铁成先后当选“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党的十八大代表,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受到习总书记的亲切接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四十多家新闻媒体,集中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同时,他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代先锋”栏目英模榜及《焦点访谈》《面对面》等节目,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他为全国职工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展现了新时期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专家型工人的风采。

2011年11月,窦铁成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作为全国首批挂牌成立的工作室,窦铁成在里面主动担当,发挥劳模的影响力和引领作用,带领技术攻关小组先后成功研发了疏散平台测量小车、刚性悬挂接触网垂直向上钻孔平台等多项成果。累计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两项、各类专利四十二项、工法三十九项、获奖科研项目四十八项、BIM大赛获奖十一项、软件著作权十项。

2016年1月,窦铁成当选陕西省总工会副主席。他是“名人”,是“工人主席”,可办公室里总是找不到他。简单的工装、一个黑色的双肩挎包,他行走在施工一线,一直如此。作为电力试验所质量负责人,他在大连、佛山、西安、天津等工地上来回跑,重大工程节点都有他指导施工的身影,尽职尽责、毫无怨言。

2016年10月,窦铁成到了光荣退休的年龄,本可以实现他对妻子的承诺:带着她出去旅游,陪着她在家里做饭、洗衣服、种花弄草,像大多数退休的老人一样在马路上散步,或带着外孙一起在公园游玩,颐养天年。然而中铁一局离不开他,电器公司实验所离不开他,窦铁成技能大师工作室离不开他,铁成技校也离不开他。窦铁成退而不休,还是像往常一样按时上班,风雨无阻。

工匠精神,匠心为本。有没有工匠精神,关键是看有没有一颗安于默默无闻、执着于追求卓越的匠心。

窦铁成锲而不舍地在他热爱的岗位上展现一个大国工匠的情怀和担当精神,是新时代最美的奋斗者! 

高鸿:陕西富县人。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百优计划”文艺人才、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二〇〇五年开始在《美文》《长城》《清明》《北京文学》《中国作家》《人民文学》等期刊发表作品,多次被选刊转载。已出版长篇小说《沉重的房子》(《黑房子,白房子》)《农民父亲》《血色高原》《青稞》(《爱在拉萨》)《情系黄土地》《平凡之路》,中短篇小说集《二姐》《银色百合》,散文集《遥望陕北》《走进西藏》《南泥湾》,长篇报告文学《艰难超越》《水无穷处》,长篇历史人物传记《一代水圣李仪祉》等文学作品六百余万字。《沉重的房子》入选《陕西文学六十年作品选》(长篇小说卷),《农民父亲》获吉林省第二届新闻出版精品奖、陕西省第二届柳青文学奖;报告文学《到中流击水》获陕西省柳青人社文学奖;有散文获第二届孙犁散文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等,入选《大学语文》教材、《语文主题学习》(九年级)教材、《中国最美的散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