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电影文学馆系列丛书出版:“电影与文学仍是我们望向世界的窗口”
来源:凤凰网文化 |   2021年01月05日08:44
关键词:电影文学

近日,主题为“从文学到电影”的文学观影沙龙在北京单向空间朝阳大悦城店举行。知名影评人、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张献民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励耘博士后”王昕在沙龙现场就原著与电影改编的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电影文学馆”系列丛书是重庆出版社出版、华章同人出品策划的经典丛书品牌,致力于经典文学与经典电影的相遇,以文学深化对电影的权威解读。出版作品包括《阿甘正传》《飞越疯人院》《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面纱》《猜火车》等。

这些经典电影的原著小说,被翻译成多种文字风靡世界。多部作品获奥斯卡金像奖、美国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法国凯撒奖等多种大奖,豆瓣电影10万条以上评价,是历久弥新的电影佳作,更是是真正经久不衰的文学经典。

在观看完《面纱》《飞越疯人院》《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三部经典影视作品剪辑版之后,特邀主持人朗唐请工作室创始人、文学现场策划人唐娟老师提到,原著的阅读体验其实更真实,阅读过程中会随文字深入,更容易接近作者创作时代的真实社会环境。而电影的改编多多少少有所偏失,比如《面纱》的改编就很温暖,但或许正好也弥补了阅读原著带给读者的那种“悲剧感”。

对此,兼职电影文学顾问和电影艺术监制的张献民老师说,文学改编电影首先肯定要尊重原著,这是“铁律”,一般改编也会要求编剧去阅读原著、理解原著。但是编剧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对于原著里篇幅或“尺度”特别大的地方,编剧是有责任且必须要“变”的。比如《飞越疯人院》有点类似于东欧“隐喻式电影”,张献民老师认为这部原著的文本其实是有点“脏话文学”,其次还带有一点“科幻或迷幻色彩”(原著中有很多关于主角脑海中想像的特殊治疗手段和场景描写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是原著里的很多体制或手段问题,就不适合搬上荧屏,所以必须需要编剧对此进行改编,那么少了原著的精彩也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张老师也倡议,不能把电影和文学混为一谈,各有各的艺术处理形式,经典改编作品的“变”与“常”其实没有次重之分。

王昕老师主要研究中外电影史论、大众文化和科幻文学,他在谈到《面纱》这部作品时提到,阅读或观看这一作品不光是因为它的文学或电影价值,也不局限于爱情这一主题,读者还可以关注它所展现的世界结构、殖民者心态,以及特定时代“男权”视角对女性生命经验的呈现。在他看来,改编幅度的“大小”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有的更多是内容上的增删、侧重点的调整,是内容呈现上的“变”,另一些则是形式和结构上的转换。例如《飞越疯人院》的电影与原著之间就进行了彻底的视角转换,电影版将主视角人物从印第安酋长直接改为麦克墨菲,从形式结构上看,这可能是更明显的“变”。因为电影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形式、媒介,它们之间可以转换,但怎样的转换是成功的,如何去评价其中的“变异”是否恰当,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在数码时代,我们其实可以把电影和文学视为全媒体时代里不同媒介、不同平台的迁移,但是这两种不同题材遥遥对峙但又能让我们从中思考到某种联系。

如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在电影文学馆丛书中作序称:在熙攘而变得逼仄的世界与富足而封闭的“宅”之间,在影院“洞穴”与黑镜的闪烁之间,电影与文学仍是我们望向世界的窗口,是我们破镜而出的可能。“电影文学馆”丛书以著名影片的原著小说为主体,再次回归“从小说到电影”的经典命题,再次标识文学与电影间亲缘关系与媒介区隔,犹如“交叉小径的花园”里溪水勾画出的界标。往返于文学与电影的远方和近端,是为了再度审视和思考我们的世界、时代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