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谭仲池:书香田园
来源:湖南散文(微信公众号) | 谭仲池  2020年11月24日07:25

这些天,妻子一直念叨着,要我陪她回50年前下乡插队的书香村去看看。

一个阳光灿烂的夏日,我俩携手同往。

妻子很早起来,就忙着梳妆自己。她像是很久没有回娘家的女儿,把自己精心地打扮一了番。

书香村位于浏阳河上游的大溪河畔,离省城有100多公里,是江南典型的稻田山水林荫村庄。我记得妻子跟我说过,她插队时,所在村叫书江村。直到2004年,丁山、圳培和书江村合并,改名为“书香村”。“书香”最早由来,是大自然中有一种植物,叫芸草。古时读书人爱书,将芸草夹在书中,其发出的香气能杀死书虫。后来人们便将书中散发出的缕缕香气,称为书香。书香村天然生态良好,长年都笼罩在一片碧绿迷朦的树烟里。早晨起来行走,在路边篱下,都可看到沾在花草叶片上的露珠晶莹发亮,让人见着心清气爽。

晨阳升起,光芒鲜丽。朝霞如花,衬着层层叠叠的山岭,灿美如画。车子在铺着沥青、泛着黏黑的高速公路上急速行驶,不一会就进入了在蓝湛湛的天空覆盖下,群峰起伏、山脉逶迤、林掩房屋、绿色荡漾的丘陵山川。望着从山脚延伸而来,由远而近的层层梯田,荡起青色禾苗的微微涟漪,就如铺开的翡翠锦缎,在大地的怀抱轻轻地蠕起抖动,给我这颗游子的心,送来了水稻的芬芳和湿润空气的清爽。

这是一幅荡漾着缠绵乡情的水墨丹青,它能勾起缕缕难忘的青春回忆。坐在车上的妻子,此刻我想,她的眼前定然会浮现知青岁月的滴汗入土,春种秋收,雨影灯愁,清冷苦涩乃至当初的朦胧希翼。

其实,想到这段岁月,我的心情也很复杂。

车子慢慢放缓了速度。从高速公路下来,越过山的坳口,通往书香村的宽广柏油路便出现在眼前。妻子激动地朝窗外喊:“书香村到了”!我偏头凝眸窗外,一条色彩缤纷、与绿色盈满田垅的烤烟基地接壤、高低有序的茂盛花木林带,就从车的右侧掠过。细看这些生机盎然的花木竹林,有可移植于街市公园,令人相念的修竹;有可居于楼堂,美艳溢香的花枝;有可风雅入室,亭立窗台的兰草;还有不畏风霜雪雨、尽显君子风骨的红梽木。望着眼前这片玲珑伟岸、朝气蓬勃、经典恬静、洋溢着生命的青葱和灿烂的花木林园,我读出了书香村人胸中的锦山绣水、自然灵光、诗书画境。我在这里,闻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欣赏到了绚丽的乡野色彩。我明白了,为什么妻子多次催我来书香村。原来她的心和情就一直根植在这里!

在村上图书馆门口等候的乡亲,见到我们从车上下来,跑着拥过来。妻子一见到她认识的老乡亲,眼睛里盈满了泪花。我同样激动,不断地和乡亲们握手。昔日的书香村,已经完全改变了模样。妻子边走边指着,身边一棵棵高大参天的古老香樟树对我说,这些樟树那时候就长得绿荫如盖。在田间劳动歇息时,我们常在树下乘凉。我走近一看,树上都挂着保护古树的牌子。心想,真不容易,历经岁月的颠簸,这些古树还依然蓬勃茂盛地挺立着,默默守护这方水土,就说明书香村人早有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看到身边一栋栋绿树掩映、门口贴着对联、屋前栽种着花草的红砖楼房,妻子东指西指,不断问老乡,这是谁家的宅院。我知道,妻子插队时,这里十分贫困,交通闭塞,缺水缺电。乡亲们连饭也吃不饱,穿的是打补丁的粗布衣裳,住的是透风漏雨的土砖屋。那时,她在村上小学当民办教师,学校的教舍,就是一栋矮小的土砖屋。住在屋里四面来风,天一下雨,就得用脸盆,去接从屋顶滴漏下来的雨水。可是她念念不忘的是,这里的孩子非常认真读书,学生的家长如何关心照顾她。我知道她对自己工作过的学校,仍一往情深。便走到前面对妻子说,现在就去看看你当年教过书的学校。

将近中午,头顶的阳光格外明亮,把整个村庄照得金光灿灿,连地上的沙粒也闪闪发光。走进学校,就像走进了一座花园。一排排绿树簇拥着高大敞亮的教学大楼。打开教室窗门,就能碰到靠窗的树木伸展开的青枝绿叶。校园里种植的花草,一株株,一丛丛,摇曳着碧翠和艳丽。身临其境,我仿佛看见一位扎着小辫子的城里女知青,正在操场和孩子们一起跳绳欢笑。前坪正面,鲜花丛中耸立着一尊雕塑。这个被雕塑的读书人就出生在这里。他叫孔昭绶,这所学校就是他创建的。孔昭绶从日本留学归来,1917年就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这年毛泽东25岁,正在一师八班读书。孔昭绶的孙辈孔建国已快80岁,家中仍保留着孔昭绶当校长时一师师生花名册。他拿着已纸张发黄的花名册给我看。告诉我,爷爷办学特别强调:“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所以那时的湖南一师就有一批像徐特立、杨昌济、何叔衡、毛泽东、田汉、蔡和森那样的进步老师和学生。看到我很专注地站在学校门口,看那块写着“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实习基地”的牌子,女村支书卢俊红对我说:“书江学校已经多次翻修改建,才有了今天的样子。开展乡村旅游以来,从四面八方到这里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她还说,书香村人读书,已成为一种文化观念,家家都很看重教子女读书。恢复高考以来,全村960户人家就走出了518名大学生,16个博士生,52个硕士生。听了这番介绍,我对书香村的读书传统有了更深层的了解。

吃午饭时,老乡特地做了当年妻子在插队时喜欢吃的小竹笋炒酸菜、香葱煎鸡蛋、蒸紫苏嗦螺等土菜。吃着这些可口的家常菜,我真切地感受着家乡的烟火味与人生岁月的油盐咸淡。席间,我对村支书说:下午我想去拜会那位取村名的老教师。

老教师叫李学树,就住在村中的桃树林边。

午后的阳光斜斜照进李家宅院,那柔美的光线,把墙角的绿草、墙上的藤萝,都勾画的枝叶清晰,跃然入眼。大门旁边墙上,挂着村上授予的“四点小课堂”的牌子。我一看就知道,李老是村上的“翰墨书香达人”,每天还要辅导下午4点放学的村上孩子。走进屋内,厅堂摆放整齐的桌、椅、条柜、沙发。墙上贴着的对联、书画,无不表达着李老对岁月光阴的珍惜,现世安稳的感怀。在与李老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他从1950年开始,就到这里教书,今年已经93岁了,一直没有离开过。他自家就培养出5个博士,9个硕士生。他对我说,村上不少家庭三代人他都教过他们的书。有的家庭交不起学费时,就用自己的工资帮他们交学费。他拉着我的手,动情地说,我一生教书,最深的感受就是,无论你有多穷,一定要让子女多读书,这样才能出人才,才能成事业,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老人的话是慧语烛光。我不断向老人点头表达敬意。

书香村一代又一代人,年年岁岁都氤氲在书香里。他们总为自家孩子能否考上大学为荣辱,能否为国家作贡献而自豪。连同村口的桃坞、竹林;村中的幽兰、紫薇;池边的垂柳、金菊,都会映照出山村的世相面貌姿态和现实生活的丰富情绪。在晨光里、在路灯下,乡亲们脸上泛起的光泽,小学生们奔跑的声响,老人们快活的谈笑,都一齐在化作梦想的斑斓、日子的欢欣在涌动。当夜风带走了白天沸扬的微尘和喧嚣,又会有村上的妙龄男女,在湖边相拥私语,彼此倾吐对这片土地、村落,对流动时光的遐想。他们不是想着离开,更多的是想着,怎样创造新的美好。在座谈会上,老支书叼起香烟,深吸一口,兴奋地说,几十年前,我们梦想的农村水利自流化、家庭电器化、农业机械化,想不到都变成了现实。现在书香村民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吃过晚饭,收拾好家务,倾家出动,扶老携幼到幸福屋场闲坐、聊天、看节目、下棋、玩游戏、跳舞、唱歌。大多数年轻人,就去小讲堂听课,图书室看书。

卢义方是书香村第一个到县城办窗帘加工厂的青年词作家。他知道我也写歌词,便从县城开车回村见我。坐在我身边的卢义方有些拘谨,嘴巴显得不是很灵,可他两眼放光,我看到了他内心的亮堂。他对我说,我写歌,就是为了表达对家乡的热爱,表达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几乎天天在想,在写,想把一切都写进歌里。他的话,让我感知了什么叫接地气,什么是创作的源泉?我还从和他的谈话中知道,从村里走出的大学生、研究生,都经常回村探望父母乡亲,支持村上建文化设施的一些生动细节。村上以琴、棋、书、画、亲子耕读、敬老孝顺为题的幸福屋场,都是他们回来帮助设计、书写、画画和村民共同捐资出力建的。现在书香村内外联动、老少参与的志愿者文明实践、精细服务已成为常态。所有这些,无时不在激荡他心中的情感波涛,他不吐不快。卢义方写出的《看山看水唱书香》的歌曲,就是书香村真实的美好生活写照。

青山叠翠沐朝晖

鸟飞蓝天彩云追

碧水绕村花果香

红楼屋场绽芳菲

欢歌唱得小康来

书香绵绵梦相随

在村部会议室,我听村支书介绍他们建设全面小康村的情况时,便插话询问低保户的生活状况。村支书告诉我,这些年全村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房,只剩下几个低保户没有盖新房屋。他说,进入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村上就拿钱帮助他们都盖起了新房。听完村支书的介绍,我提议去看低保户新盖的房子。村支书说:“好,我带你们去看一个今年已83岁的低保户黎家兴吧!”

沿着通向绿色田垅深处的水泥路,我们来到黎家兴的家。这是一栋新盖的红砖平房。在屋内,我仔细察看装修一新、窗明几净的厅堂,走入卧室,看到室内摆设的各种家具,自己的心境也变得开朗起来。站在门口,照见天空,有白云飘飞,望近田远山,有绿色养眼。黎家兴老人兴奋地拉着我的手,指着贴在墙上他自己编写的《文明三字经》,不停地说,感谢党,感谢新时代……他的已满头白发的老伴,也喜笑颜开地望着我。此情此景,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从他们脸上读出了一对农村老夫妇,长年流淌在心中的纯朴期盼。

村上的达人馆,是村民最亲近的地方。因为这里展出着,书香村评出的“大美达人”的照片和先进事迹介绍。他们中有热心公益事业“助人为乐”的达人,有帮助邻里“志愿服务的达人”,有精心照料老人“孝老爱亲的达人”,有书香传家“教书育人达人”,有“带头奔小康的达人”。这些达人,实际上是新时期农村的新乡贤,是村民可仿效的身边楷模。是啊!现在农村富了、美了,生活生产环境改善了,精神成长同步跟上,这是多好的事,这就是最美的乡村乐章。在这个达人馆,我不仅看到了村党支部举旗引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种粮、种树、种花、种菜、种烟、种水果、养鱼虾,实现了产业升级;还看到了他们兴修道路、水利、实行垃圾分类、改厕、建设小微水体湿地公园、优化生态环境的现实图景。更令人感奋的是,这些年,他们村上特别注重种文化,创文明,培根铸魂,用文化滋润理想、信念、道德、风尚和生活情趣。

我以往也到过许多山区贫困村做调查,那时不少村把精神文明建设看成是做虚功。标语口号喊得响,就是落不到实处。这次我在书香村的所见所闻,接触的人和事,就让我感到一点也不虚,而且是实打实,一针对一线,入心入脑,见人见物见精神。来到这里的人们,可以从这里的每一棵古树,能想到曾经深藏在原始景致里的贫困故事;从这里的每一条小溪,能听到村民伴着每天升起的炊烟,从内心发出的对改变山村旧貌的殷切呼唤;从这里的每一条村路,能看到村民们踏着泥泞、迎着风雨、峰回路转、艰难创业的履痕;从这里的每一座桥梁,能感触到乡亲们翻过一道道山峦,涉过一条条溪流,在白天,在梦里对美好未来的深情守望。

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天边。我们兴致未减,去看村后的古井。这是一口露天古井,据说有了几百年的历史。虽经风雨苍桑,斗转星移,至今长流不衰,清澈见底,卵石可见。我知道,井中的水是从山上的岩缝里流入的泉水,它与土地有着息息相通的血脉联系。井的水面即使是一圈轻轻的颤动,都是大地生命呼吸的细微显露。便问,为什么不修一座亭子,遮雨雪、灰尘、落叶。老乡说,村上开会讨论过,大家认为过去没有建亭子,还是保持原样好。我明白了老乡的心思。其实,他们是在维系一条生生不息的乡愁文化之源。我环顾四周,看到由井水渗入的池塘和水田,灌溉成长的水草莲蓬,格外水灵鲜活,朴实如泥生温厚,清新如露散流光。这时,我耳边又响起了村支书的话:书香村种文化的实践,使我看到村民精神境界的提升,现在连人都变得象树木那样纯粹宁静,又意气风发。

呵!书香田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谭仲池,笔名谭笑、辛宁、淡泊、叶子,文创一级,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湖南省文联原主席、湖南省作协原副主席,湖南省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出版诗集、散文集、小说、文论等20余部,计30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