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张守仁:汪曾祺是北京文学最大的亮点
分享到:
来源:北京十月文学月 |   2018年10月30日07:50

41年前,出版社编辑张守仁和王世敏、章仲锷在一次会议间隙,到宾馆外的花园里聊天。那次聊天孕育了一年后创刊的《十月》。《十月》一创刊便声名鹊起。不过,潮起潮落,那个文学爆发的黄金年代已然成为历史,众多文学期刊今天都面临发行量下降的困境。尽管如此,《十月》依然在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行,作为《十月》杂志的创办人之一的张守仁,近日在“改革开放40年——北京文学的变化与发展”文学高峰论坛上,就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文学的成就说出自己的感受。

张守仁说,其实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十月》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并非分量十足,但却不妨碍它在当时引起巨大轰动。创刊号上影响最大的作品当属刘心武的《爱情的位置》。这篇被誉为“文革”结束后最早在文学中恢复爱情记忆的作品,因为第一次冲破爱情的禁区,一经发表《十月》编辑部便收到5000多封读者来信。由此全国各地都知道北京诞生了一个新的文学刊物《十月》。当年《十月》引发了中篇小说的第一个高潮,在中篇小说领域,能够与《十月》抗衡的刊物几乎没有。

在张守仁看来,《十月》之所以能在社会上引起如此广泛的轰动,是因为他们刊发的作品冲破了意识形态的禁区,让文学开始真正反映现实生活。张守仁在座谈会上说:“在《十月》工作期间,我接触过很多作家,我感到他们都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他们怀有满腔的爱国心,我跟他们接触以后强烈地感觉到,所谓爱国就是爱我们脚下的历史土地,爱历史土地上飘扬的五星红旗,爱红旗上空蓝天里面飞的白鸽,爱白鸽飞向远方的群山,尤其是爱我们大好河山勤劳的伟大人民,因此我对作家们怀有永远的感谢之情。”

在谈到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文学的成就的时候,张守仁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作家汪曾祺是北京文学最大的亮点。他说:“我个人认为,汪曾褀的《受戒》等作品将和曹禺的《雷雨》《北京人》,老舍的《茶馆》《骆驼祥子》一样记在北京文学的史册。”汪曾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他学养深厚,既是作家又是诗人,张守仁说:“汪曾褀写凡人小事、乡情民俗,集中体现了民间底层的人心、人情、人道,而人心、人情、人道是文学场中的主要源泉,因而他的作品将具有持久的艺术价值。”

人物介绍

张守仁 (1933~)笔名青江。上海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历任《北京晚报》文艺编辑,北京出版社编辑,《十月》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编审。北京作协理事。现任“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编审委员会副主任。196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废墟上的春天》、《文坛风景》、《你就是爱》、《寻找勿忘我》、《爱是一种伤害》,译文集有《道路在呼唤》、《魏列萨耶夫中短篇小说集》、《屠格涅夫散文选》等。《林中速写》、《老船》分别获第一、二届中华精短散文大赛奖,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