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刘明钢:上大学的1978年我有三个29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明钢  2018年08月21日16:22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一年,我出生。1978年,掀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人们开始“富起来”了,那一年,我考上大学。事后看来,上大学对我意义重大,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个人的命运与共和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后来,我在大学当教师,讲到高考,经常说:上大学的那一年,我有三个29。

第一个29是年龄29。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与过去的惯例不同,1977年的高考是在冬天举行的,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录取了不到30万人。这次高考破除了对考生年龄、婚否、出身的限制,按照成绩,择优录取。废除政治上的歧视,点燃了非“红五类”子女心中的希望之火。受此鼓舞,重新找到复习资料,投入到求学大军之中。1978年高考,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我是其中的幸运儿。

由于高考中断了十余年,积压那么多年的考生同时涌进学校,同学的年龄普遍偏大,而且岁数悬殊。年长的三十五六岁,孩子都上学了;年纪小的只有十七八岁。当年我29岁,在班上按年龄排序,进不了前10。

第二个29是工资29。高考前,我是中学老师,工资只有29.5元。当时的物价很低:一斤大米0.135元,一斤猪肉0.75元。一个月的工资可买200多斤大米,可买将近40斤猪肉。

不过,那时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很大,农产品价格极低,国家粮库收稻谷每斤9分5;但是工业品奇贵,一块国产上海手表120元,相当于1200多斤谷子;一台十来吋的黑白电视机,要600多块,相当于六七千斤谷子。当时,我每月29.5元的工资,不吃不喝,4个月才能买一块上海表,一两年才能买一台黑白电视机。

如今,物价涨了许多,与此同时工资也在涨。一个月的工资,可买600多斤猪肉,可买几台彩色电视机。

第三个29是定量29。那时每个城市居民都有定量,男的29,女的27。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从某种意义讲就是短缺经济。商品供应极为匮乏,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了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各种票证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粮票。没有粮票,寸步难行。所以有人说,计划经济就是买什么都要“计划”。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商品极大地丰富起来,各种票证在不知不觉中取消了,以至于如今许多年轻人不知道“凭票供应”是怎么回事。

从教之前,我有5年的知青经历,自信还是比较了解知青内心的需求。当时只有极个别的知青下决心扎根农村,绝大多数人一心想返城。只要能返城,干什么都行。知青们为了离开农村,想尽一切办法,拉关系,走后门。鱼有鱼路,虾有虾路,有的招工回来了,有的病转回来了。虽然知青的身份无人羡慕,但是几乎没有人不办手续就直接回城的。原因很简单,不转关系,没有户口,没有定量,在城里无法生存。

如今,每个人都享有充分的自由。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想去旅游,说走就走;不用请示可到处打工;对工作不满意可以辞职不干,再换一个。

总之,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除了“富起来”了,就是人身有了更多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