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诗性的南方 个性的文学 “广西作家与当代文学”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来源:文艺报 | 行超  2018年07月16日06:20

上世纪90年代,广西作家东西、鬼子、李冯曾引起文坛的关注,并被命名为广西文学“三剑客”。2015年,“后三剑客”田耳、朱山坡、光盘以充满锐气和探索的创作,体现了广西文学的新成就。多年来,广西作家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生长特质,在文学界中显得非常独特和可贵。7月7日,由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南方文坛》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广西作家与当代文学”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广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白志繁,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以及来自广西、上海、北京等地的20多位作家批评家与会研讨。

王安忆在发言中强调了方言对于写作者的影响。她认为,某个地区的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会形成其独特的题材、价值观以及文学性格。标准普通话的出现和推行,提高了沟通和交流的效率,但这种统一的语音和句式,可能也容易让作家的思维习惯、审美精神趋于雷同。广西作家鲜明的共性与个性,正是建立在他们独特的方言及其生活的基础之上的,方言地区的作家应该珍惜并好好利用自己的语言资源。

白志繁梳理了文学桂军的发展历程,认为广西作家以其风格独特的文学写作,参与建构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格局。他说,时值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梳理、总结与研讨广西文学60年来的成绩,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南方文坛》长期以来积极推介广西作家作品,在今年第3期推出“广西作家研究”专辑,颇受业内关注。期待广西作家们强化文学自觉,深入生活,勤勉笔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讲好广西故事,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新时代的优秀作品,为广西文学园地培植更丰硕的果实,也为中国当代文学增添富有个性和魅力的新图景。

陈思和认为,广西地处西南边陲,是多民族聚居地,语言文化非常丰富。上世纪80年代以来,林白、东西等壮年作家力作不断,李约热、朱山坡等青年作家平地崛起,陈谦等海外华文作家影响日新,文脉不断,枝繁叶茂,成为当代文坛一道奇观。地处边缘、文化繁复造成了广西作家在语言上的特殊性,他们在创作中使用的都不是纯粹的普通话,强烈地体现出语言多元杂交的优势。他们的创作所具有的鲜明特点,正是我们要给予关注的。

以地域为标准集合并命名一批作家,其实并非总是恰当、可行的。但对于广西文学来说,这种命名却是相当有效的。张燕玲认为,广西作家的写作是“野气横生”的。他们扎根原乡,坚守情怀,通过各自的文本凸显地方性对于文学空间整体建构的价值。他们勇于直面时代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作品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颇具时代担当和人文精神,是广西现代文脉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在会上,林白、东西、田耳、凡一平、陈谦、映川、李约热、朱山坡、光盘、刘春、小昌等广西作家分享了各自在创作上的思考。

林白回顾自己数十年的写作历程发现,多年来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自我想象总是在摇摆之中,直到现在才重新认识到方言表现力的重要性。她说,广西作家的普遍性格是有点自卑、有点迟钝,她希望自己将来仍然能依靠“蛮力”写作,但是这个“蛮力”会朝向比较有表现力的方向。

东西认为,广西作家的写作普遍有点荒诞,他们的格言可能就是卡夫卡所言的,“所有障碍都摧毁我”。这种自我感觉的产生是有缘由的,和地理环境有关,也与当初对文学的神圣感有关。广西作家的写作是挑战文学法则的,每一次写作都试图去创造新的法则。这种挑战无疑是可贵的,因为如果我们的文学法则一成不变,那文学就会变得越来越简单。

旅居海外的陈谦表示,自己对于个体身份和文化的认同是在美国完成的。她说,到美国之后,此前因为不会说普通话而产生的自卑感消失了。这些年,她写了很多广西人在美国生活的故事,对于故乡和故乡文化的表达反而变得自然而然。

陈晓明、张新颖、郜元宝、谢有顺、何言宏、王宏图、黄伟林、钟红明、周立民等与会专家对广西作家作品的共性、个性做了细致分析。大家认为,广西方言对于作家写作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语言层面,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颇具特色、辨识度很高的地方性腔调、语气。与此同时,广西作家的写作普遍直面现实,重点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边缘人,让被遗忘的人们发出声音。他们善于将生活中的苦难处理得生机勃勃,甚至带有魔幻的色彩,具有一种色彩丰沛、轻盈幽默的美学特色。期待广西文学能够出现更多优秀作家作品,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