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千百年前的声音,打动新一代读者
古籍善本大众化,一直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努力的方向。近年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指导下,承担起了《国学基本典籍丛刊》的出版任务。该《丛刊》计划选入古代经典著作100种,底本均是存世的宋元名椠、明清佳刻,低价不低质,目的是让更多的读者看得见、买得起、读得动这些深藏秘阁大库的善本。
“博雅塔下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4月21日,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向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师生赠送《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共计60余套。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出席赠书仪式并讲话。张志清表示,《国学基本典籍丛刊》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委托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从2016年开始倾力打造的一套丛书,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成果,截至目前,该《丛刊》共出版12种计38册。该《丛刊》的定位是将深藏内阁大库的善本古籍化身千百,力求物美价廉,普惠广大读者。这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落实两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具体项目之一,通过该《丛刊》的推广,让写在古籍里面的文字活起来。
受赠现场的学生表示,一定认真研读这些经典,让传统文化经典涵养自己,提升个人素质,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
该《丛刊》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为纽带,计划从经史子集中遴选100种,500册左右,其中经、史略少,集部略多。为增加丛书的含金量,除了选择存世佳椠作为底本,还邀请相关学科专家,为每种书撰写一个导读性序言,如已出的《金刻本庄子全解》由庄子学专家方勇教授撰序,《宋端平本楚辞集注》由楚辞学专家黄灵庚教授撰序,序言通俗易懂、简明扼要。
选题背景
将古籍善本大众化,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一直努力的方向,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在中心指导下,承担起了落实具体项目的平台作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按照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指导,整合各收藏机构的古籍善本资源,选出有市场竞争力的经典读物,单品种出版,采用低廉定价的方式,将目标读者定位为文史学者、研究生和古籍爱好者以及各类图书馆(含中小学图书馆)。据国图出版社调查,此前影印出版的单种经典著作,大多为常见的清刻本或民国的本子,有些印刷质量难以让读者满意。在底本方面,国图社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可以从版本上占据优势,将经史子集各部经典的宋元珍本,印成大众化的样子。如果说《中华再造善本》走的是高端路线,那这套《丛刊》走的就是普及路线。
2014年8月25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杜泽逊教授应邀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临琼楼讲座《清代文献的整理与出版》,听众主要是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编辑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的老师。讲座之余,杜泽逊给国图出版社提了一个建议:国图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但由于这些典籍的出版往往采用丛书的方式或线装形式,供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典藏使用,普通读者因价格较高、部头较大,不易购买。国图社应该将经史子集各部的常用典籍,选择存世善本,分辑陆续出版单行本,嘉惠学林。而在杜泽逊来讲座的前几天,时任国图社总编辑的贾贵荣就提出,国图社应该不计利润,出版一些经典著作的单行本,并让历史文献影印编辑室(后改名古籍编辑室)编辑南江涛写出初步的选题策划案。杜泽逊表达了学者的愿望,贾贵荣说出了出版人的理想,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同时,这个项目得到了国图社社长方自金、副社长殷梦霞的认可和支持。
随后,南江涛将选题策划案优化完善,并拟出草目,请杜泽逊帮忙选定,《国学基本典籍丛刊》由此而始。经过近两年的努力,2016年4月,国图社将试验出版的3种——《宋本大学章句·宋本中庸章句》《宋本论语集注》《宋本孟子集注》和《丛刊》计划上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很快得到中心批复,正式将《丛刊》列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成果。
张志清在给予肯定的同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他认为,低价不能低质,要确保图书质量,进一步美化版心和封面设计,让读者感受到“古书之美”,同时要在装订上舍得下本钱,必须锁线,以利于长期保存。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韩永进也表示,国图社能够不计成本,降价为社会服务,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应该给予大力支持,并批准了相关经费。按照这个思路,国图社进行了10多次的调整和试制,终于在2017年确定了最终的版式和封面效果,并很快推出了一大批经典著作。
设计思路
《国学基本典籍丛刊》计划选入古代经典著作100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每册200页左右。底本均是存世的宋元名椠、明清佳刻。目的是让更多的读者看得见、买得起、读得动这些深藏秘阁大库的善本,推广元典阅读,让读者在阅读和收藏过程中充分得到美的享受。
该《丛刊》内文用70克黄胶纸,利于读者保护眼睛。封面设计简单大方,力争整齐划一。书名用“版刻体”,高雅朴素。全部平装32开,每册平均200页左右,页码较少的书,可合两三种为一册;部头略大的,分册装订。定价3元每印张,也就是每册的定价在20元左右。这样一来,该《丛刊》具备了阅读使用和收藏的双重价值,具体说来有三个特点:一是看得见,秘藏大库的宋元善本,即使再造,也不是普通读者能看到的,而这次出版的善本,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为了降低定价而又不失原书风貌,采用灰度印刷,尽最大可能保存原书的历史痕迹,不做过多的技术性修饰;二是买得起,定价便宜,个人读者和图书馆都能够接受;三是读得动,现在的图书动辄四五百页,更有甚者上千页,读书像搬块砖头,无法让读者体验阅读的乐趣。所以出版者把每册定格在200页左右,薄薄一册,便于携带,利于阅读。
文化情怀
图书典籍是人类文明的具体载体,中国有着悠久的藏书历史。在夏商时代,统治阶级掌握着典籍的制作、使用,与平民丝毫无关。春秋战国时期,私人藏书开始出现。到宋代,私人藏书、宫廷藏书、书院藏书构成了藏书的主体。宋代以后,私人藏书尤其有着较快的发展速度,这与雕版印刷的兴盛有直接关系。私人藏书的大发展,实际上恰恰是长期以来文化知识被少数人垄断的一种突出表现。虽然从汉代开始,中央政府就非常重视图书的收集和整理,产生了刘向、刘歆父子这样的校雠家,但官府藏书不能为普通读书人所用,只能供给特殊群体阅览。清末民国,公共图书馆如雨后春笋般日渐增多,内府秘藏和私人善本逐渐化身为学术公器。尤其是近代出版业的发展,影印(石印)技术让善本古籍化身千百,嘉惠学林。
自古及今,读书人都有着藏书的习惯。他们不但收藏图书,还会重金购买或向藏书家借阅善本,与自己所藏比对校勘,以图原本之真。校书的根源,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善本得不到广泛的推广,读书人自己退而求其次的做法。现代出版有着比前人先进的影印技术,也比较容易知道每种书的存世最善之本藏在何处,解决这个矛盾,恰逢其时。作为国家图书馆的出版社,国图社更是愿意尽自己一份力量,把优秀传统典籍化身千百,让更多的人了解她、欣赏她、研究她。
很多人往往感慨:现在没什么读书人,书都卖不动。每一个图书编辑,都非常怀念上世纪80年代图书畅销的那段时光。是真的没有读书人了吗?当然不是,我们身边的学者,大多有着自己宽大的书房,藏书几千册的大有人在;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他们行走于新旧书店的身影随处可见,有的人把宿舍摆放得像资料室。地铁上,虽然少有人翻看纸本图书,更多的人在用手机等移动终端看电子书,这表明他们也读书,只是介质产生了一些变化而已。
读书的种子不会消亡,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全民阅读的大力推广,读书人的数量也必将不断增多。近两年,一些过去年销量三五千册的传统文化读物在电商平台的销量猛增,有的年销量能够达到几万册;著名藏书家韦力谈论古籍的著作,在布衣书局网站首发,均能在短时间内销售千册以上。这些都提示我们,读书人没有减少,只是购书渠道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出版社应该顺应时代变化,推出符合时代主题的佳作。一册设计简单大方,传承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读物,一定能够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古籍在深闺秘阁时间太久了,她需要出版人去包装、去推广,让更多的读者从不知道到知道,从看样子到读进去。句句经典,字字珠玑,呼唤的是千百年前的声音,打动的是今天新一代读者。
读者互动
该《丛刊》自2016年4月推出首批3种之后,得到了广大古籍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喜爱和称赞。《南湖晚报》《光明日报》《藏书报》等先后发文报道,尤其是《光明日报》刊文《古籍影印,不妨多一点小而美》引发了强烈关注。在京东等网店的销售评论中,好评如潮。
据国图出版社方面说,很多读者在购书评论和不同渠道反馈着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因为最初的3种没有锁线,直接胶装,所以大部分读者希望出版社能够改进装订方式,用传统的锁线胶订,以利于长期的收藏和保存。对此,国图出版社虚心接受。方自金说,锁线虽然增加不少成本,但是做就要做好,正如张志清所言,低价不能低质。
有些读者的认真和专业,令国图出版社的编辑感动。在充分听取了这些好的建议的情况下,去年下半年,国图出版社着力做了版式、开本、装订10多次版式的试验和优化,封面也进行了改进。版心设计在遵照丛书编辑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变得更加美观。页码用汉字置于书口下方,与底色对齐,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设计者的用心。在书前加入底本原书的收藏单位和板框尺寸,便于读者了解和著录相关信息。全部图书采用锁线胶订,利于长时间的保存,满足部分读者的长期收藏愿望。
现在,很多读者盼望该《丛刊》尽快出齐。在读者的热切期盼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指导下,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表示,力争在2018年底之前,出齐全部100种,以供广大读者研读使用。
更多
《超低空飞行》:呈现怎样的文学现场
《超低空飞行:同时代人的写作》是作家李洱的最新文学笔记,他透过一个个写作者(他者与自己),以批评者之姿态贴近、观察文学现场,以写作者之本能参与、表达文学现场。
更多

林贤治:鲁迅与《沉默史》
鲁迅写《无声的中国》,换个说法,其实就是沉默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