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我相信:关于人生的哲学》
 | [美]杰伊·阿利森,[美]丹·格迪曼  著 曾桂娥 译   2012年09月06日11:12


作者:[美]杰伊·阿利森,[美]丹·格迪曼  著 曾桂娥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8月

书号:978-7-5327-5821-0

定价:28元
  内容简介:
  《我相信》最初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ational Pubilc Radio)播出的一档同名节目,该节目由爱德华·R·默罗主持,让美国社会各类人讲述自己的人生信仰。节目播出后获得听众的巨大反响,并最终创造了出版奇迹。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相信》重返历史舞台,此次共收录了八十篇文章,其中有当年的经典,也有今天的新篇。文章作者既包括社会名人如美国当代知名作家伊莎贝尔·阿连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美国前国务卿科林·鲍威尔,海伦·凯勒等,也包括各类普普通通的人物。他们讲述了属于自己的故事,并以此阐述了各自的人生信仰与哲学。秉承呈现真相、探索内心的主题,《我相信》为读者们描绘了一个信仰多元化的美国的轮廓,用最真实的话语诠释了美国精神的真谛。该书让我们在聆听他人心声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信仰和生命的意义进行了重新思考。
  作者/译者简介:
  杰伊·阿利森(Jay Allison),《我相信》节目主持人兼主管,独立广播记者。他的作品在美国公共广播电台的《时事纵观》和《早间新闻》以及美国公共国际广播电台的《美国生活》中播出,曾获杜邦-哥伦比亚奖,并六次获得皮博迪奖。文章常见于《纽约时报杂志》等刊物。
  丹·格迪曼(Dan Gediman),《我相信》节目制作人,作品曾在《时事纵观》、《早间新闻》、《市场》和《美国生活》等多个节目中播出。在二十多年的广播生涯中,格迪曼凭借《打破循环:如何制止虐童行为》等节目获得过公共广播领域的绝大多数重要奖项。他与传奇广播剧作家诺曼·科温合作的《八月十四日之后的五十年》曾获杜邦-哥伦比亚奖。
  主要亮点:
  1.作者中名人众多:美国前国务卿科林•鲍威尔,美国女权主义先驱格洛丽亚•斯泰纳姆,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现代美国保守主义的创建者威廉•巴克利,“兔子四部曲”的作者、美国当代文学大师约翰•厄普代克,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妻子埃莉诺•罗斯福,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现代史上第一位非裔美国人(美国黑人)球员杰基•罗宾森等。
  2.微博时代,人人抢着表达自己,已经无法耐心地倾听别人的想法,了解真实的初衷,因此越来越无法相互理解。而本书恰好是针对这样的现实,试图向人们传达:我们不需要相信同样的原则,但应学会尊重不同的信仰。
  3.美国国际公共广播电台的《鲍勃·爱德华周末》中仍然保留了《我相信》这个环节,读者可以通过苹果的Podcast收听。
  建议参考书:
  《哲学的慰藉》
  读者对象:
  青年读者
  精彩书摘
  冷静对待比萨小子
  萨拉·亚当斯
  萨拉·亚当斯(Sarah Adams)从事过多种工作,例如电话推销员、工厂工人、酒店职员以及花店收银员等,但她从来没有送过比萨饼。亚当斯在威斯康星州长大,现在是华盛顿奥林匹克社区大学的一位英语教授。
  如果我有人生的经营哲学的话,那它应该是:“冷静对待送比萨饼的小伙子,这会带来好运。”“比萨小子”哲学有四大指导原则:
  原则一:冷静对待比萨小子是谦逊和宽恕之举。我在驾车时会让他超车,让他安全地从左侧车道冲进出口,原谅他忘记使用转向灯,不会把自己手指伸出车窗做出侮辱性的手势或是狂按喇叭以发泄不满。因为在熙熙攘攘的生活中,总有那么一刻我能从容面对一辆汽车抢道或超车。有时我正稳稳行驶在我的车道上,笃信没人敢抢道,但是送比萨饼的小伙子会开着他那锈迹斑斑的雪维特来超车。他车顶上的比萨饼标志灯像灯塔般闪亮,仿佛在提醒我:人活在世,克制自己。毕竟,送比萨饼的小伙子平等地服务所有人,既有青年人也有老年人,既有已婚的也有单身的,既有同性恋也有异性恋,有黑人、白人、褐色皮肤的人,有穷人,有富人,有素食主义者,也有肉类爱好者,等等。他在送货途中时,我就让出安全的通道,克制自己,以礼相待,并且控制自己的愤怒。
  原则二:冷静对待比萨小子是同情之举。实话实说:我们都打过这样的零工,只是为了有份工作,因为有钱总比没有强。我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对薪水非常感激,因为这意味着我不用与猫分享麦片。人生的循环就像一个大大的比萨饼,有时候你是热得冒泡的奶酪,有时你是烤焦的酥皮。记得命运的无常是件好事。
  原则三:冷静对待送比萨小子是荣誉之举,它提醒我尊重诚实劳动。我来告诉你一些有关这些小伙子的事:他们永远不会接管公司,不会当上首席执行官,然后人为地提高股价,兑现自己的股份,让公司濒临破产,导致两万人丢掉饭碗,而首席执行官本人却身居豪宅。相反,比萨小子可以睡得心安理得。
  原则四:冷静对待比萨小子是平等之举。作为个体,我的价值在于我对自己的工作——不管是什么工作——感到骄傲,并且尊重他人。我与世界平等,不是因为我开着什么牌子的车、我家电视的大小、能卧举的重量,或者我能做出的微积分方程。我与遇到的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因为我心存善良。一切都从这儿——从你对比萨小子的态度开始。
  朋友们,兄弟们,多给他点小费吧。因为我们的世界知道感激,懂得回报,你心甘情愿的付出一定会为你带来好运与幸福。
  母亲最亲
  本杰明·卡森
  本杰明·卡森博士(Dr. Benjamin Carson)是约翰·霍普金斯儿童医院小儿神经外科主任,擅长分离连体婴儿和控制癫痫的脑科手术。卡森建立的奖学金已经资助一千七百多名学生上完大学。他母亲现已退休,与儿子一家住在一起。
  简而言之,我相信我母亲。
  我的信念始于孩提时代。那时,我梦想成为一名医生。
  我母亲曾做过佣人。她在日常工作中观察发现,社会上成功人士读书时间远远多于看电视的时间,因此她规定哥哥和我每周只能看预选好的两三个电视节目。在空余时间里,我们必须从底特律公共图书馆借回两本书来读,并且要交读书报告。她会认真批改并做出标记。多年以后,我们才意识到她做出的记号只不过是个“花招”——因为母亲并不识字,她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
  尽管我们生活清贫,但是通过阅读,我可以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变成任何人。
  我上中学时是个优等生,但好景不长。我喜欢奇装异服,热衷于跟其他男孩子们一起玩。渐渐地,我的成绩从A滑到B,接着降到C,但我根本不在乎。我呼朋引伴,玩得不亦乐乎,我觉得自己很酷。
  一天晚上,母亲打完几份工后回到家,我向她抱怨自己的意大利针织衬衫不够多。她说:“那好,我把我这周擦地板和洗厕所挣的钱都给你,由你来给全家买食品、交各种费用,剩下的钱都归你,你想买多少件意式针织衫都可以。”
  我对这个安排兴高采烈,但当我按照母亲的安排分配钱后,手里几乎分文不剩。我这才明白,母亲是一位理财天才,她能够让我们有房子住,让餐桌上有丰盛的饭菜,只不过买衣服的钱少了些。
  我还意识到,瞬间的满足并不会给我带来任何成就。成功需要智慧的积累。
  我重新投入学习之中,又变回优等生,并且,并且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医生。
  在过去的岁月里,母亲对上帝的坚定信念一直激励着我,尤其是当我要做极其复杂的手术或者当我发现自己身患重疾的时候。
  就在几年前,我发现自己得了一种非常严重的前列腺癌,医生告诉我说它可能已经扩散到脊椎。母亲仍旧坚信上帝,她从来不担心,她说上帝还不想抛弃我,不可能是什么大问题。后来发现,我脊椎上的肿瘤是良性的,可以做手术治疗,现在我已痊愈。
  我的故事其实是我母亲的故事——她受的教育不多,也没有什么财产,她用自己的母亲身份改变了地球上许多人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最亲。我对此深信不疑。
  十六岁后的重要感悟
  伊丽莎白·多伊奇·厄尔
  伊丽莎白·多伊奇·厄尔(Elizabeth DeutschEarle)十六岁时在家乡克利夫兰举办的《我相信》征文比赛中获奖,奖品是赴纽约为《我相信》第一系列录制自己的文稿。厄尔现任康奈尔大学植物学教授。
  五十年前,在我十六岁的时候,我的一篇文章在《我相信》的第一个系列中发表。之后,生命的长河奔腾不息。我念完了大学,结了婚,与丈夫相伴四十余年,有两个女儿,有一份与科学相关的事业,还有两个可爱的外孙。在这五十年里,我的父母和一些朋友也相继离开人间。
  多年前写下的信仰至今没有太多改变,我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性格,例如:我仍然质疑宗教权威,对世界充满好奇,并且依然保有正直生活的高远志向。我眼中的当下世界还是像五十年代一样让我忧心。
  那么,从十六岁到现在,我收获了什么样的重要感悟呢?
  现在,我明白生活通常充满不公。我自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常有快乐相伴,也没什么特别的悲伤和痛苦。但是,我在其他国家的旅途见闻、身边人的经历以及各种新闻报道都向我表明:许多人身处困境,举步维艰。这种对比困扰着我,但是我还是不确定怎样回应才是最好的方式。我确信,已经富有的我们不应该将自己的好运视作个人才能或权利的体现,而是一种必须认识到他人需求的义务。
  遗憾的是,我并没有践行年轻时“做必做之事”的乐观目标。我努力成为熟人的好朋友,并且支持我所尊重的伟大事业,但是我发现自己的努力只能在细微方面改变世界。
  做好人、争取社会正义依然是我的首要追求,但其原因并不是宗教。少年时文章里“对神简单的信仰”多年来已渐渐淡去。“九一一事件”之后,我重新信仰一神教——还是我十六岁时积极信仰的那个教派。我再次发现,对于人生深刻事务的共同反思是持续的、令人振奋的,并催人持续不断、一步一步地朝着重要的方向前进。
  我认为,我们应该花时间活在当下。最近我听到这样一句话:“既来之,则安之。”我很欣赏这种态度。它可能并不适用于每个人,远离痛苦可能是英明之举。但是,像我这样一心想着第二天的工作、在外面走路时都看报纸的人,也应该记得抬头看看天空,看看周围的人。
  我认为,感受到快乐时承认它并心存感激非常重要。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刻,这不仅仅限于特殊场合。有时候,我会突然意识到,此刻我真的很快乐。而且我并不只是在某个特殊时刻才会那样。这是宝贵的体验,值得细细品味。
  年轻的时候,过诚实、道德的生活似乎是我的一个直接目标。现在,我发现看到必做之事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切实做起来则更难。尽管如此,我很庆幸自己还有时间继续践行自己的目标,去品味生命的每一天。
  释放创造的力量
  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Bill Gates)是微软公司的总裁。他和妻子创建了“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支持全球卫生、教育、公共图书馆等项目。
  我一直很乐观,笃信植根于我内心的创造力和智慧可以让世界更美好。
  自从记事起,我就热衷于学习新事物,喜欢解决问题。所以,当我七年级时第一次坐在计算机前时,我被彻底迷住了。那是一台笨拙的旧式电传打字机,和我们今天的计算机相比,它几乎一无所用。但我的生活由它而改变。
  三十年前,我和朋友保罗·艾伦创办微软时,我们希望实现“家家户户都有电脑”这一梦想。在大多数电脑大如冰箱的年代,这听上去有点过于乐观,但是我们相信个人电脑将改变世界。事实的确如此。
  三十年后,我仍然像上七年级的时候那样为电脑着迷。
  我相信电脑是我们用来满足好奇心、释放创造力最神奇的工具——有了它们的帮助,即使让最聪明的人束手无策的难题都将迎刃而解。
  电脑已经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为全球各地的孩子们开启了一扇获取大千世界知识的窗户。它帮助我们建立我们共同关注的社区,让我们和对自己举足轻重的人——不管他们身处何方——保持密切联系。
  就像我的好友沃伦·巴菲特一样,我为每天都能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感到无比幸运。他称之为“跳着踢踏舞去工作”。我在微软的工作依然充满挑战,但我们向人们展示新成果的美妙时刻使我能够“跳着踢踏舞工作”。当他们看到计算机能辨认笔迹、语音或者能存储无比珍贵的照片时,他们会赞叹着说:“真不敢相信个人电脑竟如此神奇!”
  除了能用电脑创造神奇之外,我们还能通过许多别的方式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去改善我们的世界。在世界范围内,还有太多的人连最基本的需求都尚未解决。例如,每年仍有数以万计的人死于疾病,而在发达国家那些疾病很容易得到预防和治疗。
  我相信,与自己的幸运相伴的是反哺社会的责任。妻子梅琳达和我致力于改善医疗卫生和教育,尽可能地帮助更多的人。
  作为一个父亲,我认为一个非洲孩子的死亡引起的痛苦和悲伤丝毫不亚于其他任何地方的孩子的离世。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并不需要大费周章。
  我仍然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即便是世界上最难之事都有可能取得进展——其实进展每天都在发生。我们看到治疗致命疾病的新药、新的诊断器械正不断涌现,我们看到人们越来越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健康问题。
  看到医药、教育以及技术领域的各种可能性,我感到振奋。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与生俱来的独创性和创造力,只要我们愿意解决难题,在我的有生之年里,我们一定会频创佳绩。
  情系陌生人
  迈尔斯·古德温
  迈尔斯·古德温(Miles Goodwin)是密尔沃基的一位房地产律师。越战期间,他是驻扎在西贡外围的美国陆军总部的一名文职人员,古德温说他退役十年之后才敢告诉人们他的越战经历。他喜欢与家人共度时光,爱好投资,还热衷于骑摩托车。
  一九七〇年六月二十三日,我在越南为期一年的服役生涯终于结束,被发配回家。那时我是一个二十三岁的退伍老兵,乘坐着一架从加州奥克兰飞回老家德州达拉斯的飞机。
  已经有人警告过我说,许多国内同胞对那时返乡的越战老兵心存敌意。结束那场不光彩的战争回家时,没有人会列队欢迎你。我就像其他几万名老兵一样,想着能顺顺当当地回家就可以了。
  我穿着军装,坐在一个靠窗的位置,接连不断地抽着烟,避免与同行乘客有任何眼神接触。我旁边的座位刚好空着,这让我更显孤单。突然,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姑娘出现在过道里,她一言不发,对着我羞怯地微笑,并且递给我一本杂志。我接过杂志,也接受了她未出声的信号——“欢迎回家”。那一刻,我能说的只有“谢谢你”。我不知道她坐在哪里,也不知道她与谁同行,因为从她手里一接过杂志我就转向窗户哭了起来。这么久以来,她这一小小的同情之举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温情。
  我相信,陌生人互相伸出援手的那一刹那蕴含着深厚的情谊。
  那个小女孩肯定不记得多年前发生过的这件小事儿。我想她已经长大成人,继续抚慰别人,并且告诉自己的孩子也那样做。我知道当时可能是她妈妈让她给我那份“礼物”,或者她的爸爸那时也在越南,甚至他已经命丧沙场。她为什么给我那本杂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行动。
  从那时起,我以她为榜样,努力用不同的方式向各种人做同样的举动。他们就像很久以前乘坐飞机返乡的我一样,永远也不会知道为什么一个人会花时间伸手去帮助萍水相逢的人。但是我知道那天以后我的所有举动都是由于那个小女孩,她送一本杂志给一个疲惫、害怕、孤独的士兵的举动让我终生难忘。我坚信,我的小举动对他人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现在,我想借此机会对那个现已成人的小女孩再说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