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纪实 >> 作品展示 >> 正文

信念(4)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07日10:21 来源:梁孟伟

  大道地天井中央有口水井,东西两厢是两排二层楼的旧房。房屋抵不住岁月的风刀霜剑,显得有些破旧和凄凉,梁柏台故居朝西三间,梁柏台发妻陈莲珠的继子梁志洪夫妻俩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故居第一间是厨房兼厅堂,一个两眼灶前面是一只菜橱,菜橱旁靠壁放着一张陈旧的八仙桌子,三条长凳用来围坐吃饭。随着梁志洪“吱呀”一声推开北边的一扇房门,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房间里面有些阴暗,打开的木窗让光线照了进来。这房其实只有半间,一进门就看见朝南靠壁安置着一张大约一米多宽、两米来长的老式眠床,八根床柱与床体已呈红褐色,床上铺着一领草席,席子上摆放着一条青色的粗布印花棉被。梁志洪说,房间里的陈设一如梁柏台与陈莲珠当年完婚时的模样。

  床前板壁上挂着梁柏台的照片和陈莲珠的画像。由于年代不同,西装领带的梁柏台,后梳的浓发下是明净的前额,弯弯的蚕眉下配上一双细长的眼睛,挺秀的鼻梁下是紧闭的双唇,然后配上棱角分明的双颌和微微凸起的下巴,一张长方脸给人沉稳而又刚毅,温良而又坚强的感觉。画像上的陈莲珠,盘头、襟衣,已是位地道的农村老妪,但其蛋形的脸颊,宽阔的额头,淡淡柳眉下那双明亮的眼睛,还有那挺括的鼻梁,略宽的嘴巴,从各个部位都说明着这位女人曾有的美丽,花样的年华。只是现在她的双眼满含着期待和忧伤,但微凹的嘴角却透露出刚毅和坚强,眼角的一丝笑意如波纹般的轻漾,与嘴角的笑纹相连,显得那样和蔼慈祥。画像旁是一把老旧的二胡,不知是谁有意布置,还是随意轻挂?根根丝线是否寄托过这位女人无限的相思?幽幽琴声是否泣诉过她太多的哀怨?

  靠窗的一张暗红千桌上有一座台式自鸣钟,短针指向6,长针指向12,是梁柏台与陈莲珠新婚燕尔的春宵苦短?还是梁柏台抛妻别母的离家时光?钟旁还有一个铜制的煤油灯盏,曾经烛照过燕尔新婚的幸福身影?也掩映过女主人多少如铅的眼泪?靠近床边也摆放着一张千桌,桌上摆放着一只竹制的书箱,据说是梁柏台大姐梁小芬用它来珍藏梁柏台读书用过的课本、作文和学习用品。

  最后间已辟为“梁柏台生平事迹陈列室”,室内分梁柏台少年时代、一师学习、远东工作、瑞金岁月、留守赣南等各个不同时期的珍贵历史资料。这里有梁柏台结婚时穿过的紫红暗花礼服;有梁柏台《丈夫誓许国说》的作文,“……以身付诸国,竭力以担国事,以保国家,不以私而忘公……”有周月林与孩子在莫斯科的合影留念;也有周月林与五位女红军展示的英姿风采;更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的合影,仔细端详,前排右四为毛泽东,左三为朱德,左六为周月林,中排左二为梁柏台,后排左四为刘少奇。

  故居寂寂,道地少人,我们的心灵变得纯净,我们的脚步迈得轻轻。我们在寻觅,我们在聆听,我们寻觅着英雄的足迹,我们聆听着历史的回声。

早岁已知世事艰

  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清廷腐败无能,列强虎狼环伺。一纸《马关条约》,刺激了外国强盗瓜分中国的野心;一份《辛丑条约》,更把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尽管中国大地黑夜沉沉,但古老的东方已显露出熹微的晨光。1898年是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运动“戊戌百日维新”的一年,也是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血洒京城宣武门外菜市口的一年。

  浙东新昌风景秀丽,天台山、四明山、会稽山等名山环列,唐代白居易在《沃洲山禅院记》称:“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出新昌城,东行十五公里,就会看见一个依山傍水的村庄,它就是查林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因最早的村址旁有棵很大的茶树,故名茶蓬头,后周围有了里屋基、大园地、下台门、马家园等5个小村,并联成一片,又名茶联。后改茶联为楂联,最后改名为查林。

  梁柏台祖父梁春堂有大道地楼房三间,由于柏台三叔梁开扬过继给三爷,房产就由梁柏台父亲梁开钱和二叔父梁开荣平分。后来梁开荣后代“香火”不继,北首一间半楼房分别由梁小芬和陈莲珠继子梁志洪购回,遂成今天的格局。

  查林四周,远处是深黛起伏的天台山和四明山脉,近处是低矮连绵的丘陵地带。中间是一条曲折萦迴的查溪,古老的查林村,就像搁浅在山脚岸边一条灰色的船,破旧得像件老和尚的百衲衣。因为沿溪而居,家家户户建房造屋,就地取材的是溪滩中大小卵石。村里砌的墙是卵石,铺的路是卵石。查林村,仿佛就是卵石堆砌的世界。

  鳞鳞屋瓦荡漾着岁月的波纹,幽幽轩窗传递着家族的风情。大道地又称梁家台门,坐北朝南,三进三重,三个道地,有正屋9间,中厅、前厅、侧屋20多间,共30间,是梁氏祖先的居住地。梁柏台的家在第二进朝西,一间半两层的石木结构楼房。前面和中间用木板分隔,后墙用卵石砌成。

  1899年9月14日,岁近中秋,时交二更,梁柏台就在那个月将圆而未圆的夜晚,发出了第一声婴啼。欢天喜地的父亲梁开钱,抱起天庭饱满、眼睛明亮的儿子,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因为此前他和胡玉兰已生有两女,长女梁小芬(梁菊芬),次女梁竹芬,这次喜得贵子,就是“香火”有继了,而且是梁氏的“房头香火”。梁开钱于是按照宗谱第“佑”字辈,给这个儿子起谱名佑民,又名殿栋,字柏台,号鹤朋,别号梯云、越庐、月庐,希望儿子长大后有佑民之心,鹏鹤之志,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梁家世代务农,父亲梁开钱读过几年私塾,聪明干练,为人慷慨,勇于任事,曾办过八年乡村初级学堂。但不善理财,靠租种庵田维持一家温饱。梁柏台的母亲胡玉兰,邻村竹岸人,比丈夫大两岁。她心地善良,温顺朴实,极富同情心。对梁柏台温柔敦厚、豁达大度、同情贫弱、乐于助人等品格的养成,起了很大的影响。村里很多老人回忆,梁柏台手上如果有一个馒头,就会掰半个与你分享;兜里有几分钞票,谁有困难就会提供帮忙。路上碰到肩背手提的老人,总会帮助提着或扛上一程,如有时间就会一直送到家门。

  查林村远眺  查林村前,有片田畈,从桠杈坑到石演畈,由东南而西北,从山脚到溪边,高高低低地铺排着成百上千亩水田。这是查林村民的粮仓,也是梁柏台童年的乐园。他和别的孩子一样,像欢乐的小鸟一样在多姿多彩的田野上飞翔,摸田螺捉鲫鱼抓黄鳝,或为劳作的亲人送茶送饭。

  每年春夏,村前碧绿一片,村后一片碧绿。村后,是个深潭,村里人叫它后门潭。因为迤逦南来的查溪水,至此撞上对面岩壁后,水流向西,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深潭。村这头是一大片溪滩,溪对面是一片巉岩。清浅处金沙历历,游鱼可数;潭中则一片碧绿,深不可测。每年夏秋,这里就成为男人们的天然泳池;水中岩石,成为梁柏台和小伙伴们的天然跳水台。春夏的潭水碧绿得像块翡翠,倒映着山上如烟似雾的花草树木。一到冬天,潭中成群结队的鲦鱼,变幻的锦鳞在阳光的折射下,泛出银光片片。

  冬去春来,水牛下田。每天清晨,梁柏台早早地骑着大水牛,穿过薄雾笼罩的溪滩,坐在圆鼓鼓的牛背上,顺手折一柳枝,做成圆圆的柳笛,吹起动听的歌。牛一起一伏地驮着梁柏台,泅过清盈盈的溪水,觅一处青草丰茂处,尽情地啃啮起来。

  每天傍晚,青山如黛,晚霞绚烂,梁柏台就会肩挎一只鱼篮,手提一根鱼竿,赤脚踩着清溪中滑溜溜的卵石,随着鸭毛梗做成的浮子逐波而行。每当浮子一沉,梁柏台右手轻轻一提,左手鱼篮一接,钓起的是一片霞,牵动的是一座山。劳作了一天的父亲和姐姐回到家里,梁柏台所钓之鱼在母亲的精心烹调下,已经变成了可口的饭菜。

  查林虽处山区,但附近都是山坡荒地,柴火主要来自数十里外的里山。柏台家缺少壮劳力去里山挑担砍柴,送上门来的柴更无钱购买,小小柏台就常和姐姐到附近的山坡上耙树叶拾干柴。柴尖竹桩时时刺破鞋底,荆棘毛草常常划破手臂,姐姐们心疼地问他疼不疼,柏台总是坚强地抿着嘴摇摇头。每当暮霭四起、百鸟归林的黄昏,回家路上,柏台和姐姐抬着全家的温暖,也抬着童年的辛酸。

  天台山遍布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剡溪水吟唱着唐朝的诗歌。但查林村没有这么诗意和浪漫。出生贫困家庭,懂得农民的艰辛;从小参加劳动,了解稼啬的艰难。“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乡亲们都勤劳得像一只只蜜蜂,没日没夜地劳作于田边地头,到头来还是寅吃卯粮、入不敷出。“麦出不吃米”就是查林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就是等到麦子泛黄可以开镰,穷人家早已野菜充饥无米下锅。所以当时查林村民患的都是营养不良的“浮肿症”、“黄胖病”,很多乡亲四五十岁就英年早逝。每当悠长的巷弄里响起如泣如诉的唢呐声,哀婉的乐曲又在悲泣着哪户人家生命之花的凋零。梁柏台每当看到悲伤得死去活来的乡亲,总是忍不住流下同情的泪水。

  梁柏台是梁家独子,又是梁氏“房头香火”,自然被寄予厚望。1908年,也就是梁柏台9岁那年,父母送他进入本村一所私塾就读。按照光绪二十九年(1903)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整整迟了三年。入学的第二年,因梁柏台家房屋年久失修,行将倒塌,梁柏台被迫辍学,随全家寄居到竹岸外公家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