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90后”作家的探讨在近两年开始增多。人们不禁好奇,这一代作家究竟有着怎样的独特性与共性?与“80后”作家相比,“90后”作家是悄然出场的一代。随着一代文学新人在创作上的不断求索与逐渐成熟,“90后”作家正在成为日益重要的文学新力量。中国作家网与《作品》杂志社较早关注到新生文学群体,于2016年合作开辟专栏持续推介“90后”作家,为年轻作家的成长提供搭建平台。

“90后”作家:正在成长的文学力量

为研究当前“90后”创作的整体态势,深入分析“90后”作家的创作特点,7月7日,由中国作家网、《作品》杂志社共同主办的“90后:正在成长的文学力量”研讨与座谈活动在北京举行……[详细]

当“70后”与“90后”作家面对面,他们会谈些什么?

一场别开生面的讨论会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八里庄校区举行。参加会议的均是“70后”与“90后”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们以文学的代际交流为主题,开启了两代作家的对话之旅……[详细]

评论更多>>
郭艳

郭艳

路魆:行走在臆想镜像之中的小说叙事(文/郭艳)

路魆有着独辟蹊径的小说叙事才华,这也是一切闪亮登场的写作者普遍的特质,《如何拔起曼达拉草》《巨脉》《林中的利马》《离开 离岛区》《窗外的黑色马》这五个短篇小说叙事流畅,梦境、虚幻交织在无数闪动的场景和意象中,才华的光亮着实耀眼。首先,这几篇小说多用第一人叙事,“我”的主观视角统摄着对于自我、他者与世界的“看”与“被看”……[详细]

 
张清华

张清华

王占黑:以小博大,书写更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文/张清华)

我看到张新颖教授在王占黑的小说集《空响炮》序言中,非常审慎地对她的小说进行了肯定,他还特别提醒,不要简单地将之理解为所谓的“底层文学”,而是要看作一个更加广阔的、富有现实性的和“实感经验”的叙述,这个我也赞同。但我感觉王占黑的写作,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于个人话语的一种刻意的颠覆和胀破,她回避使用一种常见的个人式腔调,而在模仿社会各个阶层的杂语,杂语构成了她小说的基本语言……[详细]

 
张菁

张菁

玉珍:凛冽,或者是冷(文/张菁)

玉珍的诗,尽可能地涤净了女性诗歌的特点。她有意中性,甚至更为男性一些。在她的诗歌中,少见那种女性诗人的细致绵密,少见那种女性诗人的个人化细节化处理。玉珍力图冷静、理智地看待这个世界,她要的是人的共性,是人类所要面对的“共同”的处境。所以,你在她的诗歌中很难找到她的个人生活,无法知道她爱恋的是哪一个男人,难以了解这个男人有着怎样的个性或趣味……[详细]

 
贺绍俊

贺绍俊

周朝军:建立在传统性基础上的先锋性(文/贺绍俊)

在讨论周朝军的小说时,我以为首先应该忘记他是一名“90后”。也就是说,我不以为周朝军能够给我们提供什么关于“90后”共性特征的证据,倒是在周朝军的小说里,能够感受到一种敏锐而又有内涵的先锋性。我们习惯于将那些具有现代派特征的小说称为先锋小说。的确,三十多年前的第一批先锋小说家们就是挥舞着现代派的武器冲锋陷阵的。但问题是,如今现代派的那些招数逐渐成为了一种常识性的东西,连最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都很自如地摆弄一下现代派……[详细]

 
徐威

徐威

马晓康:个体经验与艺术转化(文/徐威)

就我目前对马晓康作品的阅读而言,他近些年大部分作品都在着力书写留学澳洲七年的生活:长篇小说《墨尔本上空的云:人间》直接就是他留学生活的自传,长诗《还魂记》《逃亡记》亦是他在回国之后对留学生活的回忆与反思。应该说,马晓康并不一帆风顺的留学经历,成为了他近些年重要的、丰富的写作资源。毋庸置疑,写作资源的独特对于作家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莫言自称是“讲故事的人”……[详细]

 
唐诗人

唐诗人

李唐:内在的创新与探索(文/唐诗人)

比如对于李唐的小说,如果不用心去琢磨它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的特征,我们很容易就将之纳入先锋、实验、意识流一类,这些特征的确可以形容李唐小说,但绝对不止于这些。或者说,即便有这些叙述传统、文本特征,如果就停留于界定这些标签,满足于通过特征描述来对作家作品进行一个化类,而且是归入一种已经失去了陌生感的概念标签内,那么,这就是评论的惯性化、惰性化表现,是对作品的不负责任……[详细]

 
饶翔

饶翔

宋阿曼:突出的虚构能力与鲜明的女性意识(文/饶翔)

宋阿曼无疑是有着自己鲜明女性意识的年轻小说家。《午餐后航行》大胆触及性爱主题,触觉深入一位“性瘾者”的性意识。这位多年来沉迷于性快感、只愿维系短暂身体关系的女性,如何被同居女伴的男友所吸引,同时交出了肉体和情感,最终却被自己沦为情妇的真相所击溃。小说家并不想做出道德评判,而是刻画了女性在灵与肉之间的分裂、撕扯与挣扎。《他是我的一个朋友》以古希腊悲剧《美狄亚》为参照蓝本……[详细]

 
刘汀

刘汀

李君威:宽阔的文学道路需要精妙的文学表达(文/刘汀)

读了李君威的三篇小说,两个短篇《人间小团圆》《天生》,一个中篇《无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我特别欣赏,那就是三篇小说写的都不是个人化的故事,处理的都是公共性的、社会性的题材,甚至涉及到了一些历史问题。所以从题材上,我觉得李君威选择了一条宽阔的路。第二个我觉得他的小说找到了非常值得写的那个点,他有艺术的敏锐性,他找到了去处理这些题材的门,找到了打开门的无数把钥匙中的一把……[详细]

 
刘琼

刘琼

庞羽:发掘日常生活的“异常性”(文/刘琼)

庞羽的写作富有“南派写作”的特点,在南派写作里面,受江南作家的影响又要多些,比如苏童、毕飞宇,甚至包括早年的王安忆,都能在小说里找到他们的身影。庞羽的语言比较清丽,有古典韵味,抒情性较强,这使她的文本具有书卷气。此外,小说的细节抓握描写能力比较强,大量丰沛的细节感受,人物塑造的自觉性,写作的现实关注意识,等等,这些都是庞羽小说值得关注的特点……[详细]

 
李壮

李壮

索耳:以极尽个性的方式抵达一代人的内心(文/李壮)

索耳的小说带有几分鬼魅甚至妖孽的色彩,并显示出甚为尖锐的美学个性。扭曲、变形、溢出日常逻辑边界的笔触,在索耳的笔下时常可见。你可以说这与后现代艺术甚至二次元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但在我看来,这与“90后”一代认知和表达世界的独特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具体来说,第一,索耳的叙事具有很强的碎片化冲动。注意我的用词,是碎片化的“冲动”,而不是碎片化的“状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