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李君威:宽阔的文学道路需要精妙的文学表达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汀  2018年07月27日13:55

李君威

《人民文学》在去年开设了“90后”专栏,编稿过程中,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让我感受比较深。

“90后”的很多写作者有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太注重写作基本功的训练,特别是语言。在我看来,语言问题既是态度问题,也是逻辑问题。一个字和另一个字为什么挨着,一句话和另一句话怎么衔接,这些都会表现在语言上,并最终构成一部作品的基本面貌。很多年轻作者不注意这一点,常常在作品的第一段、甚至第一句话就出现语病;还有比较多的是句子杂糅,把两三句话的内容写得很混乱,导致读者无法阅读,找不到表述的终点。或者读者明白你说的意思,但是整个叙述却是混乱的,没有文学性。我们可以看一些前辈作家的作品,哪怕是讲非常复杂的事情,他的叙述逻辑、表达也一样流畅清晰,这是写作的基本功。哪怕你的主题再好、讲述的故事再好,语言不过关,这个作品也是失败的。

其次,“90后”作家的写作野心还可以更大。不管前辈作家写了什么,你自己有必要树立起哪怕是空中楼阁一样的野心和向往。从整体上来看,“90后”作家很大一部分还是注重自我经验,写生活细节、个体经验、日常生活。这当然不止是“90后”的问题,可能从我们“80后”甚至“70后”开始,就在有意识地回避宏大叙事,甚至将“宏大叙事”视为贬义词,很多作家和批评家认为对于人类社会的整体性想象和文学表述已经过时了。我个人不太认同这样的观点,我觉得这恰恰说明我们需要“宏大叙事”,需要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处的时代进行有效的文学表述。当然,这么说不是让所有人都去写“史诗”,都去写大故事,而是想强调我们的写作在最根本的底色上,还是要有点“为全人类写作”的想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去处理我们的个人生活、我们的个体经验,个人也就是整体,一时也可以反映历史。

这是两个对“90后”写作的概括性想法。读了李君威的三篇小说,两个短篇《人间小团圆》《天生》,一个中篇《无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我特别欣赏,那就是三篇小说写的都不是个人化的故事,处理的都是公共性的、社会性的题材,甚至涉及到了一些历史问题。所以从题材上,我觉得李君威选择了一条宽阔的路。第二个我觉得他的小说找到了非常值得写的那个点,他有艺术的敏锐性,他找到了去处理这些题材的门,找到了打开门的无数把钥匙中的一把。

但是李君威的小说也有明显的问题,找到钥匙,进了门,不代表就能登堂入室了。比如我提到的语言问题,他的小说语言显得比较随意,不够讲究。真正好的小说语言,一定是能自成一个系统、一种风格,但又绝不会冲出我们整体的语言规范。比如《无涯》里面有一句话,初读好像没什么不对,可细一琢磨就会发现问题。“没攀上李廷龙这层关系以前,长林和小张一样,都是毛巾厂配料、上色的工人。”“没”和“以前”存在着时间逻辑的错位。还有这一段后面,写女孩巧穗,“也绝想不到日后竟靠着他解放出身体的自由来。”这绝对不是这个身份的女孩能说出来的话。

还有一个问题,李君威的小说在结构上不够清晰,缺少明确的结构意识。小说的结构很重要,因为你写的题材好,却在语言上减分了,结构上如果不足够精巧、干练、结实的话,就没办法撑起这个题材,也完全没法把值得写的点放大成一部作品。我认真看了李君威的简历,他从事过很多年编剧的工作,恰好我也干过这类活,特别了解这个行当。它很伤小说写作,同时从事两种文体的人,必须有非常强的控制力,才能从剧本的语言环境回到小说的语言环境。这几篇小说里,很清楚地能看出剧本的思维和痕迹,语言、场景转换、频繁的对话等等,这一点也值得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