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90后”作家:正在成长的文学力量 ——中国作家网与《作品》杂志共同推介“90后”作家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周茉 陈泽宇  2018年07月08日09:58

研讨会现场

与“80后”作家相比,“90后”作家是悄然出场的一代。随着一代文学新人在创作上的不断求索与逐渐成熟,近两年来,“90后”作家越来越受关注,正在成为日益重要的文学新力量。中国作家网与《作品》杂志社较早关注到新生文学群体,于2016年合作开辟专栏持续推介“90后”作家,为年轻作家的成长提供搭建平台。为研究当前“90后”创作的整体态势,深入分析“90后”作家的创作特点,7月7日,由中国作家网、《作品》杂志社共同主办的“90后:正在成长的文学力量”研讨与座谈活动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吴义勤,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知干,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中国作家网总裁鲍坚,广东省作协秘书长、文学院院长熊育群等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吴义勤致辞

吴义勤在讲话中表示,文学进入了新时代,需要勇于创新、更加富有力量的文学书写,青年作家的成长是中国作协一直关注的新生力量。近两年,“90后”作家受到各大刊物的关注,很多出版社也乐于推出他们的作品,“90后”作家越发呈现出个体多元的文学品质,以丰富的面貌、开阔的书写行走在文学前沿。无论是深入生活现场的现实题材,还是具有先锋色彩的寓言式小说,抑或从个体经验出发的灵性探索,“90后”作家始终抱有着对纯文学的信仰与追求。从他们的创作中,我们感受到文学的朝气,看到他们丰沛的才华,相信他们不会辜负时代的期许。吴义勤认为,文学研究中常用“代际”定位不同时期的作家群体,但容易形成一种主观性、概念性的抽象和想象,代际的划分存在风险,个别作家无法代表整体,在“80后”作家的划分中明显存在这个问题,所以对“90后”作家的代际命名,我们是期待一代人的成长,同时希望他们的创作风格多样,避免同质化。研讨会采取“一对一”点评的方式,深入作品内部,对每一个青年作家的讨论都是一次碰撞,通过这样的对话和碰撞,青年作家能够获得更好的成长路径。

张知干致辞

张知干在致辞中说,广东省作协一直高度重视“90后”作家培养工作,开展并举办了一系列关于青年作家的培训班和作品研讨会,鼓励和扶持了一大批青年创作骨干参与重大题材创作。《作品》杂志始终关注“90后”文学生态,2013年开设“浪潮1990”专栏,每期刊发90后小说,去年来采用接龙荐稿模式,推出了“90后推荐90后”特色栏目。张知干表示,文坛迅速崛起的90后作家群体,代表着中国文学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崭新文学力量,希望90后作家队伍始终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坚定向上的艺术理想,始终弘扬创新精神,勇攀文学高峰。

鲍坚致辞

鲍坚认为,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不但是文学传播的主要阵地,而且深刻影响着作家的创作,重视文学传播、重视对文学新人的挖掘与培养,实现传统文学阵地与互联网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对文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他表示,中国作家网是中国作协在互联网上传播中国文学声音、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要平台,担负着在互联网上团结广大作家、评论家和全体文学爱好者共同繁荣中国文学事业的责任。与《作品》杂志社合作举办本次研讨会,本身就是一次探索创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文学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国作家网将会继续拓展、丰富文学传播的方式,为读者和广大文学工作者建设好网上精神家园。

熊育群致辞

作为刚刚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90后”写作难免稚嫩与青涩。熊育群谈到,怎样写出深厚与复杂的人生体验对他们来说依然是持久挑战。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吸取养料,挖掘本民族的文学特性可以成为青年写作者未来的探索道路。

施战军对“90后”作家创作状况进行综评

研讨会上,贺绍俊、张清华、郭艳、刘琼、饶翔、李壮、张菁、刘汀、徐威、唐诗人等评论家对王占黑、庞羽、玉珍、李唐、宋阿曼、周朝军、索耳、路魆、李君威、马晓康等10位“90后”作家的作品进行“一对一”点评。《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在现场这样形容“90后”文学写作:“张牙舞爪的猴子其实都是沉默大象的化身”。他说,自己在1998年评“70后”作家时所写的文章题目恰好也是《正在成长的文学力量》,今天看到“90后”依然还用这个题目,感觉到中国文学确实是代代不息。然而,从1998年到2018年的20年间,中国的社会进程和文学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希望青年一代的作家能够相互认知,彼此尊重,共同维护文学的尊严。施战军认为,“90后”作家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从自我经验出发,而不是从前辈经验、也不是从反叛前辈经验出发,他们的写作源自天真,又能正视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多的“妄念”和姿态性的宣言,显示出这一代人不同的思维方式。

现场评论家对文学的代际经验有着生动的认识,他们认同“代际”作为一个概念的历史意义,同时承认其正逐渐丧失批评有效性,因为所有作家都在以个人方式努力摆脱标签,形成自己的风格。论及“90后”作家的写作路径时,与会者普遍认为叙述方式的变化是这一代作家的普遍共性。90后作家正在陆续从语文教科书和日常刊物的语言中逃离出来,中西文化杂陈的话语方式在新的写作中逐渐凸显。同时,在写作伦理和价值方面,多元游离的姿态构成了“90后”一代的显著特征,他们成长与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杂糅的文化背景,文学观念和写作姿态都呈现出明显差异,对肉体情感和精神深度的质疑性,表现在他们文本中的方方面面。现场评论家对“90后”作家的创作给予肯定和鼓励,认为文学需要这样一群个性鲜明、思想活跃、敢说敢写的年轻人。他们积极探索、敢于质疑、渴望发声,在前行的路途中,他们用文字书写自我,发现自我,保持自我,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话语,丰富了当下文学生态,拓展了中国文学的版图。但是,“90后”写作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现实题材把握还没有那么深刻,对历史题材的创作还比较稚嫩。“90后”作家与上几代作家相比作品多了想象力,但少了些生活的质感。与会专家表示,这些问题会随着“90后”作家的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有所改变,对他们今后的创作仍充满期待。

研讨会后,“70后”与“90后”作家以“文学的代际:沟通与理解”为主题进行对谈。鲁敏、乔叶、弋舟、张楚、李云雷、付秀莹、石一枫等“70后”作家与10位90后作家围绕“文学创作中的自我经验与历史经验”、“如何理解文学创作中的时间问题”、“如何突破创作瓶颈”、“怎么写出自己认为的好作品”、“书面语与口语”等创作实践问题进行对话。座谈采取相互提问的方式,以自由而坦诚的方式彼此走进,在交流与碰撞中呈现出青年作家丰富的文学面貌与开放性的艺术探索。大多数“70后”作家和“90后”作家是第一次“面对面”交流,在相互的问答中,他们对作家与作品的代际差异以及文学恒定的内核有非常直观的感受,认为这样的交流方式直接而有效,带来很多关于创作的思考。

会议由中国作家网总编辑刘秀娟、《作品》杂志社副总编辑王十月分别主持。他们介绍说,由中国作协主管主办、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理运营的中国作家网于今年5月刚刚完成新一轮升级改造,新版中国作家网观感更舒适,界面更友好,形式更活泼,内容更丰富,访问量不断攀升,在宣传思想文化、服务文学组织工作、推荐精品力作、传递作家声音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作品》杂志始终以繁荣文学事业,扶持文学新锐为己任,立足现实土壤,关注人心世相,坚持刊物的社会责任和文学良知,创刊近60年来,刊发过大量名家力作,也竭力推介新生力量,目前已刊发范墩子、周朝军、李唐、王苏辛、马晓康、智啊威、重木、林为攀、小托夫、崔君、宋阿曼、丁奇高等200多位青年作家的佳作。双方表示,将继续加强合作,为文学阅读与创作搭建充满活力、鼓励探索的文学平台。

会后合影

(摄影:超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