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刻《楚辞》注本略考
《九歌图书画卷》(局部) 资料图片 日本素有翻刻汉籍的传统,其刻本一般称为“和刻”。
-
关键词与史料——论现代文学出版史研究
中国现代出版以1843年墨海书馆采用铅印设备发端,现代文学迟至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起源,二者之间有着长达70余年的时差,但彼此之间相互选择,相互影响,甚至存在着以自身力量改变对方演进轨迹的共振关系。
-
李建臣:书业的衍变与文化传播
4月11日,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出版研究院联合主办出版论坛,邀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化学者李建臣为学校研究生做专题讲座,通过腾讯会议和B站平台现场直播,同时向社会开放。
-
《激流》险遭“腰斩”事件新探
巴金《家》最初以《激流》为题连载于上海《时报》,始于1931年4月18日,至1932年5月23日连载结束。
-
汉简《苍颉篇》
蒙学虽为小学,然关乎世道人心者却至为重要。
-
北岳文艺出版社推出十卷本《贾植芳全集》
北岳文艺出版社最近推出《贾植芳全集》。
-
100年前,共产党报刊在上海萌芽
100年前的那个早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发起者陈独秀抵沪,入住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
2020-04-02
-
赵元任档案中的冰山一角
赵元任是国际上公认的语言学大师,也是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之一。
-
《民国线装图书总目》即将出版
《民国时期出版物总目录·民国线装图书总目》将于2020年6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本与根
《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规模最为宏大、体制最为完善、编制最为出色的一部目录书,其文献学和思想文化史的价值自不待言(有学者把它与同时期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相比较),其文学史和文学理论批评史的价值亦愈来愈引起学界关注。
-
“数字人文”视野中的目录之学
2019年3月19日,拙文《目录学向何处去》在《上海书评》发表。
-
谭献《复堂日记》的编选、删改与文本重塑
内容提要:谭献《复堂日记》在流传过程中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经谭献亲手编定刊行的八卷刻本,一种则是被刻本长期遮蔽的原始稿本,二者在性质上分别归属于子部和史部。
-
王秀涛:当代文学史料的等级问题
姚从吾在《历史研究法》里提到史料价值的差异时说,“客观的记载胜于主观的记载。
-
陈寅恪著作进入公版,简体字版《陈寅恪合集》出版引发争议
陈寅恪是我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同时他也被视为是中国文化托命之人。
-
红学会长张庆善揭秘《红楼梦》古抄本
原标题:红学会长揭秘《红楼梦》古抄本 《红楼梦》的版本多是其特点之一,早期古抄本是备受研究者和读者关注的话题。
-
陈子善:《萧红墓畔口占》小考
1月24日 阴。
-
杨牧作品在大陆:迟来的授权出版
3月13日,台湾诗人杨牧逝世,享年80岁。
-
史料出版中的得与失:书信篇
我做出版亦有年头,但绝对没有想到忽地到了被人约写总结和回忆的辰光,乍听时五味杂陈,恨早年贪、后来痴,于是今日嗔;已而想到白头宫女都是闲说玄宗消永日,避“疫”家中,回忆遣闷,倒也不错,就欣然允诺,来谈谈出版书信和日记的一点心得和随想。
-
李怡:发现现代中国文学史料的意义与限度
中国新文学自1917年一路走来,浩浩荡荡,波澜壮阔。
-
读《论语》该从何起步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大大增加,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需求非常强烈。
202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