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独秀与胡适难舍难分的情谊
众所周知,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胡适是一员主将,两人并肩携手,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
孙郁:尺牍之热
陈独秀的信札 民国学者的尺牍现在热起来了,最受青睐的大约是《新青年》同人的遗墨,它们成了一些收藏者寻觅的对象。
-
郭沫若与《北上纪行》
郭沫若《北上纪行》手稿 周铁衡藏 1948年11月23日夜,郭沫若、马叙伦、许广平等民主人士由时任中共香港工委副书记连贯陪同,乘坐悬挂着葡萄牙国旗的“华中号”货轮从香港秘密北上东北解放区,参与筹备新政协。
-
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的学科史意义
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为东方文学课程的开设、东方文学学科的初创打下了基础。
-
新发现鲁迅书简、手稿两件
原标题:新发现鲁迅致曹靖华书简及《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手稿 内容摘要:《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是鲁迅为曹靖华之父曹植甫撰写的一篇碑文,碑文原稿连同附带的一封书信一直没有被外界发现和披露。
-
朱万章:来燕榭书札谈丛
黄裳 最早关注来燕榭主人黄裳(1919—2012),是在20世纪90年代。
-
叶圣陶书信十六通
叶圣陶先生(1894-1988) 去年春暮,应朋友的嘱托,曾写了一篇有关与文坛前辈叶圣陶通信的文章。
-
杨建民:与范用先生通信
出版家范用先生集册保存有与文化圈大家及各界人士的许多通信,经过有心人整理,将共计1800余封书信汇集成《范用存牍》,其中囊括的互有通信者有380余人,名家大家指不胜屈:艾芜、巴金、冰心、卞之琳、戴望舒、董桥、聂绀弩、启功、汪曾祺、吴小如、新凤霞、何其芳、黄永玉、张伯驹、赵萝蕤、朱光潜…… 本文作者早年为求得范用先生的题字本图书曾经去信范用先生,有过通信往来。
-
刘师培入端方幕前后的进退两难
自1909年公开投靠端方到1911年端方去世,经学家刘师培在这段时间里的转变,为后世留下了不少谜团:他为何会从一位激烈的排满革命者转而趋向清廷,是否出于真心?有没有后悔过这样的选择?他与端方的关系如何?遗憾的是,这段时期的刘师培埋首于故纸堆中,与以往的友人大都切断了联系,罕见其公开自陈心迹的文字。
-
声气相通——谷林与锺叔河的往来书信
《谷林锺叔河通信》,夏春锦、周音莹、禾塘编,文汇出版社即将出版 一 在收集和整理《锺叔河书信初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20年2月版)的时候,我们发现锺先生与谷林先生之间的通信基本都有留存。
-
张昌华:睹张允和、吕恩、王映霞书札忆往事
庚子春暮,商务印书馆为我出了本《他们给我写过信》,那是海外师友函札的结集。
-
在吴大澂日记与信札中窥其生活及书风变化
吴大澂(1835~1902),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白云山樵、愙斋等,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代官员、金石学家、书画家、收藏家,是画家、鉴定家吴湖帆的祖父。
-
王力致钟敬文书信考释
王力致钟敬文书信 2019年5月,广东崇正春季拍卖会推出钟敬文、王世襄先生旧藏,名曰“钟王气象”,包括信札、稿件、书籍等,这些藏品涉及人物、事件众多,对于了解现代学术史、文化艺术史等有重要参考价值。
-
祝淳翔:从张爱玲的第一封投稿信说起
“第一封投稿信” 1944年3月15日出版的《新东方》杂志第九卷第三期,发表了一篇张爱玲带有回忆性质的散文《存稿》,从她最初的虚构作品开始谈起,及于早年的写作及投稿经历。
-
朱洪涛:关于《郭沫若致丁山的一封佚信》的更正
编者按:学人朱洪涛《郭沫若致丁山的一封佚信》在“手稿研究”微信公众号推送后受到较大关注,有多位学人向该公号或作者本人提出释文商榷。
-
宫立:完成与开端——从卞之琳的一封集外书信谈起
今年是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卞之琳诞辰110周年、逝世20周年。
-
郭沫若致丁山的一封佚信
笔者在苏州市档案馆查阅相关材料过程中,偶然发现一封郭沫若致丁山的信函,档案号为I05-1-0209,信件正文401字,约为两页A4纸大小,保存完好,墨迹清晰,行草笔迹,飘逸潇洒,但识读起来有一定困难。
-
42件周作人1960年代手稿拍出1286.85万元
12月3日下午,41件共221页周作人散文杂文手稿及他于1963年写就的一卷《为罗孚书自作诗长卷》手稿在嘉德拍卖。
-
日记甫出 夏鼐的朋友圈亮了
夏鼐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在埃及考古学、中国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中国科技史和中西交通史的考古学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是为新中国考古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学术专家。
-
《文学者的一生》鲁迅译文手稿研究
1927年1月5日,鲁迅翻译了日本武者小路实笃的文章《文学者的一生》,译文手稿共6页,双面书写,现存北京鲁迅博物馆,至今尚未公开发表。
关键词:  鲁迅研究20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