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原:长征主题创作为何长盛不衰
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长征精神再一次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今天走进书店、打开电视、面对荧屏、点击网络、跨入剧院,长征题材的文艺作品正以感人的情节、精彩的音像、震撼的画面、优美的旋律,不断映入我们的眼帘、萦绕我们的耳畔、深入我们的脑海、激荡我们的心灵。
2016-10-27
-
阎晶明:风雅传承中的时代脉动
用地域概念界定和划分作家群体,强调地理上的一致性,进而在不同作家的创作中间寻找“统一性”风格,这是现代以来分析作家创作的常用方法。
2016-10-24
-
夏 烈:展示多元发展 倡扬精品气象
2016年“半年榜”背后的大量初选作品中仍然透露了诸多中国网络文学一贯的问题,比如同质化、唯商业化、创新力弱、语言粗俗、格调不高、情节荒诞不经、难以自圆其说等等。
2016-10-12
-
江苏青年批评家如何担当责任?
编者按:创作与批评,一直被喻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2016-09-22
-
王兆胜:近百年中国散文诗的成就
摘 要 与其他文体一样,“散文诗”参与了近百年中国文学的建构,并取得巨大成就。
2016-09-16
-
李伟民:政治化语境中的经典阐释
摘 要 本文对20世纪50—60年代处于政治化语境与文学批评大环境下的莎士比亚研究给予了梳理。
2016-09-13
-
张丽军:文学新鲁军之签约小说家“英雄榜”
近年来,山东青年作家在省作协签约作家机制的大力激励下,已经从鲁军新锐逐渐成长为文学新鲁军。
2016-09-06
-
张艳梅:山东签约作家创作略论
近年来,山东省作协签约作家的创作,无论在诗歌、小说、散文,还是报告文学、儿童文学创作领域,都称得上队伍整齐,成绩斐然。
2016-09-06
-
张立群:近年来东北诗歌创作的格局与态势
从某种意义上说,“东北诗歌”并不是一个确定的概念。
2016-08-14
-
李云雷:“田园将芜,胡不归?”
在20世纪,中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土地改革”到“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数经更迭,经历了较为复杂的历史过程。
2016-07-31
-
唐山抗震文学四十年回眸:用文字筑起一座抗震纪念碑
在这40年中,以唐山作家为主体创构了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唐山抗震文学,用审美的形式描绘了唐山从悲壮到辉煌的发展历程。
2016-07-29
-
从民族和边地发现新的活力
●什么是文学“边地”? ●20世纪以来,人们对边地文化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边地”和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在理解“边地”的价值与意义时,容易走进哪两种认识误区?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生态发生的一个重要的结构性变化是“边缘的崛起”。
2016-07-29
-
1990年代以来鲁迅研究中的自由主义与后殖民理论
【作者简介】 王晴飞,文学博士,安徽省社科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观客座研究员。
2016-07-24
-
“理论”与“实践”交织的儿童文学研究
首届国际儿童文学论坛暨第三届中美儿童文学论坛: “理论”与“实践”交织的儿童文学研究 朱自强 2016年6月4日至5日,由中国海洋大学主办的“首届国际儿童文学论坛暨第三届中美儿童文学论坛”于青岛召开。
2016-07-13
-
中国作协组织作家重走“草原丝绸之路”
穿越历史 照亮今天 ——中国作协组织作家重走“草原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是蒙古草原地带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和繁荣代表了中国历史的一个辉煌时期,也对研究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6-07-11
-
中国作协举办产业系统第二期培训研讨班
中国作协举办产业系统第二期培训研讨班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 6月27日至29日,中国作协在京举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产业系统第二期培训研讨班”,来自中国煤矿作协、中国铁路作协、中国电力作协、中国水利作协和浙江作协的64名中国作协会员参加培训研讨。
2016-07-08
-
儿童图画书:目标大、市场大、学问大
据了解,在我国目前图书出版市场上,图画书占20 %以上的市场份额。
2016-07-08
-
感受一种精神 体味一种力量
第四批作家重走长征路:感受一种精神 体味一种力量 闽西是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红色摇篮。
2016-07-04
-
“70后”作家:保持艺术探索的热情
6月16日,一场名为“70后文本与现代性写作”的研讨会在鲁迅文学院举行,此议题缘起花城出版社不久前推出的“现代性五面孔”丛书第一辑。
2016-07-04
-
礼敬传统文化 守护民间文艺之根
在当下的文艺生态中,民间文艺以其鲜活多样的呈现形态,扎根乡土民间,守护精神家园,承载着百姓世世代代传续下来的民间信仰、民风民俗和难以割舍的乡愁情结,不仅成为中华文化的亮丽瑰宝和鲜明标志,也为我国现代文化建构提供了重要给养。
2016-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