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情谊和美美与共 ——评和晓梅的短篇小说《花楼》
《花楼》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女性文本,作者在对拉姆金和“我”少女情谊的回忆中,讲述了女性之间复杂缠绕的情感,摹写了青春期独特的情绪特征,内省了人性黑暗里的驳杂难辨,洞察了女性情谊面纱下的幽暗心理,以及回望成长的忏悔与救赎。
2025-02-06
-
温颖妍:在市井边缘中钩沉情与义
据作者本人所言,《苏屋邨的阿凤》属于其“香港三部曲”中尚未完篇的第三部曲的第一部分。
2025-02-06
-
何人不起故园情——读张雪云散文集《青寨》
张雪云《青寨》中展现的一幅幅乡村图画,正是我心中向往的故乡模样。
2025-02-06
-
丁小宁:问题意识与想象力
对一个青年作家来说,成熟写作的开始,常源于找到一个好的创作主题,丁小宁于2022年、2023年发表在《收获》上的两篇小说《我以为我是人》《我以为我是佛》即是如此。
2025-02-06
-
徐衎小说的蝶变:“郊寒岛瘦”绘成的个人心灵史
读徐衎2019年以来的小说创作,我大吃一惊。
2025-02-06
-
斯人风范 山高水长——读袁学骏《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
近日,河北作家袁学骏撰写的《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2025-02-05
-
赋予历史流动的声音——读长篇小说《空城纪》
西域,或是更为辽阔的边地,不仅意味着地理的疆界,也是另一种文化形态与文明痕迹的象征。
2025-02-05
-
《光域里》:找寻诗歌和科技的交汇点
王学芯的诗集《光域里》是他诗歌写作方向调整的继续和升华,也是他身处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时代的艺术探索和写作实践,全面检验了诗人的立场和观点,也验证了作品的纯度和力度,给读者带来一种沉浸式审美体验。
2025-02-05
-
薛超伟:回到“青年”的起点,珍视内生的元气
在一次对谈中,薛超伟用“本能写作”这一概念来描述自己在系统接受创意写作训练以前的写作:“高中时我喜欢看青春疼痛小说,上大学后,我开始试着去写,故事大多是青春的、恋爱的、伤感的。
2025-02-05
-
赵雨:游走在内倾性与外向性书写之间
虽然并没有穷尽赵雨的全部小说作品,但就我所接触到的部分作品的阅读印象来说,约略可以将他的创作分成“内倾性”与“外向性”两种不同书写类型。
2025-02-05
-
岭南文化视角下的葛亮小说
近年来,“70后”作家葛亮的一支妙笔让粤港两地文学界注目,在全国范围内亦声名鹊起。
2025-02-04
-
“象征性抵抗”与捍卫未来的青年写作
一 二○二四年已近尾声,新世纪的全球性危机依然在时间轴上轮番上演。
2025-02-04
-
王树增新作《天著春秋》:历史、文学与战争的交响
10年前,王树增在完成“革命战争史系列”的收官之作——《抗日战争》时,曾透露一个宏大的设想:要将春秋以来我们这块国土上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以独特笔调展现给世人。
2025-02-03
-
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
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小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特殊存在。
2025-02-03
-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创造文体研究新辉煌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 吴承学 著 商务印书馆 中国古代文体种类之多令人自豪和赞叹。
2025-02-02
-
在春运里读懂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每当春节临近,关于春节怎么过,上哪里过,什么时候动身起程,就会成为中国人热议的话题。
2025-02-01
-
鸣禽从雨中退去——南翔短篇《鸟笼匠》阅读谈片
南翔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
2025-01-30
-
像自然一样思考:构建生态文学的主体性
二十五年前,在海南三亚南山举办“生态与文学”研讨会,韩少功、张炜、李陀、迟子建、格非、苏童、乌热尔图、蒋韵、戴锦华、南帆、耿占春、李少君等在场,之后发言整理为《南山纪要:我们为什么要谈环境——生态?》,引发广泛的关注,成为21世纪初期中国文学界关于“生态文学”的重要历史文本。
2025-01-26
-
《青蒿药神》:用“融州三部曲”打造文学故乡新地标
近年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柳州作家马昌华潜心于乡村题材长篇小说的创作,并以他的第二故乡“融州”为背景,用饱满的激情和顽强的毅力,深入挖掘故乡闪光的人和事,继推出《桔颂》(2020年12月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加油吧,我的扶贫大主播》(2020年12月广西科技出版社出版)两部长篇之后,今年一月又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了36万字的《青蒿药神》,从而圆满完成了作者乡村系列长篇小说“融州三部曲”的创作出版计划。
2025-01-26
-
《扬兮镇诗篇》:相信耐心而长久的创造
去年六月一次会议上,我挨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老师坐,他从包里取出一叠打印书稿,翻到最后一页给我看,那是小说终章的最后一句:“我们总以为唐代是花团锦簇、热热闹闹的。
2025-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