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普洱之路》(52)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08日15:21 来源:中国作家网 鹏鸣

  市民委的同志说:

  ——西盟是一个由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型”民族地区,也是一个集“边、山、少、穷”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滞后,广大农村两缺(即缺粮、缺衣被)、三低(即生活质量低、生产能力低、农民收入低)、四难(即住房难、看病难、读书难、增收难)现象十分突出。

  2002年底,全县农村还有以茅草房为主的各种简易住房12142户,占农户总数的71%。

  2003年以来,通过逐年实施安居工程,贫困群众逐渐从低矮狭窄的茅草房迁入安全舒适的砖瓦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悄然发生变化,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以民主人士身份进入政府的普洱市城乡建设局住房局长胡剑荣同志说:

  让居者有其屋,一直是我们的大国之梦。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安居工程在全国普遍推开。

  1998年,普洱市居住在茅草房、杈房中的贫困户还有119035户,为了解决特困户的居住问题,普洱市率先将安居工程(消除茅草房、杈房、木楞房)作为扶贫工作重点。1999年,在西盟、澜沧、孟连3个县实施安居工程的试点项目,完成新建民房943户。

  2000年,安居温饱工程在试点县的基础上。扩大到江城、墨江、景东3个县。至此,全市共有6个县20个自然村实施安居温饱工程。2001年,安居温饱工程覆盖全区10县(区),实施温饱村48个,安居工程户1166户,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2003年,普洱市把专项安居工程建设列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内工作督查内容之一,成立了安居工程指挥部,各县派出500多名干部进村入户,狠抓落实。

  2003—2008年,省安排普洱市实施扶贫安居工程83132户(残疾人2395户),省级补助资金32852.8万元。同时,配套下达建设基本农田65352.5亩。“五小”水利17053件,沼气、节能灶24703口,经济作物、林果65352.5亩,发展大牲畜65352头。截止2008年末,累计投入茅草房、杈房改造资金107632.71万元。完成扶贫安居工程建设户,建设房屋面积551.5万平方米,直接受益贫困人口33.14万人。

  在江城,我们看见成片成片的安居工程示范点,问他们为何家家都挂着鲜艳的国旗和党旗,他们说:“我们是边境地区的居民,我们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都是党和政府给造的福,我们挂旗,是为了感谢党、感谢政府。也为了让越南、老挝边民看看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城乡建设局,我们了解到:

  ——实施安居工程,普洱市在资金匹配上采取“五个一点”:国家补助一点,国家对建房农户每户给予补助4000元;投工投劳一点,即建房农户自备沙石、木料,有技术的自己建房;自筹一点,即由建房农户向银行申请贷款、向亲戚朋友借款和卖畜禽等筹集部分现金;老板垫支一点,即通过做工作,由老板垫支部分资金帮助参与橡胶、甘蔗、茶叶、咖啡等产业基地开发的建房农户建房,待房屋建好后逐年扣还;挂钩部门扶持一点,即充分发动挂钩部门抽调得力人员到扶贫第一线,帮助抓落实,动员干部职工捐资、捐物。

  在扶贫重点村:安居温饱村、民族特困乡、易地扶贫、上海对口帮扶、少数民族发展等项目中,优先安排解决特困农户安居温饱问题。

  再继续举娜乌那例子:

  西盟县南亢村农民娜乌的女儿、女婿是村里的中等户,他们盖新房得到了政府各项补贴16000元,自己拿出了2万元积蓄,还向亲戚们借了近2万元。但老人说,女儿女婿每年能卖两头牛、几头猪,还可以卖几千元的茶,他们很快会把借的钱还上。住上了新房,老人心里怎能不欢畅。

  整村推进连片开发

  扶持一个村,脱贫一个村,通过整村推进综合扶贫开发,提高了扶贫开发成效,实现扶持一个村、脱贫一个村、发展一个村的目标。

  我们来到景谷县时看见,景谷乡马厩村民小组的32户人家,2003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25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92人,占全村人口的70%,在865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115人,占全村人口的87.8%。

  由于地处高寒山区,马厩村民小组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滞后,村组道路晴通雨阻,通讯设施几乎空白,产业基础薄弱。

  然而幸运的是,2004年9月,马厩村民小组被列为整村推进扶持村,从此,彻底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

  在2004年—2005年两年间,共整合各类扶贫资金104.5万元投入该小组的扶贫开发。两年后,马厩村民小组不但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到2005年底,马厩村民小组粮食总产量31.4吨,人均有粮215公斤,全村经济总收入157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200元。比2003年的人均纯收入630元,翻了近一倍。

  增收后的村民家家户户安装了太阳能,25户安装了电话,20户人家有了摩托车、手机。

  如今的马厩村民小组。村外茶园青翠、村里整洁文明,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

  马厩村民小组的变化,是普洱市实施整合资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一个缩影。

  李小平市长说:

  普洱市自2002年实施整村推进综合扶贫开发以来,根据各地资源条件、生产发展水平、社会发育程度的差异,区别高寒山区、山区、半山区、坝区和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不同类型的贫困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瞄准最贫困群体,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用在直接解决贫困群众温饱最密切的问题,重点实施四大建设:

  一是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

  二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建设。

  三是加强生态环境的能源建设。

  四是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的社会事业建设。

  这种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变、用途不乱”的原则,将各类扶贫资金及涉农的部分项目资金捆绑起来使用,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种类的整合,集中投入到整村推进项目村,发挥扶贫资金“粘合剂”作用的扶贫方式,确保了平均每个自然村的投入都在30—50万元左右,整合资金占专项扶贫资金的40%,大大提高了资金使用的合力。

  市财政局的同志,在谈到普洱扶贫工作时,举了个叫“白象”村的例子说:

  ——景谷县民乐白象村村民小组,在2006年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以来,共整合各类扶贫资金144.9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扶贫资金15万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10万元,镇上补助5.5万元,桑蚕公司5.7万元,群众自筹资金53.5万元,小额信贷扶持建设55万元。发展桑园570亩,建设标准蚕房110个,村庄进行了规划建设,新修1.8公里水泥路,村内道路完善了排水设施。

  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0元,比2005年增长800元。2006年全村80%以上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了脱贫致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充分调动起广大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劳动热情。

  市扶贫办主任李向华同志举了个勐康的例子:

  ——江城县康平乡勐康村委会岩脚村民小组,在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群众热情高涨,积极投工献料,按规划要求主动拆迁旧房,建设新居,上至70多岁老人,下至10余岁儿童,投身到建设第一线,在短短一年内共投工投劳1300个,提前完成建设任务。

  据统计,自2002年实施整村推进综合扶贫开发项目以来,到2008年止,全市共实施整村推进2027个。“十五”以来,共整合各类社会帮扶资金35915.03万元。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及折资37185万元,完成民房改造2.7万户,建成基本农田(地)7.8万亩。沟渠642条1700公里,小水池、水窖、水坝、水塘3052个,解决了24.4万人、24.8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修建进村和道路硬化1609条4417公里。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和低压线路447.5公里,开发种植经济作物和林果50万亩,建沼气和节能灶5.1万口。建村级卫生室65个,地面卫星接收站348座,文化活动室493个,开展科技培训10765期97.4万人次。

  通过整村推进综合扶贫开发,提高了扶贫开发成效。实现了扶持一个村、脱贫一个村、发展一个村的目标。

  外地帮扶,情倾茶乡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