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普洱之路》(50)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08日15:21 来源:中国作家网 鹏鸣

  (三)再次走进新会

  曾记得,很久以前的小学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叫做《小白兔和小灰兔》,大概内容是说,小白兔和小灰兔到老山羊家做客,看见老山羊家有很多白菜。小灰兔挑了一捆菜回家,小白兔不要白菜,而是向老山羊要了菜籽,并向老山羊请教种菜方法。

  过了不久,小灰兔又去跟老山羊要菜吃,这时,小白兔挑来一担菜,感谢老山羊。寓言最后说,“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这就是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农村建设,就是要从“扶贫”转为“治贫”,诊断贫困落后根源,让群众自觉走向发展道路。

  普洱市委、市政府,景东县委、县政府等各级领导,正是秉承这种理念,使新会村这些哈尼族人家,走上了跨越式发展道路。

  8月初,我们顺川河沿岸而下,只见蜿蜒盘旋的绿色哀牢山下,悠悠流淌的川河边,树木掩映中,白色的墙壁乍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真是一派“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风光。一条条水泥路伸向田间地头,畅通无阻。田野,人们或忙着收打金黄的稻子,或采摘长得喜人的烤烟,或给甘蔗除草,处处展现出一幅幅劳动美景。这就是哈尼族山村——新会。

  杜甫有“十上白帝城,一上一回新”的感受,刘海棠有“九登黄山崖,一上一画绝”之妙语。

  我们第二次造访这儿了。

  新会,心中也有那种奇特的感悟。新农村建设前,新会像一台古老水车,以其特有的缓缓慢节奏运转着,封闭的生活环境,科技、信息落后,没有跟快速发展的时代脉搏合拍。

  我们通过走村串户,访问各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职务、党员或非党员等不同身份的人,觉得通过新农村建设,新会的变化的确很大,而变化中最可喜的是观念在变,行动在变。

  各级领导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扎实稳健推进新会新农村建设,力求每个内容都落到实处。

  李小平市长说:“思想变化、意识改变是一切改变的总纲和基础思想,因为意识决定、支配着行动。新农村建设,“求变”是精神实质。”

  生产发展,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手段,是生活宽裕的前提条件。新会村从村“两委”、党小组长到普通群众,都形成了这样意识,把全村土地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形成一个特色产业,使之成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全村经济发展。第二次来后看到群众的观念,已经有了彻底改变,不再是那种小农经济思想意识,满足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他们希望有一个形成特色和规模的产业,支撑起哈尼人经济腾飞的宏伟理想。

  村“两委”、党小组、村小组长都在积极探索、谋划产业模式、经济创收路子。他们以群众大会、党员会议、村委会议等形式,实行一事一议制度。我们采访时去的第二天,正赶上新会村全村党员会议,全村有49名党员,老中青三代人,大家齐坐一堂,共话发展。

  新会群众都知道,落后了日子不好过,赶不上别人就要被笑话,所以,每一个人都努力积极探索致富路子,科学种植已经深入人心,他们养成了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那信组的一位党员说:“过去,田间地里,五谷杂粮都套种进去,人太累,收入也不好。现在,在没有选好其他产业前,重点种植甘蔗、烤烟,留出8分田种水稻。这样做,收入提高了,人也没有以前那样累。过去,大家只知道种冬小麦,而小麦经济效益较低,有些甚至让冬地荒芜闲置。现在,新会正在积极进行冬农开发。”那信组小组长刘彦志家,上年种了3亩多冬洋芋,产量8吨多,投入3000多元,实现毛收入1-2万元。今年,他计划种植冬洋芋10亩,已经找到定单,如果按上年计算,毛收入近4万元。

  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会人意识上的巨大变化。

  里石小组彭某,过去是新会村有名的“赌王”。新农村建设的清新之风,吹醒了哈尼人的经济意识,打开了封闭的大门,也触动了彭某。

  现在,彭某买了油锯,替人伐木,每天都劳作在山上,只有到晚上才回家睡上一觉,自己还当上了“小老板”,已经杜绝了赌博恶习。

  不仅是彭某戒赌,整个新会村里边,无论哪个小组,都已经听不到麻将声,看不到聚集在一起赌博的群众。我们特意找了一个村民问,你们怎么没有人赌博?他们说没时间呀,赌博浪费时间嘛。新会组有名的“懒汉”杨某,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独人。新农村建设号角吹响,“懒汉”杨某再也“懒”不下去了。2011年春节过后,他把家里托给弟弟照管,自己扛起背包出外打工去了。

  脑筋活络了,抓“副业”的门路多了,家里经济收入也增加了。新会村没有了剩余劳动力,他们田地少的外出抓“副业”,有松树的或采上一点松脂;田地多的人家,改变种植品种,如栽核桃,种烤烟,种甘蔗,种玉米,种菜子,冬农开发,什么赚钱就种什么。他们已经尝到普通农业收人与特色农业之间巨大差距的甜头,他们对特色农业开发充满希望。

  那信村民小组小组长刘彦志说,他们爱吃鸡自家养着,猪一年养四头,两头供自家吃,两头卖向市场。他们家共有三口人,买了两辆摩托,儿子和他一人骑一辆。他说,今年道路硬化后,全村妇女买了七八十辆女式摩托,傍晚休息时,她们骑着摩托到集镇上购物,到村委会读书学习。所有这些,都反映了新会村正走向生活宽裕。

  现在,一些小疾病,可以不出小组就能看病服药了,这给群众带来了很大便利。村里还办有一所完小,解决了“就医难、上学难”这个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问题。

  刘永志是新会完小校长兼新会村副主任,哈尼族,40多岁年纪,看上去精明能干。刘校长对我们说:“新农村建设推进后,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本村见不到赌博的人了。这在以前,村里好大一部分人,不分白天黑夜,三五成群,聚众赌博成风。现在,大家都忙发展生产,没时间哪。”

  据刘彦志介绍,他家所在的那信小组,下午饭后,多数人就聚集在一起,谈论如何抓副业,田地打算种些什么,今天又挣到多少钱,不再谈论家长里短的话了。

  很多村民都说,新会村,没有东西会遗失。即使你农具等放在田间地头,绝对没有本村人会把你的家什“顺手牵羊”,呈现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风气,这也体现了哈尼人民淳朴、敦厚的民风。

  我们看见:

  ——下午有空时,年轻人会到村委会所在地参加文娱活动,进行思想文化交流。里石、那信、海田坝、新村、丁居小组,都建有自己的娱乐活动场地,他们都希望在本小组开展文娱体育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刘彦志说,现在,邻里间偶尔会有一点小矛盾,但都能化解,没有打架斗殴、群众滋事情况发生,邻居间是非常和谐的,“远亲不如近邻嘛”,他们都能互相体谅。

  无论走进哪一个农户家,庭院都是整洁干净的。

  过去,由于禽畜圈建得不合理,有些农户庭院禽粪、畜便满地都是。庭院里,廊檐台上柴禾、鞋子等东西遍地乱丢,院场上甚至脚都落不下去。现在,我们走进新会许多人家,家家庭院都清爽整洁。这是人畜居住分离的一个标志。卫生习惯差,庭院脏乱差,一直以来是部分偏僻、落后农村难于改掉的陋习。通过新农村建设,大多数群众都改掉了这些坏毛病。目前,整个村寨有240户家庭用上了卫生厕所,实现了“野外方便”到“粪便入厕”的转变。

  沼气、电器化的使用,使得村庄环保、卫生、洁净,树木也避免了当作烧柴被伐砍的厄运。而道路旁、荒山、庭院、河边,经济林木的种植,绿化、美化了居住环境。

  绿化美化家园,群众已经形成普遍共识。丁居组彭志车家的进户路还没有铺水泥。我们问他:“如果政府没有补助水泥指标,你家进户路还修吗?”他肯定地说:“国家补给一点水泥,当然好了。假设不补给,我照样要铺嘛,反正是自己家,下雨天不会泥滑路烂,干净卫生得多了。”

  从村到小组。在决策议事时,他们都采取一事一议制度。

  他们的理念是,大家的事情大家办。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群众责任感和主人意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