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普洱之路》(51)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08日15:21 来源:中国作家网 鹏鸣

  如维护村庄的整洁,群众都能把它当作是自己的事情,大家都有集体意识,能够共同维护村庄名誉,真正做到“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形成“激活主体强动力,干群同心建家园”的建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氛围。

  村、组负责人,对村上、组上的事情,都能够做到决策公开、账务公开,实行阳光透明政策。他们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强化资金协调和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实事、办好事。管理民主方面,当我们问及彭应宏这个老党员,怎样参与民主生活时,他滔滔不绝地说:“现在,工作组、村委小组长做什么事情都要告诉我们,跟我们商量,叫我们监督他们的工作。”问他如何参与商量时,他说:“凡是有重大决定,工作组、村组负责人都要把我们叫去开会,凡是关系到大家的好处,都是召开大会一起商量决定。”说完后,彭应宏老人还不忘补充说:“这些干部真是好。”

  党员们都说:

  ——新会村新农村建设取得如此辉煌成就,是跟各级领导扎实工作分不开的,首先是在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直接负责抓工作的人和新会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

  我们认为,从李小平市长到普通工作人员,凡是到新会的党员领导干部,或新会村的乡村干部,都没有在办公室“坐而论道”,他们能放下身段,拜群众为师,与群众打成一片,活跃在群众中间,帮群众解疑释难,想办法,出主意,共谋发展对策。如,现任新会村支部书记周邦学,就是上级为了加强新会村委力量,把他从镇党委秘书派下去任新会村支部书记的。

  景东县县长李春荣说:

  ——领导干部不在办公室等着办公,也不是坐在城里“运筹帷幄”,当百姓需要的时候,党员干部就在身边,让百姓觉得遇事有了主心骨,遇到问题,有人排忧解难,做着心里踏实。党员干部的重视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潜移默化影响着群众方方面面。

  新会村副主任、完小校长刘永志,他家不仅开诊室,方便群众医疗,在种植常规经济作物的同时,还尝试引种一些见效快、有发展潜力的经济作物,如葡萄、坚果等。

  另外,他注重发展养殖路子,家里养着银鼠。刘永志这种积极探索发展经济的意识和实际行动,影响、带动着周围的群众。

  一个社会,实现快速、持久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交流,不仅是物资的交流,更主要是不同地域、不同思想文化间的碰撞交流。一个民族,一个地域,落后是因为闭塞、偏僻,缺乏交往。如果交通滞后,会变得夜郎自大,坐井观天。

  新会村的发展,正是那些具有先进思想意识的党员干部,与群众打成一片,影响着哈尼族人家致富、求发展的强烈愿望和意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就是要改变农民那些旧的、落后的观念,改变等、靠、要思想,让他们实现发奋图强的转变。

  在采访中,普洱市交通局副局长谢先萍同志,在谈全市交通建设时,专门说到了景东县的那个新会村。

  他告诉我们:

  ——昔日的新会村,村组道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人们出进“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民房破旧,庭院杂草丛生,苍蝇蚊虫满屋飞。村民常因我挖了你家地坎,你挖了我家田角而争执不休。为防小偷,家家户户均养狗两条。

  怎样在修路建房等物质建设的同时,提高百姓素质,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他们通过召开党员干部大会、群众大会,进行了分析讨论。

  2010年,在多方努力下,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市委、市政府决定,将一个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放在新会村实施。

  新会组村民叶燕说:“新农村建设后,我们新会村人人都怕落后,你追我赶搞发展、抓经济,连原来有一分吃两分的懒汉,都抬起锄头干活去了。”

  那信村民小组的刘永志说:“以前老人去世,找到家里,别人还不一定帮你。自从新农村建设后,只要放一封鞭炮,即使平时有点小恩怨、小瓜葛,大家都不会计较,会赶来帮忙。”

  是啊,新会村变了。

  你看,茶余饭后农民群众有的读书看报、看电视新闻,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学习致富技术;有的玩球,锻炼身体;有的唱起《新会之歌》,跳起历史传承的民间山歌舞;有的聚会谈发展、议发展,寻找致富增收新路子……再也看不见赌博、酗酒的人了,村民之间的争吵纠纷也听不见了。

  哀牢山橙绿,川河水激扬。新会人开始放飞梦想,新会人的前程充满火样的希望。

  四、扶贫攻坚中的“普洱经验”

  在普洱,市委领导书记和李小平市长都对我们说:“要想真正反映普洱的现状,就必须重点写一下扶贫工作。”

  我们了解到,书记、市长亲自动手,全社会齐抓共管,创造出了扶贫工作的“普洱模式”,在实践中,他们还运用了许多新的方式方法。

  易地移民搬迁移出一片新天地

  近几年来,镇沅县古城乡建民村那蚌村民小组,群众人均纯收入从不足800元增加到1300多元。这主要是得益于他们,从原住地山上搬迁到了距离交通主干道近、自然资源丰富的河谷地带,解决了25户112人的生产生活问题。

  村民们都说:“易地移民搬迁扶贫是个好办法”。通过易地开发扶贫实现了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解决了当地人地分布不均的矛盾,和就地解决脱贫难度大的问题,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普洱市易地扶贫开发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跨地州易地扶贫开发,一种是县内易地扶贫开发。

  我们从市扶贫办公室了解到:

  ——普洱市于1996年10月起,在江城县开展全省跨地州易地扶贫开发试点工作。

  1999年3月3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实施易地开发扶贫的决定》。6月7日,成立易地开发扶贫协调办公室,设在扶贫办,承担跨地州和县(市)易地开发扶贫任务。跨地州易地扶贫开发项目正式启动,在思茅区、江城县建立踏青河、曼老江、大中河、和平、康平跨地州易地扶贫6个开发区,共接收安置昭通、怒江两地州泸水、福贡、巧家、鲁甸、大关、镇雄、永善、昭通8县(区)移民5219户20973人。完成落户、口粮地使用承包证和农户宅基地证的发放工作,基本达到人均1亩口粮地,户均3亩产业地,每户200平方米宅基地的要求。

  新建村委会15个,新建完小8所,扩建初小11所,扩建中学2所,扩建卫生室14个,各安置点实现三通,即“通电、通水、通路”有广播电视。在跨州市易地扶贫完善项目中的安居房改造、通电、通水、坡改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使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达到了群众有病能就医、孩子能上学的目标。

  1999年—2008年,累计投入资金15596万元,完成24860人的易地安置任务。

  通过10年的县内易地扶贫开发,建安置点63个,建盖住房5524户,落实基本口粮地20761亩,产业地2485亩,种植粮食作物13356亩,经济作物5405亩;新修居民点道路168.87公里;完成灌溉沟渠、人畜饮水工程25件224.21公里,输电线路130.16公里;实施坡改梯12400亩。县(市)内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2元,人均口粮350公斤,基本解决了5524户24860人、基本丧失生存条件的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安居工程让居者有其屋

  我们了解到:

  2011年春节前,西盟县南亢村68岁的老人娜乌,随女儿、女婿搬进了160平方米的新房子,老人激动地拉着前来贺新房的政府工作人员说:“真是做梦也想不到,活的这么老了,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