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边陲明珠》(36)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24日14:59 来源:中国作家网 鹏鸣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古人都知道,进贤兴功,以作邦国。只有推荐德才兼备的人建功立业,才能使得国家兴旺发达。所以,全国上上下下,应该尽各自的责任,知贤必举。

  古人说:

  “安上必在于荐贤,危身莫逾于旷职。”

  就是说,使皇上感到安心的事情莫过于推荐贤才,危害自身的事情,莫过于不负责任擅离职守。

  同时,“在位者以求贤为务,受任者以进才为急。”在高位的人应以求访贤才为最紧要的事务,接受任命的人应以推荐人为最急近的事情。

  身为贤者自能肯定是贤,可是能推荐贤才的,也是贤人。

  赵立雄把这些道理讲给他的下属之后,告诫他们:

  ——报答组织的忠诚,没有超过荐举贤才的;辜负组织的罪恶,没有超过隐蔽贤才的。

  尤其是“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其罪过五也”

  也就是说有贤才而不报告、举荐,叫做掩盖贤才,罪在五刑。

  早在古代人那里,就有不少人认为:

  “伤贤者,殃及三世。蔽贤者,身受其害。嫉贤者,其名不全。进贤者,福流子孙。故君子急于进贤而美名彰焉。”

  赵立雄用历史的训诫,清楚地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醒世警言:

  各级干部若要报效组织的提拔和培养,必须以荐贤为重,知能不举,则为不忠,则为不善;不忠不善,则不可以当干部,尤其是不可以当领导干部。

  赵立雄总结道:

  古人说的好,“国之大事,莫大于用贤,退不贤,赏功罚罪矣。”

  这就是说,国家的大事,没有比任用贤能、黜退不肖之徒、奖赏有功者、惩罚犯罪者更大的事情了。

  国家如此,作为每个生命个体也是如此。

  因为,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君子用而小人退。国之将亡,贤不隐,乱臣贵。

  这就告诉人们:

  ——君子应该受重用,小人应该被罢黜,这是国家或地方兴旺的吉兆。

  ——贤人如果退让,“群小”势必得道,这是国家灭亡的征候,也是个人倒霉的征候。

  再说,使用贤人,国家就得到治理;任用不肖,天下就要大乱。

  为什么呢?

  因为任用贤人,社会上做好事的就会多起来。任用不贤者,社会上的怨苦之声就会大作。当好人受气、坏人吃香的局面出现,国家不乱才是怪事。

  所以,前人从切身的经历中得出血的教训:

  ——知恶不黜,则为祸始。

  古人历来认为:

  ——如果任职之臣多不得当,贤者退黜而不肖者升进,忠直者疏远而谗佞者亲近,天下就十分危险。

  赵立雄认为,在政治上知恶不黜,则为祸始。而对于观人用人,我国历代都非常重视对人才的考核。

  在历史上有“考绩”、“考察”、“考课”、“考成”等记载。干部考评,很多人不理解,不重视,觉得多此一举,赵立雄却对这项工作十分认真,他以古为鉴,教育干部;

  ——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吴起就强调要通过考核来“罢无能”,“废无用”。即罢免无能和不称职的官吏;“捐不急之官”,即除掉那些无关紧要的官。

  管仲更明确地提出:

  “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意思是说,即使有才干的人,不经过考核和试用,也不能轻率地录用。

  我国三国时期明确地提出了把考核作为军事人才官职的升降、赏罚的根据。

  如曹操说的:“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同时,他还强调要公平合理进行赏罚,就得进行有效的考核,没有正确的考核,就谈不上正确的赏罚,因而就不利于人们改错立功。

  这种考核观念发展到魏明帝时候,逐渐形成了“考课之法七十二条”制度。

  自古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然后百废修,庶绩凝,方夏安,奸宄消伏,戎狄不敢轻侮中国,百王由之,若出一轨。

  赵立雄学习吴起、管仲、曹操等先贤的做法,十分重视对干部的“考绩”,从而使“贤者任之,奸邪者不任之,则任贤之道尽矣。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有功者进,有过者黜,无功无过者职其旧——如是可以劝而惩过。”

  五、忌恨奉迎,任人唯贤

  赵立雄作为地方主官,长期执政,他最恨那些在领导面前奉迎拍马的无耻之徒。在市级领导交心会上,他以历史上胡亥与赵高的教训来告诫同事,务必以史为鉴,不要犯下那样的错误。

  ——秦始皇出游到沙丘病死,其幼子胡亥在赵高策谋、李斯的支持下,矫诏立胡亥为二世皇帝,杀秦始皇遗诏要立的长子扶苏。

  胡亥登上皇位后,想的不是如何治国安民,而是如何才能享尽人间的富贵。他和赵高的一段对话,显示了这位“二世祖”的本色。

  胡亥对赵高说:“夫人生居世间也,壁犹骋骥过决隙也。吾既已临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以安宗庙而乐万姓,长有天下,终吾年寿,其可乎?”

  意思是说,人生苦短,既为皇帝,如何才能享尽人间富贵。

  赵高大为赞扬,说:“此贤主之所能行也。”

  赵高是个很阴险而有心计的宦官,他深知胡亥这个“花花公子”,所想的只是如何能安坐帝位以尽情快活,于是一切顺着他,使他沉迷于享乐,以达到孤立而控制之目的。

  赵高先是向胡亥提出“高枕肆意宠乐”的办法是:

  “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坐诛,至收族,灭大臣远骨肉,贫者富之,贱者危之。尽除去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亲信者近之。此则阴德归陛下,害除而奸谋赛,群臣莫不被润泽,陛下则高枕肆志宠乐矣。计莫出于此。”

  胡亥果听赵高之谋,尽除其先帝旧臣,杀其兄弟十二人、姊妹十人。

  在达到孤立胡亥的目的后,赵高便阴谋将胡亥控制在手里,他对胡亥说:“先帝临朝天下久,进邪说。陛下富春秋,初即临天下,奈何与卿廷决事?事即有误,示群臣短也。天下称朕,固不闻声。”

  这就告诉后人,胡亥年轻,缺乏理政经验,上朝与君臣一起议事,错了会被群臣轻视。

  胡亥只想享乐,要他不上朝,正和其意。于是,处理朝政,他只在禁宫中独与赵高商议决定。而胡亥这个“花花公子”没有理政才能,实际上朝政大权都操纵在赵高手里。

  赵高利用手中的权力诬以谋反罪杀李斯后,被任为丞相。

  赵高阴谋为乱,取而代之,恐群臣不听,便先试之:他献鹿给胡亥,说:“马也”。

  胡亥笑说:“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大都默然,有的说是马以顺赵高,有的直说是鹿,赵高则以他事将说鹿者杀了。

  从此群臣都害怕赵高,而赵高敢于指鹿为马,而群臣大都不敢吭声,说明他的权力已超过了胡亥。

  胡亥穷奢极侈,尽情享乐。为满足其私欲听赵高用严刑峻法,横征暴敛,激起人民造反,天下大乱。

  赵高却对胡亥说:“关东盗毋能为也。”

  及秦军主力于巨鹿被项羽军消灭,胡亥知情责备赵高,赵高怕被杀,便先动手杀胡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