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边陲明珠》(34)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24日14:59 来源:中国作家网 鹏鸣

  无知说:“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拒,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

  刘邦也叫来陈平责备他说:“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固多心乎?”

  陈平答道:“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画有可中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

  刘邦见他说得非常有道理,便向他道歉,厚加赏则,擢升为护军中尉,监察全体官兵。

  从此,诸将不敢再谗毁陈平。

  刘邦这个人的长处是善于知人用人,大胆从基层中提拔人。陈平归当之初,与之谈话知道他有才智,便赏识其人,任为都尉,兼参乘,典护车,这虽非大官,但却是重要的官职,参军是亲信护卫,与刘邦同车出入,非心腹不能任其职的。

  典护军是军法监察,是参加管理人事工作的,陈平新来而监察原来的将兵,可见对他的信任。

  尽管众将认为刘邦如些信任一个从楚来的逃犯而大哗,并不能动摇刘邦对陈平的信任,反而更厚待陈平。

  刘邦如此重用陈平,足见他确是善于知人和用人。而陈平也确是个奇才,后来刘邦能战胜项羽,处于危急而转安,以及刘氏政权不为吕氏夺,陈平出奇计起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司马迁认为,刘邦的最大政治遗产,在于宰相陈平,其次是大将周勃。试想,如果不是陈平在危机之际除吕安刘,那么,大汉也会与秦一样,二世而亡,何以延绵四百余载?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用人者,取人之长,避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惟尽知己之所短而能去人之短,惟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所长。”

  在这里,魏源辩证地论述了用人的长短关系,把能否知人之长短作为能否用人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他强调:“惟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所长”,是很有见地的,他揭示了能否知人用人的关键原因。

  赵立雄认为:

  ——在楚汉相争中,刘邦为何能用人之长,而项羽则不能?

  这是因为刘邦没有满足于自己的长处,也不认为自己的计谋超过人,更不以为自己有军事天才,正因为他有自知之明,故能听张良,陈平等的奇谋深策,放手让韩信、英布、彭越等猛将去独当一面,充分信任他们,让他们各自作战。也就是说他能用谋士、武将之所长,为他打天下。

  赵立雄希望自己在为官一任、主政一方的事业中有智者风范,所谓“朱笔点乾坤,王者跨骏马”,当能够成就大器的刘邦,而不当项羽。

  ——项羽则自恃深懂兵法,又有可拔山举鼎之勇力,认为比谋臣武将都高一等,也就不能用他们的长处,既不听谋主范增的计策,对韩信、陈平的献策不屑一顾;有猛将也视而不见,有也不信任,致使范增气得辞职,韩信、陈平等天下奇才和猛将英布离楚归汉。

  结果是:刘邦能用众人之长成己之长,项羽不能用人之长而致成己之短,谁胜谁败,大局已定。

  赵立雄所说的“王者”,还包括李世民。

  ——唐太宗是一个有文武全才的英明之主,但他不满足于己之所长,不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故能虚心听谏纳谏,用人之所长补己之不足。故其身边,有所长的人才济济,能成就大业。

  而隋炀帝自恃其才高过人,他说的话都是对的,不容许别人反驳。

  他做的事都是对的,不容许别人违背。而顺之者则可升,违之者则杀头,故不能用人之所长,只能用人之短,即不能用有才能的忠直之臣,只能用一些阿谀奉承的佞臣,结果,众叛亲离,最后被他认为身边的“心腹”之臣缢死。

  在曲靖党校的研究班上,赵立雄为人才专题,向干部们引经据典,做过长篇报告,大家至今记得,赵书记举例说:

  ——1977年12月,叶剑英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选配领导班子时,“要做到‘知人善任’,所谓‘知人’就是考察、选准干部。

  所谓‘善任’就是正确地使用干部。有‘知人’,才能‘善任’。”

  叶剑英同志所讲的“知人”与“善任”的辩证关系,虽然是针对选配领导班子而言的,但实际上也适用于一般人才。

  “知人”既是人才管理的重要内容,又是对人才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的前提条件。因此,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人才实施科学管理,就是要用科学的理论、途径和方法,使其做到人尽其用,才尽其用,充分调动每个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人才的最佳效益,关键在于知人,也就是对管理对象的考察了解。

  赵立雄说:

  ——著名无产阶级军事家刘伯承对人才管理之道可谓深知谙熟,在他戎马疆场几十年里,对手下每一个指挥员的长处短处、脾气秉性都了如指掌,所以他用人得心应手,恰到好处。

  抗战时期,刘伯承在一次闲聊中得知,一位学经济的大学毕业生,在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鲁西北当排长去了。刘伯承马上详细询问了此人的情况,并派人追了几百里,硬是把他追了回来,分配到师供给部工作,发挥了他的专长。

  这真有“肖何月下追韩信”的意味了。

  这些生动的事例说明,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首先必须要了解和掌握人才的实际情况。

  有人称赞赵立雄善于读书学史,对中国历史研究得深刻,会识人用人。而他本人却头脑十分清楚,他常说:

  ——知人善任,并不是中国的专利,在国外也受到普遍的重视。

  “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比什么都重要”……

  这是美国汽车大王艾柯卡领导企业的切身体验。

  艾柯卡曾说:

  “我见过许多比我精明的人和许多对汽车行业懂得比我更多的人。然而,我已超过他们。为什么?因为我厉害吗?不,待人粗暴而轻率的人成功的日子是不长的。”

  在讲话时,艾柯卡特别注重揣摩听众的心理。

  他说:

  “使用听众自己的语言同他们讲话是重要的,这件事如果做的好,他们会说‘上帝,他说的就是我想的’。他们一旦开始尊重你,就会跟你到底。他们跟随你的原因不是因为你有什么神秘的方法,而是因为你在跟随他们的想法。”

  他尽力鼓励别人提出哪怕是超出他们实际能力的想法与建议。在别人拿出具体办法前,他尽量做到不去干预和影响他们的设想。

  他还习惯在与下属交谈后,让对方将所谈的意见或建议写成书面文字,使这些想法具体化,以弥补口头交谈之缺陷,防止自己被仅仅是娓娓动听的言辞而打动,采纳了不成熟或不切实际的意见。

  赵立雄时常以艾柯卡为榜样,千方百计让下属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如果出现了困难或者失误,他都会主动承担责任。

  在处理下岗工人上访问题时,作为书记的他,从来都不要人给“挡驾”,从来不回避矛盾,而是主动出头露面,热情接待群众,小心翼翼地倾听这些群从的心声和诉求,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他要求随行的干部们向艾柯卡学习。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