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边陲明珠》(15)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24日14:59 来源:中国作家网 鹏鸣

  三岔古城历史最长,从西汉武帝元封二年设味县始置,一直相沿到唐初,先后长达700多年。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建立使云南的政治中心西移,随之而来的原南宁州被南诏国废除,在曲靖设石城郡,隶属于拓东节度管辖。郡治另选了地方,建起石城。

  关于石城,清咸丰《南宁县志》说:“石城故城在城北二十里”,正德《云南志》、《清一统志》也说石城在“城北二十里”,而元《混一方舆胜览》又说石城在“城北五里”,而后来康熙年的《云南通志》又说在“城北二里”。后来的一些史书也沿袭这种说法。

  我们以清咸丰《南宁县志》为依据,清代的府城已经不在三岔,而在今天麒麟城区康桥以上的、现在还留存的东门街、西门街老城一带。那么,城北20里该是什么地方,这个问题一直是个谜,有人认为在今麒麟山(即区工人文化宫附近)一带,有说在老火车站校场坝一带,这种说法,是依据后来的会盟碑是从这一地区出土的。

  会盟碑立于唐代大理国不假,但是,后来的《南宁县志》,为什么又坚持在城北20里呢?城北20里按说应该是沾益太平一带了。

  所以,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沾益太平,笔者也曾去过那里考察,在那儿,的确曾有过旧城遗址,只是依照我的考证,那座旧城应是原沾益旧州城。

  沾益自秦置吏,汉为宛温县,唐置西平州,元设沾益州,明、清时期仍沿元治。

  可见沾益自古有治,且太平一带自古就是沾益属地。曲靖的州城自然不会跑到沾益境内去建,这是基本常识。

  总之,石城旧址众说不一。石城从唐初建立直到元代,其间经历了500多年历史的风风雨雨,留给后世的唯一遗物是一块“石城会盟碑”,或称“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此碑立于大理国段素顺明政三年(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出土于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初置于曲靖城北的武侯祠内,以后几经变更,最终于1937年与另一块重要碑刻“爨宝子碑”一同移置于曲靖一中“爨碑亭”内。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块幸存的石城会盟碑所记述的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

  南诏灭爨之后,曾将宁州地区的西爨白蛮20万户居民,强行迁往滇西永昌一带,这一地区人口迁走之后,与之相连地区的东爨乌蛮则迁入原西爨地区定居。由于这里自然条件优越,原有的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在经过了南诏大理国几百年的进一步发展之后,到了宋代,这里的经济文化逐步得到了恢复,人口也随之繁衍起来,继而形成了以麒麟、陆良为中心的包括滇东、滇南地区在内势力较为强盛的37个部落,段思平建立大理国曾经在很大程度上借助过这股强大的力量。

  因此,大理国建立之后,对这分布于滇东、滇南广大地区的37部特别优抚,通过联姻、封赐将这37部首领纳人大理国的统治集团,成为统治这一广大区域的政治上的代表。

  但是,在37部落之外的广大地区,由于交通闭塞,联系松散,他们并没有将大理国放在眼里,时而进行反叛,到大理国第五代王段素顺时期,边远地区的这种反叛更为激烈。

  于是,公元971年,段素顺令宰相段子琢和驸马段彦贞等率兵东征,以平息叛乱。东征大军从大理国出发,一直打到今天文山的富宁一带,扫除了反叛势力,再回头讨平了求州等三邑地区,于这年三月来到石城,再东去讨伐了云贵交界一带的叛乱,终于平定了边远地区的民族叛乱。

  为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大理国对上述地区的统治,段子标、段彦贞对37部首领封官赐职,赏赐恩惠。

  与此同时将这37部首领召到石城,歃血盟誓。这肯定是一次激动人心的聚会,这些部落首领们骑着高头大马,带着自己的护卫队从各自的领地上招摇而来,一路黄尘滚滚,旌旗飘扬。

  在结盟仪式上,他们用黄金和朱砂为证物,以表示结盟之心如黄金般的坚硬,似朱砂般的赤诚,并刻石立碑,永传后世。

  民族团结。和谐共处毕竟是人类多数人共同的心愿。这块碑自然成了今天我们研究云南少数民族,特别是研究大理国时期37部落历史的极为珍贵的资料。有了这块石城会盟碑,我想,石城遗址究竟在什么地方,就不再重要。

  第五证、白石江战役与汉族移民

  在曲靖城北火车站附近,有一条今天看来并不起眼的小江——白石江。白石江是南盘江的一条支流,全长31里,由东向西看护着曲靖坝子的南北两翼。

  然而,古代的白石江却不是这个样子,它宽阔,浩荡,一直是曲靖北部的一道天然屏障。

  明洪武元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将元顺帝赶到了大漠以北,自己很威风地坐上了龙椅,然而让这个皇帝大伤脑筋的事是,云南这个叫把匝刺瓦尔密的梁王凭借着边疆山高皇帝远,一直没把这大明王朝放在眼里,仍然与北部边塞的元朝残余势力遥相呼应,权属上仍旧臣属于“北元”。

  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随时都在虎视眈眈地望着他的宝座,企图取而代之,这当然不是一件小事。对于这些地方,朱元璋不是没有想法,只是,这里的问题太复杂,西南夷地区,从秦汉以来,就一直是朝廷非常棘手的地方,他们的那种封疆置吏政策,实际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实际的政权,还是当地夷人掌握。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聪明人,在对待云南夷人的办法上,最后也是以夷治夷的办法。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更是一个不能小看的昌盛时代,然而,一个小小的南诏王国一样让大唐的军队屡次败北。

  把匝刺瓦尔密有10万军队,这当然算不了什么,云南交通落后,大军行动困难这也不是问题,让人头疼的是遍布全滇的那些土酋部落,这些部落都有自己的武装,他们长期以来占山为王,既相互吞并,又联合抵抗外部势力,就像山上的野火一样,将这里扑灭,那里又起火。解决这里的问题不能按照常规。

  朱元璋经过几年的慎思,最后决定采取的方法还是“云南僻远,不宜烦兵”。他先后数次派出使臣去召谕梁王,力争以和平的方式解决边疆问题。

  然而,梁王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仍然自恃僻远,朝廷无可奈何,拒不归顺不说,反而将明王朝派出的使臣杀害。朱元璋政治招降、和平统一云南的策略失败之后,只好采取最后一招,武力征讨。

  《明太祖实录》记录了朱元璋对大臣们所说的一段话:“云南自昔为西南夷,至汉置吏,臣属中国,今元之遗孽把匝刺瓦尔密等自恃险远,桀骜梗化,遣使诏谕,辄为所害,负罪隐匿,在所必讨。”

  这是1381年9月的事,这时候,这位明太祖已经上任13年之久,这时候大明王朝的地位也基本得到了巩固。

  于是,他亲自部署,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左右副将军,调集了30万大军浩浩荡荡从南京出发,先从水路循江而上,穿过八百里洞庭湖,从武陵踏上陆路,沿着东行古道过湘西、进贵州。走过雄峙在滇黔交界处的胜境关,于这年十二月,一个北风呼啸的日子逼近了曲靖,终于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白石江战役。

  梁王把匝刺瓦尔密在明军逼近曲靖之前,急忙派遣司徒平章达里麻精兵l0万,屯于曲靖北郊的白石江拒敌。

  600年前的曲靖白石江,当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现在的白石江,只是空留了一个江名,狭窄的河沟里只有几汪黑色的臭水浮着,看不见水流荡荡,看不见渔翁垂钓,看不见舟楫拨浪。

  古时候的白石江,是真正意义上的江,那个冷冷的初冬的一天,明军距离白石江还有十余里的时候,宽阔的江面上突然起了大雾,浓雾像棉团似的先在江面上滚动,然后,又上江岸,越过树丛,在更广阔的田野上泛滥开,一个世界就让雾笼罩着,充填着。几步之外,什么也看不清楚。

  明军大喜,这是天助我矣。明军就这样趁着大雾的封锁。悄悄进入了白石江的北岸。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