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边陲明珠》(18)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24日14:59 来源:中国作家网 鹏鸣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朝廷即授唐时英事副都御使职,巡抚陕西,平息寇乱。唐到陕后,明确指出四镇官员各存私心致匈奴猖獗之害,并说“虏不足患,患不协力”,从而解决了四镇的团结协作问题。匈奴闻四镇协力,不战而散,唐时英一兵未发,陕乱即告平息。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唐时英告老还乡,明万历四年(1576年)病故于曲靖故里,终年80岁。著有《靖阳书院记》。万历皇帝在《御祭唐时英》中称道:“逮简擢于抚台,俾保厘于全陕。三建防秋之策。克宣却虏之威,所至有声。”

  民国七年(1918年),唐时英的后代唐继尧为唐时英重立碑碣,并邀请曲靖名士刘雨村先生为其“华表”题联“吉地卜牛眠,看白石迥澜,翠峰叠嶂,河山大壮风云气;嵩岳生申甫,想英文启后,雄武亢宗,勋业重辉日月光。”这座俗称“唐都堂”的明副都御使、陕西巡抚唐公墓,今尚存曲靖市西北郊麻黄冲村。

  忠勇可嘉的“孙青天”——孙继鲁

  孙继鲁(1499—1549),字道甫,出生于沾益州松韶关村。明嘉靖二年(1523年)中进士,授澧州知州,后擢升为国事监助教、户部郎中、淮安知府等。擅长诗古文词,亦喜读兵书。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孙继鲁调任淮安知府,是年淮安大旱,蝗虫为患,继鲁率民抗旱,兴修水利,使蝗不为灾,民称“孙青天”。翌年,朝廷派御使来淮安巡视,继鲁不阿谀奉承,敢于直言争辩,结果以“出言不逊,以下犯上”而被逮至京师问罪。

  嘉靖十三年(1534年),孙继鲁任湖广提学副使,其间著有《松山文集》、《习杜祠堂记》等,其诗文词锋,雄古遒劲。嘉靖十六年(1537年),孙继鲁擢升山西左参,朝廷拨给守用费银万两,他毫厘不沾,与士卒同甘共苦,在山西二三年,以刚洁之风闻名。时有按察使宗藩,闻其名,遂亲视其家,果然“除敝衣外,别无长物”,深为敬重,并载酒示谢。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孙继鲁迁任陕西右布政使。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擢升都察院有副都御使,翌年代杨守谦巡抚陕西。总督都御使翁万达来陕西“察失立防”,继鲁被诬告,嘉靖帝由于怒继鲁曾有“忤逆犯上”之为,遂定孙继鲁以阻挠边事罪。翁万达于是将孙继鲁下狱。

  在狱中,孙继鲁正巧与犯有忤旨罪的御使杨爵同狱,两人意气相投,常作诗相慰。继鲁诗云:“忧国忧民虑自深,谏章一上泪沾襟。男儿至死心无愧,留取芳名照古今。”

  后孙继鲁得知翁万达撤去三关之兵,忧愤交加。数日不进食。杨爵题诗以劝:“劝君努力加飧饭,浩荡乾坤在两肩”。4个月后,继鲁继颈疽发作而卒,终年50岁。孙继鲁诗作都是用破碗写于墙壁上,后人将其集成册,故名《破碗集》。

  嘉靖去世,穆宗继位,宗藩为孙继鲁的冤死上疏昭雪平反。穆宗赞继鲁忠勇可嘉,追赠为兵部左侍郎,谥为清愍公,并赐以厚葬。

  赋诗救父的“神童”、英年早逝的国子监助教——杨方亨

  杨方亨(1574—1615),汉族,南宁县(今麒麟区)人。年仅6岁即能吟诗作对,人称“神童”。

  杨方亨7岁时,其父逢冤下狱。他随母亲到狱中看望父亲,见父亲满腹悲愤,哀叹不已,即向狱卒借来笔墨,在墙上写道:“但愿狱中无黑地,惟祈堂上有青天。”知府彭永寿见诗后,感到愧疚,遂释放其父,狱中关押的27人也得到平反。

  次年,督学使者梁某来到曲靖,获知杨方亨6岁能诗,7岁题联救父,心存疑惑,遂邀其面试。梁出上联:“鹭宿云拖地”,方亨随即对道:“鸦飞墨点天”。

  万历十二年(1584年),经梁督学举荐,刚满10岁的杨方亨破例参加“童子试”而冠“童子举”,随后,亦获选廷试,授博士称号,出任镇江教授。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擢升国子监助教,负责经学、太学等教授工作。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年仅41岁的杨方亨病逝于京城。讣闻传出,京师哀恸,学子号啕。万历皇帝亲赏“驰驿归葬,旌表其门”。咸丰《南宁县志》对其事迹有详细记载。

  向皇帝“条陈九事”并撰《岳阳楼长联》的作者——窦垿

  窦垿(1804—1865),字子坫,另字子州,号兰泉,罗平州淑基村(今属师宗县)人。祖籍江南泰州,明代宦游至滇,在淑基定居。道光五年(1825年)省试第一名解元。九年(1829年)中进士,二十一年(1841年)在吏部考功司供职,二十四年(1844)补文选司主事,三十年(1850年)升任江西道监察御史,同年,第五次登岳阳楼,撰写著名长联。

  窦垿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祖、父辈教诲,少怀壮志,奋发读书,达旦不倦,主攻经济治世之学,22岁中解元,其家享有“祖孙为边将,父子领解元”之殊荣,26岁即中进十。后入京供职,与曾国藩、吴廷栋、何桂珍等同受学于太常寺卿唐鉴门下。

  窦垿任职期问,坚持正义,不畏权势,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在处理直隶易州知府许梦兰的徇私舞弊案,和大学士卓秉恬、顺天府尹陆应谷等的仓场窃米案,他不畏大学士耆英的出面干预和吏部尚书文的庇护,依照法律和犯罪事实,分别作了严肃处理。为此,一些弄权谋私的权臣对他非常妒恨,每每在道光帝面前贬抑他,致使他一直未受重用。

  成丰帝即位后,窦垿上疏,指出:“国家承平二百余年,弊政相沿,积重难返,因而国计日艰,民生日蹙”,并条陈九事,其内容为:①永停捐钱买官;②不亏短惩地丁的“正项钱粮”;③要预筹补救南部漕运的弊误;④盐为财赋大宗,应使其日增以富国;⑤不能借口生汁艰难,商货不行,致使税收“年年短绌”;⑥不仅要治理黄河,还要治理长江、淮河、汉江;⑦要“熟思整顿”军队,提高战斗力;⑧宗室及旗人“生齿日繁”,要忧患之,想法找出解决它的“万年有道之计”;⑨要治理“银贵钱贱”之弊。为此,他认为当务之急,一是广开言路,二是选贤任能。

  窦垿的正确主张,均以“留中不发”而告终。谏而失败使他非常失望,遂愤而毁奏,以继母年老多病为由,告假回滇,途经湖南岳州时,他站在“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前,不禁感慨万千,触景生情,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长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蒲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窦垿一生著作颇多,传抄于世者有:《铢寸录》、《四余录》、《多识录》、《待焚录》、《示儿录》、《熙朝人鉴》及百余件楹联诗词赋。他十分注重教育,在“东川书院”讲学时提倡的“治学务实,致学有源。学有主见,反对食古不化”等等,一直为后人所推崇。

  清同治四年(1865年)七月十八日,窦垿病故于贵州城防局,后移葬四川县桂花园燕子丘,终年62岁。其岳阳楼长联经同代书法家何绍基题书传世至今。

  贵为帝师的理学名臣一一何桂珍

  何桂珍(1817一1855),字丹畦,师宗县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举,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任贵州学政。三十年(1850年),任咸丰皇帝的老师。

  清咸丰四年(1854年)五月,何桂珍遭权贵排斥,任安徽、宁、池、太、广兵备道道员。巡抚福济拨200余名老弱残兵,派他到霍山征集溃卒训练。何桂珍推诚奖励士卒,得3000人,并招抚捻军首领之一李兆受,使霍山一带战事平息,老百姓得免兵乱之苦。而巡抚福济却以庐江(今芜湖)失陷而委罪于何,将其参劾落职。

  咸丰五年(1855年),李兆受的副将马超江被人杀死,设灵公祭,不少将士前往吊唁:巡抚福济竟以李兆受复反上告,并送密信给何桂珍,要何剪除李兆受党羽,毋使疏漏。不料密信送至李兆受营中。李兆受见信大惊,遂请何桂珍赴宴,暗地伏兵于英山小南门外。何桂珍应邀而来,伏兵突起,何桂珍与随行47人被杀,年仅38岁。

  何桂珍英年早逝,生前著有《训蒙千家文》、《六松山房制义》、《何文贞公集》、《补辑朱子大学讲义》等。他为师宗“呜盛堂”撰写的对联:“论秀重升乡万里丹山雏风声宜清老凤;育才期报国十年黄卷古人道不薄今人,”至今流传于世。

  首创云南医学堂的《医宗正旨择要》编者——陈子贞

  陈子贞(1849—1928),名雍,麒麟城东门街人。因祖辈在麒麟城开“宝龄堂”药房,陈子贞年少时即跟父亲习医识药,并开始阅读《灵枢》、《素问》、《医林指月》以及《本草纲目》等医药书籍,对祖国的中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光绪二年(1876年),陈子贞在昆明乡试中举,后在五华书院执教。

  光绪二十年(1894年),他弃教行医,在昆明坐堂看病,意欲走一条“行医济世”之路。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