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边陲明珠》(17)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24日14:59 来源:中国作家网 鹏鸣

  后来才知道,敌人做梦也没想到,十几天前还在贵州的红军部队,会这么快来到滇东,敌机误以为行进中的大部队是他们自己的部队了,也就是敌机刚过去不久,公路上一阵尘土飞扬,从昆明方向急驰而来了三辆卡车,汽车离红军部队越来越近,最后,连汽车上的青天白日旗,也看得清清楚楚了,部队这才急忙散开,准备战斗。

  这时候敌人的军车见势不妙,调头想逃。红军指挥员立刻下令部队冲上去,只听几声枪响,敌人的军车像泄了气的皮球歪在了公路一旁。

  红军总部通讯连的战士迅速扑上去,俘虏了军车上的敌人,成功地截获了敌人的军车一辆,缴获了敌人的军用地图和大批物资。就在三岔的关下村如今耸立的红军纪念塔处,红军领导简单地审问了俘虏,从俘虏的口中得知,国民党薛岳的部队因没有云南的军用地图,给龙云拍来电报请求支援,龙云即派他的副官千里迢迢去给薛岳送云南军事地图,同时还送去云南白药、宣威火腿、普洱茶叶等云南的土特名产。

  翠峰山下的这场遭遇战不大,但收获不小,尤其是云南军用地图,那正是红军急需得到的东西,因此,晚上红军部队首长在西山三元宫宿营时,他们笑着说道:“敌人真是我们的运输大队长,缺什么就送什么,而且还不要任何报酬,我们正为地图发愁,就送来了地图。我们的伤员缺少医药,也就送来医药。”首长们幽默风趣的话,引得在场的同志一阵开怀大笑。

  “龙云献图”的事件传开后,敌人闻风丧胆,龙云急忙调集民团,坚守昆明。然而,红军却虚晃一枪,拿着龙云献的军用地图连克马龙、寻甸、嵩明,几天后从皎平渡顺利渡过远近闻名的金沙江,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掌握了长征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滇东乌蒙之行,毛主席在后来的长征诗中。只用了一句比喻“乌蒙磅礴走泥丸”,这是一种比乌蒙还要磅礴的气势,让后来的人,为这种诗意的大气势,久久沉浸在一种无法言说的感动之中。

  二、彪炳史册的古今人物

  曲靖人杰地灵,千百年来涌现出许多名人名士,为了说明曲靖的确是人才荟萃之所在,我在此章只简略介绍几位

  “南中名士”——尹珍

  尹珍,字道直,生卒年月不详,东汉牂牁郡平夷(今富源县)人。东汉桓帝年间,尹珍涉途千里至汝南(今河南),拜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为师,学习五经,又向应奉学习经书图纬、文字,精通“三才”之学。

  学成后,他返乡开学教授,足迹遍及夜郎、毋敛、珍州、南平军、鄨等县,于是“南域知学白珍始”,为曲靖古代教育事业的杰出开拓者。

  尹珍因通晓文字和经术,且德学俱优而被察举。仕至尚书郎、尚书遗、荆州刺史。

  古代在今富源县城呜凤山东坡建有南书堂(后改南书院),书院内供奉着“东汉大学士尹珍”匾。《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华阳国志-南中志》、康熙《平彝县志》(康熙三十四年改夷为彝)、光绪《平彝县志》对尹珍均有记载。尹珍与晋时本邑人傅宝、夜郎人尹贡一起被誉为“南中名士”。

  “韪书”搜集整理者——阿轲

  阿轲,彝族,生卒年月不详,纳垢酋长的后代。唐朝时隐居今马龙县月望乡。他搜集整理“爨字”,历时3年完成,共1840个字母,称为“韪书”,后被彝族人民使用。

  召龙县委女书记李薇,在介绍马龙文史和广场文化雕塑墙时,专门向我们述说了有关彝族文化圣贤阿轲。他所创造的“韪书”,不仅云南彝族千万年来沿用,而且四川大凉山小凉山彝族也都沿用至今;意义更深远的是,老挝、越南、缅甸等国的彝族兄弟,也都一直在沿用。阿轲的历史地位,堪比汉字发明者陕西白水人仓颉。

  治绩卓著的清廉能臣一一张璁

  张璁,生卒年月不详,字廷璧,平夷卫平彝乡(今富源县中安镇)人,生于明朝正统年间。

  明成化元年(1465年)中举,五年(1469年)中进士,被任命为南刑部主事、员外郎。在刑部时,办事果决、公正;任重庆知府期间,重视了解案情,审判、定案公平,解决了多起积案,史书称他“治绩卓著”。

  弘治元年(1488年)前后,张璁被派到江西任兵备道副使。他亲率军民修缮城池,广积粮草,训练士卒,修整器械,在险隘地方设置守御。叛乱的土司头人看到无机可乘,也就偃旗息鼓,骚乱自平。张璁又派人修建7处城堡,使百姓安居乐业。后来,由于兵备道主事嫉妒,他又看不惯官场中阿谀奉承等丑行,遂辞官归去。骚乱的土司头人闻张璁离去,又聚众兴兵,江西重新陷入兵祸动乱中。江西巡抚邓廷瓒焦虑万分,忙向皇帝上疏“南赣不可一日无璁。”

  皇帝特下诏书,命张璁仍留在江西。他奉诏留职后,率民众建造南康城以守险要,并在各地兴办学校。土司头人知张璁复来,慑于他的德威,只好悄悄解散兵众。

  张璁一生廉政爱民,办案公正,并严禁所属官吏贪赃受贿。为官20多年,两袖清风,一贫如洗。晚年因病辞官,回到平夷。

  据《云南通志》载:“张璁回归故里,囊无余资。”死后,葬于今富源县城东峦冈山下、距城6公里的张口洞旁。

  位及卿相的国师——李士安

  李士安(1482—1556),名彦宁,出生于南宁县(今麒麟区)三宝镇雅户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李士安性情温和,谦恭有礼,青少年时勤奋好学,深受村中长者称道。明正德年间以学识渊博被选贡人宫,后被安陆王看中,调安陆王府任长吏。

  此后,王世子朱厚熜即尊李士安为师。武宗(朱厚照)去世,因无嗣。太后与诸大臣遂议立朱厚熜为帝。翌年,朱厚熜即位,年号“嘉靖”,拜李士安为太常寺少卿。嘉靖帝每当临朝议事后,都要到李士安府第去问安,对李士安仍执礼如世子时。

  李士安在朝30多年,安居陋室,嘉靖帝多次要为他建造府邸,都被他婉言谢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70岁的李士安告老还乡,朝野上下赞颂他有“四不受”(即建官邸不受,赐金银不受,派侍卫不受,荫其子不受)的美德。同朝老臣杨文襄公赞他:“圣朝之英,南方之杰。朴茂老成,正直卓越。佐王弼帝,忠贞廉洁。勋在旗常,名登卿列。”

  李士安73岁病故于家乡旧居,讣闻传到京都时,嘉庆帝亲自为其举哀,并敕建国师坊于雅户村北面,坊左右建有下马坊。

  由于兵燹之患,“国师坊”及“明国师少卿李公墓”遭到严重损坏。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曲靖知县王汗在荒烟蔓草中发现断碣残碑,才使之得以保存。

  明代右副都御史——唐时英

  唐时英(1496—1576),字子才,号济轩,晚年又号一相居士。祖籍湖南。洪武年间其高祖随军征南,后以屯田戍籍,落籍于南宁北关。

  唐时英自幼接受儒家教育,刻苦读书,日诵千言,十余岁即以文采风流博得人们称道。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中举,明嘉靖八年(1529年)中进士,同年授平阳知县。唐时英上任不到半年,便使“一县之田,腴瘠高下,无不得其情”,把全县的田亩肥瘠查清,造册人府,成为平阳县的“不刊之典”,人们无不称道:“唐公,美政也!”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唐时英授户部主事,到任后,他召集户部会议,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上下监督的有效措施,他对大家说:“通仓之事,前车有鉴。今日之事,奉公不私。否则,苟二三其德,狐鼠将乘吾之隙,望各自爱之。”

  唐在任一年,通仓之事管理得井井有条,其年考核,以“公为户曹最”。由于其办理通仓有功,嘉靖十六年(1537年)晋封文林郎,负责督理朝廷库银。他“秉公不私,擘法如画,虽毫厘无不详且尽焉”,受到朝野上下的称誉。一日,有大司农前往唐的官邸造访,见其庭柱上有一副对联:“为一分民,受一分之赐;早一刻舟,行一刻之程。”大司农叹服道:“公以此为座右铭,虽应酬分然,终不妨也。”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