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边陲明珠》(12)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24日14:59 来源:中国作家网 鹏鸣

  那时已是汉武帝刘彻执政,这时候的汉朝已经过了几十年的“休生养息”,国力开始强盛,这就意味着经营和开发西南夷地区的条件已经具备。

  公元前123年,汉武帝派唐蒙率兵首先迫使西南夷地区有十万精兵、号称国力最强盛的夜郎国归附了汉朝。

  紧接着,汉武帝又从四川征调数万夫役,在秦代略通的五尺古道基础上进一步修筑了这条通往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这是汉王朝经营西南夷地区的第一步。

  以后随着这条南夷道的开通,汉王朝曾两次派使节到云南劝说当地各部族归顺汉朝。那时候,居住在滇池地区的主要部族是“滇族”。

  从有关记载看,这位滇族的首领常羌是乐意接受汉朝劝告的,但是与滇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居住在滇东一带的“劳浸、靡莫”等部族势力较大,这些部族从来就没将大汉王朝放在眼里,无论如何不愿归顺,甚至于将王朝使者杀害。

  这样一来,汉武帝只好采取武力征服。就在元封二年,汉武帝派出了名将郭昌为统帅,率军数万沿南夷道远征而来,打败了“劳浸、靡莫”部族,从而使滇国归顺了汉王朝。

  接着,汉王朝在云南首次设置了益州郡,郡治设在滇池县(今晋宁县),益州郡下辖二十四个县,包括了云南的大部分地区,三岔的味县就是这时候设立的,它隶属于益州郡,这是曲靖建制的开始。

  从此以后,这一地区正式纳入了封建王朝统一的建制之内。

  两千多年来,它始终作为华夏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与内地有了紧密的联系。

  作为一个县,它所辖范围也就是“劳浸、靡莫”部族的滇东一带。然而,不管怎么样,成了一级行政中心,必然地就会筑城,这座县城规模多大,事过二千多年,谁也说不清楚了。

  清朝康熙年修的《南宁县志》上说:“古味县旧址在城西十五里三岔堡平川中。”咸丰年修的《南宁县志》上也说:“味县故城,在城西十五里平川中,旧名共范川。”这里所指的“城西十五里”,城是后来明代所筑的曲靖城,依照明代曲靖城的地理位置看,味县故城正好是今天麒麟区西城街道办事处驻地——三岔。

  现在的三岔,由于麒麟城的一天天扩大,已经差不多跟这座麒麟城连在了一起,如果志书的记录无误,现在西城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就是曾经的味县古城所在地。

  一些三岔的老人还能记起来,在办事处的办公楼右边,那条简易公路旁沿着现在办事处的围墙一直延伸过去,那儿过去就有古城墙。现在能看到的只是一条若隐若现的土埂。

  老人们记忆中的古城是正方形,面积约l平方公里左右,四周的城墙高低不一,厚薄也不同。北边的城墙较高一些,约有两丈不到,宽也是一丈多一点,南边的城墙高和宽都不到一丈,西北脚成坡形,坡脚较宽,在坡脚一带还有一些形状像坟一样的土堆,土堆里能看到与今天花纹完全不同的陶器碎片。

  听老人们讲,这座古城就是一千多年前建的。在三十年代初,还有古城的遗址。1932年修筑滇黔公路时,因为设计线路正好通过城墙的一角,因此,将城墙挖去了三分之二,但,那时的古城框架还能看出来。

  1959年冬,曲靖地委在当时的西山公社搞土改试点,才将古城遗址全部挖掉,以后又在这块地上盖起了如今的西城街道办事处办公楼,至此古城遗址才完全看不到踪迹。

  老人们见到的古城,是不是就真是像老人的祖上所说、是一千多年前所建,就很难肯定。

  味县前后经历的时间是334年。也就是从公元前109年至公元225年,这段时间应该说也不是一段很短的时间,这期间,朝代几经更迭,单单皇帝就换了28个。

  就在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由于行政中心的确立,必然地上演了多少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历史话剧,创造了多少脍炙人口、意味隽永的故事。小小的三岔古城,曾经是我们西南地区一块举足轻重的地方。

  辉煌有始就会有终,有生就会有灭,这种辉煌建于历史,也毁于历史。

  有着500年辉煌的这片土地,一朝即毁,顿时便失去了光焰,冷却了曾有的炽热。现在是一切都逝去了,销声匿迹,成了过眼烟云。

  从这座古城的废墟中走过,越过昔日喧嚣繁忙的滇黔公路,是三岔旧镇。老河,老桥,老街,老房,看上去都是那样古旧。

  老河没有名字,也不知道它源自何处,这条老河里水很大,夏天的时候,遇上暴雨,河里的水就会溢出河岸,冲毁庄稼,冲倒房屋,不小心还会连人冲走。

  但是更多的时候,这条老河是温顺的,多情的,它清清亮亮地一年四季流着,浇灌着这平川的广大农田,养育着这里的万千百姓。老河上有老桥,在它流经的地方,每隔一段就有一座,石砌的,木搭的,也有近代用水泥建造的。

  而连着古镇老街东西的石拱桥是最古老的,它的每一块石头,都深深地镌刻着岁月的沧桑,风雨的剥蚀,总是剥不尽那些经年地覆盖在它身上的深色苔藓。

  同这条老河一样,这座老桥也没有名字,古镇上年纪最大的老人也一样说不清它的来历,它只有一个老字。老桥连接的老街,在很早的时候是条驿道。秦时略通的五尺古道按照司马迁《史记》里的记载,所到达的终点是曲靖,曲靖的中心在三岔。

  在富源县的胜境关下,我们亲身体验了“五尺古道”,这让我们的心为之震撼。司马迁《史记》中的那条古道,居然通到了云南曲靖!

  这样说来,三岔就是五尺道的终极之地。那么,也有可能这座老桥是伴随着这条古道而修建的,如果是这样,老桥一定记得味县古城,老桥记不得老河也一定记得,这是肯定的。

  这片远离中原的边疆土地,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是块蛮荒之地,尽管这条五尺古道早在秦汉时期就连通了北方,然而。远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从古道上走来。

  除了商贾,更多的是征战的士兵,以及被朝廷发配充军到此的罪人。在云南广大的地区,我们常常会看到一种弯着腰背着双手走路的习惯,有人说,这就是源自于祖先们、当年是被朝廷捆着绑着充军发配而来形成的遗传上的毛病,这显然是一种笑谈。

  然而,从这笑谈之中,却可以想起很多充军移民的历史。

  在滇东一带,如今老一点的人,每当小孩子不听话,就会脱口骂一句,你这个“军犯”。而这不是笑谈,从这句骂人的话里也可以看到深藏于这块土地上的一段历史。

  三岔是座很有特色的古镇,一条长长的小街从东到西每隔一小段就是一个街子,龙街、牛街、马街、鸡街。

  街市是一个地方商贸发展的标志。这么一个小镇冒出这么多的街市,也足可以见出它曾经的兴旺之相。

  远的不去说了,唐天宝之后,这里失去了作为县治、郡治的地位,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从古至今,一直是连接中原内地的交通要道,从秦五尺古道,到汉南夷道、到后来的所有从川南、贵州进入云南再上省的公路和铁路线,都无一例外地通过这个地方。

  因此,三岔在古代又是这条交通要道上一个最著名的驿站。

  关于三岔驿站,志书上有很多零星记载,然而都是几句地理方位时间的平铺直叙的文字。

  让这里的人能够联想到关于三岔驿站的一首名诗,是因为明代的一位名士,那就是明朝嘉靖年间,四川新都人翰林院学士杨升庵。那年,他因“议大礼”之事,冒犯了皇上,最后,被罢官充军到云南。这位名士是确切的到过三岔驿站的,这不用怀疑,所以,人们这样联想,是因为在他的诗集里人们发现了一首《三岔驿》的诗,写的也是他被罢官充军后的痛苦心境。

  当然,按照诗集里的注解说的这首诗所写的《三岔驿》,在陕西凤县。然而,这里的人们还是会一样由此想到与此同名的这个《三岔驿》。

  那首著名的《三岔驿》诗是这样写的:

  三岔驿,十字路,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