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边陲明珠》(13)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24日14:59 来源:中国作家网 鹏鸣

  北去南来几朝暮。

  朝见扬扬拥盖来,

  暮看寂寂回车去。

  今古消沉名利中,

  短亭流水长亭树。

  对于杨慎来说,这次被罢官流放是件残酷的事,不说云南这块蛮荒之地对于他是多么陌生,多么绝望,单是从京城到云南这一路艰难的行程就够他消受了。

  也许不管这三岔驿在哪儿,每一个三岔驿十字路都一样,官宦商贾,将士兵卒,富人穷人朝去暮来,南来北往,每一个人其实都只是这十字路上的一位匆匆过客。这一点,大文人杨慎,一定比谁的体会都深。

  三岔驿的旧址就在古镇的中间,现在具体的位置没有多少人能说清楚了。但,这里还有一些古老的建筑,比如古镇城南过楼,这过楼正对着的是今天的曲靖城,也是古时的曲靖城。

  由于年代久远,过楼已经有些歪斜,破旧不用说了,它从屋顶到地面的柱脚都几乎变成了黑色,到处是一块一块的黄白颜色的霉斑,不定什么时候,一场雨来,一场风来它就会轰然倒下,这是很自然的,就像一个人会老会死一样,自然的一切也都是有时限的。

  但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与这破旧的城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楼附近的民居显得很气派,人们从那里走过,会看到那里好多农家门口都有手扶拖拉机、农用汽车、微型汽车和摩托车停放着,有的还将漂亮的白瓷墙砖的面墙打开,让人老远就能看到里面琳琅满目的小百货商品。

  另外,这里永远地留下了一个过去的地名:城楼巷。这样,即使有一天这城楼消失,城楼巷却会一代代叫下去。

  第二证、诸葛亮南征的真实情况

  东汉末年,经过长期战乱,中国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一王朝更替的激烈变化,迫使南中地区豪强大姓的割据倾向在自己的归属上不能不作出选择。

  投向远在北方的曹操自然不现实,那么剩下的就是投吴还是投蜀。结果是早已料到的,大姓们自然分成了两派。

  这个时候,同样吴国和蜀国争夺南中控制权的斗争也在加剧。刘备仗着自己本身的地理优势,在蜀汉政权刚刚组建之初,立即开始恢复原益州刺史对南中各郡的统治,他委派一个叫邓方的人为庲降都督以经略南中,然而,邓方却只能以朱提太守的名义进驻南昌(今镇雄),他无法深入到真正的滇境区域。

  而孙权一样觉得南中地区是块不可多得的肥肉,及时通过交趾太守士燮拉拢了与吴“使命往还”的雍闿。

  雍闿是当时益州郡里被称为“恩威著于南土”其势力最大并有割据野心的大姓豪强。他是一个坚定的投吴分子。为了得到孙权的赏识,他先杀了益州郡太守正昂,然后又将刘备派来的继任太守张裔缚送给了孙权。

  孙权当然很高兴,这一高兴便委任雍闿为永昌郡太守。想借此控制南中。

  公元221年,刘备在蜀正式称帝,称帝之后的刘备当然更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眼皮底下的南中落入吴国之手,于是,又派出了亲蜀的李恢来当庲降都督,以管理南中形势。

  然而,南中不是一块容易管理的地方,李恢能到达的地方就是平夷,也就是现在的贵州毕节,这里离滇中更为遥远。孙权也不甘示弱,派出了刘璋之子刘阐为益州刺史,企图让刘阐以刺史名义总摄南中,以此与刘备的庲降都督李恢相对峙。

  公元223年,南中大姓雍闿、盂获、高定等,乘刘备病死,发动叛乱,一时间战火遍及南中广大疆域,整个南中地区除了永昌郡功曹吕凯协助郡丞王伉“闭境拒闿”,坚持拥蜀外,“南中诸郡,并皆叛乱”。

  这时的蜀国大后方南中真是风雨飘摇,一片形势大乱。让刘备的儿子阿斗来控制这种叛乱局面,显然是笑话。

  这重任无疑落在了辅佐朝政的诸葛亮身上。在中国,诸葛亮的名气比谁都大,而且,这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

  在人们的眼里,他不仅是个一肚子锦囊妙计近乎于神的高人,还是个对蜀国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天下第一贤臣。

  南中的形势,其实早在“隆中对”时,诸葛亮就曾对刘备提出过他自己的想法,认为刘备在创建霸业、复兴汉室的发展进程中,对待西南夷地区的少数民族应当“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以此来改善东汉长期镇压南中所造成的紧张的民族关系,以便能够充分利用南中地区的人力、物力,把安定和开发南中作为完成统一全国的整个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平定南中叛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采取军事行动,在当时情况下的蜀国是根本不可能的,不说别的,就是大规模出兵运粮这一点,蜀国国力也达不到,更何况,蜀国政局还正是立足未稳。

  如果不能在短期内结束战争,很可能导致孙吴乘机从荆州西进,曹魏夺取汉中南下,这样一来,刚刚建立起来的蜀汉政权极有可能付诸东流。因为此,诸葛亮面对南中叛乱这后院起火的严峻形势,只得采取慎重稳妥的“和抚”方式去解决,首先他派邓芝出使东吴,与东吴恢复同盟,以消减雍闿与孙权之间的联系。再让曾做过犍为太守的李严致书雍闿,“解喻利害”,同时一方面采取和抚,一方面“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积极做好将来一旦和抚不成,再发动战争的必要准备。

  三年之后,蜀国的政局基本得到了巩固,而他的和抚政策终于无效之时,诸葛亮这才毅然决定南征。

  南征军兵分三路,东路由牂牁太守率军直取朱提的朱褒,中路派庲降都督李恢由平夷出发沿东行古道进攻盘踞建宁(曲靖)的雍闿、孟获。

  诸葛亮自己则亲率大军从南方丝绸之路的西路进攻越嶲(今西昌、楚雄北部一带)的高定。高定在汉源、昭觉、盐源一带筑垒设防,迎战诸葛亮。

  这时,盘踞建宁的雍闿和孟获开始进据永昌,其部队已深入到了越嶲境内。按照诸葛亮事前的部署,是等到高定军众集合之后再布阵抗敌,却没想到情况出现了大的转机,进军永昌的雍闿突然为高定的部落所杀。一时两大部落的军队乱成了一团,对诸葛亮来说这真是天赐良机,诸葛亮乘此机会击杀了“称王恣睢”、“破没郡土”的越嶲郡太守高定。

  剩下孟获势单力薄,只好放弃进据永昌的计划,率领部众回渡泸水。由会泽方向沿着西驿古道向曲靖撤退。这时候,已经是到了五月仲夏的日子,高原上的杜鹃花已经凋谢,金沙江河谷一带正是酷热难当的时节。

  而南征大军出发的时候,还是春光明媚的三月,气候宜人,百花盛开。诸葛亮率军五月从四川会理渡过泸水(金沙江),沿西行古道追击孟获,接下来,便是演绎了与孟获部众在这条古驿道线上的、人人皆知的、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

  最后孟获口服心服,表示永远不再反叛。诸葛亮随后又率军到了滇池,最终完全平定了南中。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没有在南中地区留下一兵一卒。而是采取“抚和”政策,大量起用“夷汉并所服”的当地大姓。他认为“若留外人,终不相信”,多用当地人,才可以使“夷汉初安”,这也是历史的经验告诉他的。

  他采取的政策首先是使南中地区进一步郡县化,以加强蜀国对南中的统治。

  他治理的步骤,首先是将原设在贵州毕节的南中军事管制机构庲降都督移到曲靖,变为政治、军事的地方政权机构。

  这与当时蜀汉政权所建立起来的其他汉中、巴东、关州、江都四个都督不同的是,从它南迁曲靖建立开始,蜀汉政权就明确地赋予了行政职权,这一南迁,自然完全是出于蜀汉政权政治、军事上的需要。

  同时,在建制上,诸葛亮将两汉以来的四郡重新作了调整,把益州郡废除设立建宁郡,并将郡治从晋宁迁到曲靖味县所在地三岔。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