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大美唐布拉》(57)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17日16:51 来源:中国作家网 鹏鸣

  他们都在芦草沟西北方向靠北山脚下过了冬季。他们所住过的地方至今还叫作“锡伯图”(即锡伯族人住地之意)。乾隆三十一年(1766)农历正月,锡伯族军民被伊犁将军明瑞调驻伊犁河南岸(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从此,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要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粱米饭,每户都去当家人进行聚餐,来纪念锡伯族祖先西迁的历史壮举,畅叙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业绩,缅怀离别的骨肉同胞。这一天遂成为锡伯族的传统节日。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与东北锡伯族之间有了来往,更把“西迁节”提念起来。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锡伯族的这个节日,每年的“四· 一八节”到来时,政府的有关部门都要召开茶话会、电影招待会,和锡伯族群众一起欢度这个传统的光荣节日。从1982年开始,在“四·一八节”时,沈阳锡伯族群众都要集会,举行纪念活动,介绍锡伯族西迁的历史与经过,讲述西迁戍边的意义,激励锡伯族人民继承祖辈的光荣传统,发扬祖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大家共进野餐,表演歌舞,以缅怀保卫着祖国西北边疆的骨肉同胞。

  200多年过去了,“西迁节”一直延续下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锡伯族的人们都要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西迁节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包括野炊、射箭、比武、唱歌、跳舞等内容。特别是以独唱和合唱形式演唱以西迁过程为主要内容的徵调式西迁之歌,唱词达400余行,三节为一乐句,全曲12小节,历经200多年的丰富、加工和创作,已有7种之多,传承至今,成为西迁节最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

  西迁节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个个惟妙惟肖,他们以此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这种节庆活动集中展示了锡伯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间信仰、民风民俗及各种工艺和歌舞艺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宝贵价值。

  新疆锡伯族西迁节民俗艺术在延续200多年的时空当中,传承着古代锡伯族在大兴安岭一带从事渔猎生活时形成的崇拜大自然的古老渔猎习俗及其原始文化形态。“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落在沙锅里”、“飘飘雪花如蝶飞,驰骋骏马共撒围,搜遍一山又一山,猎队满载凯歌回”。那是多么富饶风趣、醇厚雄浑、酣畅淋漓的生活场景啊!

  西迁节还传承着萨满教的原始文化习俗。萨满教在锡伯族的民俗艺术中起到“萨满是一个舞蹈家、一个歌手和一个整体管弦乐队”的作用。民间留存着萨满攀刀梯仪式、跳神仪式、萨满歌、萨满音乐等许多原始形态,为我国和世界探究萨满文化提供最为珍贵的活资料。

  西迁节还传承着“国语骑射”的文化传统。锡伯族从西迁屯垦戍边时起,直至20世纪40年代,长期学习使用满语满文,并在此基础上创制了锡伯文,为我国和世界满—通古斯族民俗事象的保存和研究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活化石”。

  西迁节还传承着锡伯族军民屯垦戍边的爱国奉献精神。为了戍守祖国西部边境,当年3000余名锡伯官兵及眷属从盛京出发,沿途战胜无数困难,将原定3年时间缩短为1年零5个月,行程一万余里,在祖国和民族的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在其后的200多年间,他们戍守卡伦,抵御外侵,维护地方安定,参加平息叛乱斗争,付出重大牺牲。他们开挖大渠,建设家园,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取得生存发展的条件,成为新疆13个世居民族之一。由此培育了爱国主义的西迁精神,这种精神成为新疆西迁节民俗艺术所要弘扬的永恒主题。

  西迁节民俗艺术的活动形式与内容,由过去的庙会形式逐渐演变,成为由本民族部分人到全民族成员踊跃参与,由民办到官办,由新疆向东北地区普及,由所在地区其他民族成员也共同参与等一系列变化,形成一个跨越时空和地域、纵横传播的文化空间。

  锡伯族的“西迁节”不愧为伟大的节日。

  柯赛绣传奇

  提起刺绣,人们都知道,那是非常精细的手艺活,人们往往在脑海里会出现一位美女用玉葱般的手指,捏着极细的绣花针,牵动细得几乎看不见的彩丝线,上上下下,飞针走线。在我国众多的地方戏曲中,有许多表现古代绣女悲欢离合的剧目。中央电视台播出的48集电视连续剧《花木兰传奇》,其中就有20集是表现绣女们为绣《和亲图》而献艺献身的。

  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我国的刺绣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传统刺绣工艺品当中,人们常常将产于湖南省的“湘绣”,产于四川省的“蜀绣”,产于广东省的“粤绣”和产于江苏省的“苏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除了四大名绣,我国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而我国的少数民族也都有具备自己民族特色的刺绣。

  苏绣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苏绣以精细素雅著称,其构图简练,主题突出,技巧精湛。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苏绣的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涉及装饰画,如油画系列、国画系列、水乡系列、花卉系列、贺卡系列、鸽谱系列、花瓶系列等。实用品涉及服饰、手帕、围巾、贺卡等。

  湘绣是在吸收苏绣和其他刺绣的优长处发展来的。湘绣使用不同颜色的线相互掺和,逐渐变化,色彩丰富饱满,色调和谐。湘绣的图案借鉴中国画的长处,所绣内容多为山水、人物、走兽等,尤其是湘绣的狮、虎题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1912年意大利都灵博览会和1933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湘绣绣品分别获得最优奖和一等奖。湘绣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富于表现力,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就已有一定的发展。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的40件刺绣衣物,说明21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

  粤绣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制平整光滑。粤绣的题材广泛,多为百鸟朝阳、龙凤等图案。粤绣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盘金刺绣,以金线为主,辅以彩线刺绣,金碧辉煌,灿烂夺目,雍容华贵。二是丝绒刺绣,开丝纤细,色彩缤纷,绣出的花鸟尤其精美。粤绣以构图匀称,色彩斑斓,极富装饰性著称,人物绣与花鸟绣等是其特色产品。

  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多达100多种,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蜀绣题材大多为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水鱼虫、人物肖像等,品种除了绣屏之外,还有被面、枕套、靠垫、桌布、头巾等。蜀绣的历史也很悠久,其特点是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

  我国新疆的哈萨克民族虽然以牧业为主,但是也有具备本民族特色的刺绣,那就是“柯赛绣”。柯赛绣距现在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柯赛绣绣法的发明、传承和命名,与一位英雄的哈萨克族部落女首领柯赛·阿娜有关。

  16世纪末,哈萨克族出了一位女部落首领柯赛·阿娜,她美丽而聪慧,勇敢而心灵手巧,在部落中威望极高,颇似巾帼英雄花木兰。柯赛·阿娜既能领兵打仗,又能飞针走线,她的绣法技巧高超,且自成一家。哈萨克族敬仰和尊重她,将哈萨克族刺绣尊称为柯赛绣。从此,伊犁河谷的哈萨克族以能否绣柯赛绣来作为衡量一个哈萨克族女性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

  柯赛·阿娜有4个儿子,为了教育孩子们团结友爱,她设计发明了哈萨克族毡帽——柯赛卡勒帕克白,毡帽四扇棱面紧紧向中心会合,寓意深刻,意思是保家卫国,团结一心。如今,柯赛绣已完全融入了哈萨克族人的血脉。柯赛·阿娜发明的刺绣工艺经过后人的沿用和步步更新,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各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工艺品。

  哈萨克族的手工刺绣有多种绣法,如钩绣、挑绣、裰绣、撩绣、编绣、织绣、柯赛绣等,其中最为复杂的就是柯赛绣,用柯赛绣手工制作一条头巾,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可见其手法复杂精妙。

  柯赛绣是用颜色鲜艳的绒线在绣布上针刺草原上的动物、花草及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等,其绣成品主要为家庭装饰、民族服饰和旅游纪念品等。如今,柯赛绣借鉴了苏绣精细雅致的绣法,经过吸收和融合,发展得更加细腻柔美多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