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大美唐布拉》(49)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17日16:51 来源:中国作家网 鹏鸣

  阿肯是哈萨克族的骄傲,是“诗歌民族”的杰出代表。阿肯凭一只冬不拉和嘹亮的歌喉,即兴随口编唱歌曲,技艺娴熟的阿肯既是智者的化身,又是文学巨匠,他们是民间艺术的保存者、传播者和创作者,因此深受人民爱戴和尊敬。阿肯弹唱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即兴赋诗弹唱,当众吟唱,出口成章。第二种是弹唱叙事长诗,通常只能由少数专门从事长诗演唱的高级阿肯担任。第三种是对唱,又可分为群众性对唱,苏列对唱和吐列对唱、阿肯对唱。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大批知识丰富的哈萨克青年加入了阿肯的队伍,阿肯弹唱的表现形式更丰富多彩,由过去民间自发的个人行为,变成了由政府组织的群众娱乐活动。每逢阿肯弹唱会,远近的人们身着盛装,骑着骏马,弹着冬不拉,载歌载舞来到鲜花盛开的草原上,各路“阿肯”登台献艺,观众喝彩助威,经常是通宵达旦一连数日。

  在新娘家里举行的出嫁仪式我们没有看到。居马别克·吐尔阿拜领我去看的婚礼,是最后的阶段,也就是迎亲。新郎将新娘迎至离家一箭之地,便率先策马奔驰到家报信。而送新娘的一行人,早早下马等候新郎家来人迎接。新郎家闻讯后,事先选好的人便去迎接新娘,将新娘扶下马,几位年轻的妇女搀扶着新娘来到婆家的毡房前,新郎的亲属及邻里一齐出来迎接。

  居马别克·吐尔阿拜和我正赶上看这个热闹喜庆的场面。我看到,漂亮的大毡房外面聚集了许多人,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表情。大家看着新娘被领进毡房。人那么多,不可能都挤进毡房里。我们就站在外面看。

  居马别克·吐尔阿拜告诉我,下面要进行的是“揭面纱”仪式。揭面纱仪式由一位青年男子主持,主持人手拿系有各种彩色布条的嫩树枝或小木棍,在新娘面前唱揭面纱歌。揭面纱歌有固定的曲调,主要内容是欢迎新娘的到来,夸赞新娘的美貌,告诫新娘要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祝福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等。歌唱完后揭开新娘面纱,向众人介绍,并向新娘劝诫、忠告。新娘向公婆、亲属等行礼,向炉火内倒油,油燃起时在座的人口念“火娘娘,油娘娘,给我们把福降”,以此祝福新婚夫妇幸福。

  此时人们争相观看,喜逗新娘。新郎的母亲拿出带颜色的布块,撕成宽窄不等的布条,分给前来贺喜的女宾们。新郎、新娘合饮一碗由毛拉念过经的圣水,或由老人给新娘倒碗茶,并做“巴塔”(祝福)。 晚上,新郎家为祝贺新娘的到来举行晚会,盛情款待宾客。新娘的毡房里歌声彻夜不断,人们弹起冬不拉,一边为新人祝福,一边歌唱新生活,歌儿一直唱到第二天拂晓。

  因时间所限,我有事要告别走了。我说,哈萨克的婚礼有那么多阶段,要进行那么长时间,我不可能全部看到,就看到迎亲的一个片段,已经让我有了真切的感受。居马别克·吐尔阿拜,谢谢你!

  唐布拉草原上洁白的蒙古包

  一

  在唐布拉美丽富饶的大草原上,你会看到有不少洁白的蒙古包点缀其间,如散落在碧绿绒毯上的颗颗珍珠。那就是蒙古族人居住的地方。你如果心怀好奇前往拜访,一定会受到热情的款待。

  四五百年前,伊犁河谷乃至天山南北都是西蒙古族人的天下,卫拉特准噶尔部的铁蹄纵横驰骋,让人胆寒,康熙大帝曾为之寝食难安。有些人奇怪,现今伊犁州有很多地方的地名都是蒙古语,而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人却不是很多。这里面有一段很悲壮血腥的历史,成因既漫长又复杂,不在此赘述。

  蒙古族是我国西北主要民族之一。蒙古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通用的文字是现在规范化的蒙古文。现今居住在尼勒克县科蒙乡的蒙古族人,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喔尔提部落的后裔。1634年,噶尔丹派包嘎斯率400人从阿尔泰出发,来到尼勒克县达科克浩特浩尔定居下来,建立了一座政教合一的城池“阿日喀什库热”,下辖10个苏木。数百年来,经过多次战争,现存8个苏木。准噶尔部噶尔丹叱咤风云的事迹只能在史料里追寻,留下的只是一连串的地名,其中最有名的是准噶尔盆地。

  畜牧业是尼勒克蒙古族人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

  蒙古人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烘干大米饭等。蒙古牧民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蒙古人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作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人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抓羊肉。蒙古人吃羊肉讲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炖、红烧、做汤。还食用骆驼肉和马肉,油炸驼峰片蘸白糖,视为上肴,有经验的厨师还善于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制成各种食疗菜肴。为便于保存,还常把牛、羊肉制成肉干和腊肉。

  蒙古人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蒙古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

  大部分蒙古人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

  手把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肉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二

  “蒙古包”是对蒙古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的可容纳20人以上休息;小的也能容纳十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圆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2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了。

  蒙古族的毡房是苍穹微缩的模样,史诗《江格尔》中描绘的毡房气势辉煌:“宫帐有四十四根塔尔木,有四千根结实的乌木,有纯银做的小环;扣绳的飘带,用十色的锦缎做成。门楣上刻着鹤雁在相啄。门槛的右面刻着狮虎在相扑,门槛的左面刻着鹞蛇在相攫。”

  蒙古包搭好后,再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

  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的牧民居住和使用。蒙古人以游牧为主,所以住的大多数都是蒙古包。但除了游牧,也有的蒙古人从事农业生产或农牧兼营,他们已定居村镇。

  蒙古人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蒙古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正如蒙古人谚语所说的那样:歌是翅膀,马是伴当。无论外出放牧、搬迁转场、还是传递信息、探亲访友,甚至婚嫁等等,都要骑马去完成。马在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他们也因此与马结下了特殊的感情,他们十分爱马,甚至视马为珍宝。在他们的心目中,马是很神圣的动物。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