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大美唐布拉》(46)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17日16:51 来源:中国作家网 鹏鸣

  关于哈萨克族名称的来历,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古代有一位深受人们拥戴的首领,名叫卡勒恰哈德尔,他因战争身负重伤,独行在烈日炎炎的戈壁上。正当他饥渴难忍时,天上飞来一只白色雌天鹅,它给了首领几滴口涎,首领的伤立即完全消失。顷刻间,这只白天鹅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少女,于是卡勒恰哈德尔和美丽的少女结为夫妇。他们婚后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哈萨克,意思是“白天鹅”。以后这个男孩的后人便以“哈萨克”为自己民族的名称。

  哈萨克族绝大多数牧民都是按季节转场放牧,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春、夏、秋三季,哈萨克牧民住的是可以拆卸和携带的圆形毡房,冬天则住在冬季牧场(俗称“冬窝子”)的土打墙房屋里。最近几年,由于各级政府大力贯彻中央的对口援疆政策,许多哈萨克家庭住上了既有民族特色又舒适宽敞的现代化新房。

  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保留了丰富的古代突厥语词汇,融合了其他部落语言而形成了现代哈萨克语。

  二

  哈萨克族喜欢过节,传统节日尤为隆重,如纳吾鲁孜节。在哈萨克语中,“纳吾鲁孜”有辞旧迎新之意,这是哈萨克族的传统节日。农历正月春分这天(公历3月22日前后)昼夜相等,被作为“交岁”的一天,因而称作“纳吾鲁孜”,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节日这一天,人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地走家串村,互相拜年。拜年时,宾主互相拥抱,祝贺新年,一起吃“纳吾鲁孜饭”,唱“纳吾鲁孜歌”,祝愿乡亲们在新的一年里老幼平安,六畜兴旺等。节日期间人们还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如弹唱、对唱、摔跤等。

  肉孜节也称为开斋节。“肉孜”是波斯语,意为“斋戒”。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称为斋月。斋月期间,穆斯林们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斋饭,日出之后的整个白天,无论怎样饥饿,不吃一点东西、不喝一口水;此外,还要求穆斯林在斋月期间克制一切私欲,断绝一切邪念,以示笃信真主安拉。小孩和老弱者可以不封斋,妇女在经期中也可以不封斋,但要节制饮食,绝不能在公开场所吃喝。有病、赶路的人可以不封斋,但日后要补斋,不能补的以交纳财物作为罚赎。到了晚上,人们可以饮食说笑,左邻右舍可以团聚一桌,甚至行路的陌生人感到饥饿时,随便走到素不相识的人家,都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招待。封斋结束,开斋节的庆祝活动开始,盛大而隆重。青年男女常常选择节日期间举行婚礼。

  古尔邦节是穆斯林群众的宗教节日,在伊斯兰历十二月十日,肉孜节后的70天。由于古尔邦节与肉孜节的日期与公历之间的差异,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在春夏秋冬都出现。古尔邦为阿拉伯语,意为“牺牲”、“献牲”,故将古尔邦节意译为“宰牲节”。在过古尔邦节的时候,每户穆斯林只要有条件都得至少宰杀一只羊。过节期间大家都要相互串门贺节,每到一户,主人必会为客人端上来一盘清炖大块羊肉,而客人即使吃得再饱,也得尝尝主人家的羊肉。亲朋好友相聚,还会弹起琴,唱起歌,跳起舞,到处是一派欢乐的景象。古尔邦节这一天清晨的礼拜,是一年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礼拜,所有的成年男人都得去当地的礼拜寺参加聚礼,场面蔚为壮观。聚礼之后各家各户要去墓地祈祷,祈求平安。

  三

  哈萨克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工艺制品,主要有刺绣、雕刻等工艺品。哈萨克妇女大都自幼学习刺绣,掌握各种刺绣技术,能用丝线和金线在各种绒料、绸缎上刺绣,图案色彩大方、鲜艳,表现风格不落俗套,具有浓重的草原气息。他们的能工巧匠用质地坚硬的木材雕刻成各种工艺品,如木碗、木勺、冬不拉及各种动物造型等。哈萨克人喜欢用金银珠宝加工制作各种首饰和日用装饰品,造型美观,精巧玲珑。

  哈萨克人对马鞍特别重视,马鞍上布满了线条优美、色彩艳丽的装饰图案,其形制及装饰特点可分为三类:木制雕刻漆画鞍、木制包皮铆钉鞍、木制包皮烤花鞍。哈萨克人的马褡子用自制的毛线手工编织而成,厚重结实,经磨耐用。上面用不同的色线编织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朴素大方,结构严谨,线条均匀。

  哈萨克族服装服饰有着浓重的游牧民族特有的烙印。他们的传统服饰材料取之于牲畜和野生动物的毛皮,无论男女都喜欢在内外衣的领口、袖口、胸口、裤角绣上图案花纹。男子喜穿衬衣、长裤、坎肩、长袷袢,宽大、厚实,便于骑马放牧。成年男子帽式有多种,冬季戴羊羔皮、狐皮、水獭皮制成的四棱吐马克(帽子)或圆顶帽;春夏秋季戴白毡黑绒翻边帽。

  小姑娘和少女的胸襟上饰有银元、银制品和各色珠扣。少女戴各色小花帽,以珠子、玛瑙、金银作装饰,帽子顶上插有猫头鹰软羽毛。中年妇女喜穿红、绿、淡蓝大花的连衣裙,尺寸宽肥,上穿坎肩和外套;冬季穿绒棉大衣,头上一般戴绣花披巾,老年妇女则戴白色披巾。

  哈萨克族妇女的帽子不但体现了哈萨克族的服饰文化,而且人们还可以根据帽子上的特殊装饰判断少女是否已经出嫁。因为哈萨克族有个习俗,未婚少女的帽子上要插上一撮漂亮的猫头鹰羽毛。哈萨克族早就认识到猫头鹰是益鸟,而且猫头鹰在茫茫的夜色中可以凭借敏锐的目光 分辨一切。所以哈萨克人将它们视为勇敢、坚定、一往无前的象征,并可带来吉祥。同时也视猫头鹰的羽毛为珍品,悬挂在毡房的壁挂上,装饰在帽顶上。经过历史的演变,猫头鹰羽毛就成了少女帽子上的特殊装饰和未婚少女的标志。

  当然,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交流,哈萨克族的青年在一般情况下,其穿戴也和大家差不多。不过,在过节日的时候,他们一定会穿上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盛装。

  四

  哈萨克族的主要食物取自牲畜,以食肉、奶为主。由于条件所限,哈萨克人的饮食中少蔬菜,一般多吃羊肉。受其他民族影响,哈萨克人也吃包尔沙克(油炸面疙瘩、馓子)、汤面片、拉条子、米粥以及其他饭食。

  奶茶是哈萨克人最重要的饮食,一日数餐都离不开。在哈萨克族中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牧民多用砖茶和茯茶勾兑奶茶。到牧民毡房做客,必敬奶茶,这是待客的第一道程序;如不喝则是对主人的不敬,喝好了,用手捂住碗口,主人即会意,不再添茶。客人多时,偶有茶不够的时候,女主人此时掀开壶盖,以示歉意。倒茶时一般都是家庭主妇、女孩或者其他妇女,倒好后再递给男性主人,再转递给客人。在有客人时,家庭女性是不能随便与来客搭话的,以示尊敬。

  烤肉主要是在招待贵客和外出狩猎时食用。贵客光临后,哈萨克族就宰杀肥羊,取出其内脏,不剥皮,用火烤全羊。猎手们在野外打猎,常把碎肉装进野生动物的肚子,放在火堆上烤熟后食用,别有风味。牧民在野外放牧,砍几根木棍,上端削尖,串上切成薄片的野生动物肉,放在火上烤熟吃,也别有情趣。

  哈萨克族每年入冬前都要宰杀牲畜,为度过寒冷的冬天做准备,为了便于保存,必须将水分熏干。他们先将肉切成条状,然后撒上一些盐;再将肉和灌好的肠子挂在支好的木架上,放在暖房,用火炉生上旺火,使暖房保持较高的温度,将肉里的水分耗干,大约五六天就可以食用。传统的熏肉是用干牛粪、松树枝或者木柴熏成的。一般条件好的家庭,每家要宰杀一头大畜(牛或者马),这些熏肉一直要吃到来年的春天。此外,还用小块肉做成各种马肠、香肠。

  奶子除了煮奶茶、喝鲜奶之外,还制成各种奶食品。奶油是把刚挤出的奶的表层上的一层油,舀出后灌进羊肚,积多后,放进锅里煮,再倒进皮囊内打制成奶油。酥油是在制取奶豆腐后,将黄水灌进像麻袋一样大的装有酸奶子的皮囊内,然后再在皮囊内用捣奶杆子上下搅动约1小时,囊内的上层就浮现出酥油,打出后,加点盐,味道香郁。酸奶疙瘩是将皮囊内的酸奶倒进甜奶内,加温煮后,再倒进皮囊,用纱布挤掉黄水,晒干呈白色,就叫酸奶疙瘩。黄奶疙瘩,是用少量的酸奶倒进甜奶内,放在铁锅内煮干,呈淡黄色。这种奶疙瘩含油质多,味香甜。马奶酒是用马奶发酵酿制而成,味酸甜,色奶白,酒精度可达数度,不仅是哈萨克族最喜欢的饮料,也是款待贵客的玉液琼浆。马奶酒不仅营养丰富,还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