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重点推荐 >> 正文

《世界美文观止》(20)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2月18日15:33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守仁编选

  我们不会只从自己的立场上出发去寻找罪人的。我们要说出这样一个沉痛的真理:在这次罪行中我们都有罪,大家都有,每一个人都有。

  请暂且想象一下: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一些有理智的、真诚追求美好生活并相信自己创造力的人。例如,如果我们俄国人为了发展自己的工业,需要开掘里加-赫尔松运河,把波罗的海和黑海联结起来,这还是当年彼得大帝憧憬过的大业;那么我们就不会把几百万人送去屠杀,而会把其中的一部分人派去完成这项国家和全体人民都需要的工程。我相信,那些在三年的战争中死去的人们,一定能在这一时间里排干我国数千平方公里的沼地,一定能灌溉荒芜的草原和荒漠,一定能把乌拉尔以东的河流和卡玛河连成一体,一定能修筑一条穿越高加索山脉的道路,并能为我们祖国的利益成就许多劳动的丰功伟绩。

  但是我们却在杀戮几百万人的生命,把巨大的劳动力资源耗于屠杀和破坏。人们制造出大量异常昂贵的炸药,这些炸药在消灭几十万人的同时,自己也在空气中消灭得无影无踪。爆炸了的炮弹毕竟给我们留下了一堆堆废铜烂铁,将来我们还可以慢慢地用它们制造钉子,而所有这些炸药,确实会在顷刻间将国家的财富化成一阵烟云。我在这里要讲的不是浪费几十亿卢布的问题,而是那被贪婪愚蠢的怪兽所无谓残害的千百万人的生命。

  当你想到这一切时,一股冰冷的绝望之情就会压抑着你的心灵,而你真想对人们怒吼一声:

  “不幸的人们,怜悯一下自己吧!”

  (朱希渝译)

  石上题辞

  [苏]康斯坦丁·巴乌斯托夫斯基

  康斯坦丁·巴乌斯托夫斯基(1892—1968),苏联著名散文家、小说家。著有小说《闪烁的云彩》《卡拉·布加兹海湾》《黑海》《雨蒙蒙的黎明》等。他那本《金蔷薇》是总结作家创作经验的力作,涉及作家如何培养观察力、提炼素材、锤炼语言,并对细节描写的作用、灵感的由来等均有深刻的阐述,因而获得苏联文坛的重视和中国作家们的喜爱。

  巴乌斯托夫斯基在波罗的海岸边渔村见到一块花岗岩上刻着这样的词句:“纪念在海上已死和将死的人们。”这段题辞坚定表示渔民们“不会屈服于海洋,无论在哪种情况下,他们都要继续自己的事业”,誓做海洋的征服者。

  渔民海上打鱼、矿工地下挖煤、山民悬崖采药、战士卫国打仗……都是极艰辛、极豪迈、极危险的事业。这种见危勇为者的精神,是敢于献身的壮举,更是全体劳动人民的楷模!

  我住在里加海滨一幢暖和的小房子里。

  房子紧临海边。如果要去眺望大海,还要走出篱笆门,再走上一段铺满积雪的小路。

  海水并没有冻结,洁白的雪一直延伸到海水的边缘。当海上刮起风暴时,人们听到的不是海浪的阵阵喧哗,而是浮冰被风暴拍打时发出的碎裂声和积雪的沙沙声。

  向西,在维斯比斯方向,有一个小小的渔村。

  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落,迎风晒着许多渔网,到处是低矮的小屋,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沙滩上横放着拖上岸的黑色机船,还有几只不咬人的卷毛狗。

  在这个村子里,拉脱维亚的渔民已经居住了几百年的时间,一代一代延续不断。

  像几百年前一样,渔民们出海打鱼;还是像几百年前一样,不是所有的人出海后都能平安返回家中,特别是在波罗的海上风暴怒吼时,在波涛汹涌的秋天里。

  但不管情况如何,不管多少次当人们听到自己伙伴的死讯而不得不摘下帽子时,他们依然在继续着自己的事业——父兄遗留下来的危险而繁重的事业,向海洋屈服是不行的。

  在渔村旁边,迎风矗立着一块巨大的花岗岩。还是在很早以前,渔民们在这块巨石上镌刻了这样一段题辞:

  纪念在海上已死和将死的人们。

  这条题辞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

  当我得知这条题辞的内容时,感到异常悲悯。

  但是,一位拉脱维亚作家对我讲述这巨石上题辞时,却不以为然地摇摇头,说:

  “我认为恰恰相反,这是一条显示了渔民们勇敢不屈的题辞。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里的人们永远也不会屈服于海洋,无论在哪种情况下,他们都要继续自己的事业。如果让我给一本描写人类劳动和顽强的书题辞,那么,我一定要把这段话写上。但我的题辞是这样:纪念曾经征服和将要征服海洋的人们!”

  我赞同他的话。

  瞬间

  [苏]邦达列夫

  邦达列夫(1924—),俄罗斯作家,生于乌拉尔奥尔斯克市。卫国战争期间当过炮兵指挥官,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著有长篇小说《寂静》《热的雪》《岸》《抉择》《诱惑》等。还有散文随笔集《瞬间》。该集文字简约,观察细腻,内容深邃,是一部抒情散文精品。单篇散文《瞬间》描写邦达列夫夫妻俩深夜睡在床上的对话,慨叹青春易逝,老之已至,生命将像一粒尘埃似的消失于浩茫宇宙之中。不免感伤备至。“他怜悯自己,怜悯这个他深深爱恋的女人。他们朝夕相处,分享人生的悲欢;没有她,他不可能设想自己如何生活。他想到,妻子一向沉着稳重,居然也叹息光阴似箭,看来失去的一切不仅仅是与他一人有关……”

  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编者在附近双秀公园老人活动区里听到友人的闲聊:“我老伴一向活泼开朗,生性阳光,竟然哀叹青春不再、腿脚不灵、行动迟缓起来。她昨儿说,‘妈哎,怎么一眨眼我就从年轻姑娘变成了七十多岁的老妪啦。做梦似的,时间过得实在太快啦!’唉,同伴相继离去,我们老了,来日不多了。”

  听到这儿,我想:放在宇宙背景上,一个人的一生,不过是最短暂的瞬间。便记起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如何老去》一文中说的箴言:克服怕死情感的最好办法,是将自己融化于大众和亲人的生命之中。“一个人的存在应该像条河,开始很小,在两岸之中艰难地流着,激昂地冲过岩石,越过瀑布;慢慢地这条河变得宽了,两岸更开阔了,水流更稳更静了,最后毫无迟疑地融入大海,毫无痛苦地失去自我。”这样,人将不会担心因死亡而受折磨,他所关心的事情还会继续下去。

  迄今为止,地球上先后死去了上千亿人。智者总能教人如何对待生死,如何坦然迎接自己最后安息的瞬间。

  她紧紧依偎着他,说道:

  “天啊,青春消逝得有多快!……我们可曾相爱还是从未有过爱情,这一切怎么能忘记呢?从咱俩初次相见至今有多少年了——是过了一小时,还是过了一辈子?”

  灯熄了,窗外一片漆黑,大街上那低沉的嘈杂声正在渐渐地平静下来。闹钟在柔和的夜色中滴答滴答地响个不停,钟已上弦,闹钟拨到了早晨六点半(这些他都知道),一切依然如故。眼前的黑暗必将被明日的晨曦所代替,跟平日一样,起床、洗脸、做操、吃早饭、上班工作……

  突然,他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似乎这脱离人的意识而日夜运转的时间车轮停止了转动,他仿佛飘飘忽忽地离开了家门,滑进了一个无底的深渊。那儿既无白昼,也无夜晚,既无黑暗,也无光亮,一切都毋须记忆。他觉得自己已变成了一个失去躯体的影子,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隐身人,没有身长和外形,没有过去和现在,没有经历、欲望、夙愿、恐惧,也不知道自己已经活了多少年。

  刹那间他的一生被浓缩了,结束了。

  他不能追忆流逝的岁月、发生的往事、现实的愿望,不能回溯青春、爱情、生儿育女以及体魄健壮带来的欢乐(过去的日子突然烟消云散,无影无踪),他不能憧憬未来——

  一粒在浩瀚的宇宙中孤零零的、注定要消失在黑魆魆的空间的沙土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